新聞 > 網聞 > 正文

1973年精神病實驗:8個正常人裝病混入其中,結果7個人成了精神病

《伊索寓言》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兩隻口袋。這故事說,造物者當年創造人類時,在他身前和身後分別掛了個口袋,前面那只用來裝別人的缺點,後面那只用來裝自己的缺點。可人的眼睛長在前面啊,於是他總是第一時間看到別人一大堆缺點,至於自己的,就忘在腦後。

看人、識人、評人,選擇親或疏,是每個人處世必修課。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身邊人貼上標籤歸類,然後針對某種類別選擇不同處理方式。這心態其實很常見,每個人都能運用熟練,就像一個人被貼上「精神病」標籤後,他的很多正常舉動在別人眼中也可能是犯病表現。

這結論不是筆者杜撰,而是根據一個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著名實驗而來,這個實驗可能很多人聽說過,它名為「羅森漢恩實驗」,發生在美國,目的是為了檢測當時精神病患鑑定標準。提問: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把什麼樣的人視為精神病人呢?

大家可能有很多答案,也許是胡言亂語痴痴呆呆,也許是經常無故大吼大叫,也許是隨意出手傷人......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正常人也會被當成精神病人?

可能是為了利益。譬如說,筆者曾經見過因為爭奪家產,將家人送入精神病院的案例。或許還有更多,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再回到前面那個實驗本身,這個實驗說起來非常荒唐又很能讓人深思,甚至聯想到大量現實。

實驗發起者名叫大衛·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他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心理學的一項課程是跟精神病有關的,但你知道,實踐才能檢驗真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當時這門課理論都浮在表面很抽象,學生們聽得雲山霧罩,一點都不懂,於是跟這位教授抱怨。

羅森漢恩沒有指責他們挑剔,而是突發奇想:要了解精神病具體情況,讓學生們去精神病院親自體驗下,不就行了?為了保證學生們的安全,羅森漢恩決定自己先去試試,結果這位教授才待了9天就差點被那種孤獨無聊的生活給逼瘋了,他還只是體驗下呢。

這次體驗雖然讓羅森漢恩放棄了叫學生們參觀精神病院的念頭,但他實在是個妙人,又產生了新的奇思: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中,我一個正常人都能被折騰得嗚呼哀哉,痛苦之下一些反應和精神病看起來也差不多了,這裏的醫者護士怎麼能正確分辨精神病患和正常之人呢?他們的判定標準是什麼?會不會有誤判?

羅森漢恩是個很有實踐激情的教授,他立馬着手制定了一個「假病人」實驗計劃來論證自己的假設。這實驗一共有8人參與,還包括了他自己,為了保證實驗對象的隨機性,假病人必須涵蓋各種身份的人群(除了他之外還有2名心理學家,以及家庭主婦、自願的學生、老師和畫家等);

選擇的精神病院也是從公立到私立無一不包,條件好的有,條件差的也有,一共12家,但包括羅森漢恩在內的8人混入精神病院的方法完全一致:聲稱自己耳朵總能接收到一些奇怪的聲音如「哐當」、「噼啪」之類,也就是裝幻聽,以此接受初步診斷,看看是否會被當成病人。

羅森漢恩預計應該有一半的成功混入率,萬萬沒想到這成功混入率高到讓他目瞪口呆,8人里,有7個被判定為「精神分裂」,另外一個被判定為「躁鬱症」,整整齊齊地被請進了精神病院。按照羅森漢恩的要求,這些人一入院就停止假裝舉止異常,並且悄悄記錄自己在裏面的「治療過程」,必須保持隱秘性,免得被發現。

結果又讓羅森漢恩吃驚了,因為這些人停止裝病後,他們吃飯、喝水甚至上廁所的行為依然會被監視,醫護者會在旁邊討論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了異常(即使正常進行),某個人是左撇子,用左手拿杯子喝水,這在醫護眼中也是精神病患症狀,因為「正常人都是用右手喝水」。

而且他們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偷偷記錄,記錄這件事,在他們看來是暗訪需要保密,而醫護者偶然撞上了後,也沒檢查他們到底在寫啥,而是立馬把治療過程記錄上又寫上「胡亂塗寫」一條,作為新的「症狀」。他們沒有吃那些藥物,而是悄悄衝去馬桶,前後衝掉了2000多片,但他們吃驚地發現,這也不能證明他們正常!

因為其他精神病人也會沖藥片,這被視為一種偏執的發作。好在,8人入院之前已經預料到最壞情況,分別聘請了律師,於是在住院7天到52天不等後,他們都被以「症狀減輕」為由,放出了醫院,但他們試圖證明自己是正常人的計劃全部宣告失敗,據羅森漢恩事後的資料採集,這些人中有的甚至稱自己受到虐待。

根據這個實驗,羅森漢恩寫出了一篇論文《如果理智與瘋狂存在,我們該如何區分?》刊登在《科學》雜誌上,他除了指出關於精神病患的診斷應該更加合理、人性化外,還提出了一個觀點:

一個人被視為反常後,他的正常行為也會被貼上「反常」標籤,這結論根本不是基於行為本身而是基於特定的情境,也就是「標籤效應」。什麼意思呢?精神病院本來就是一個很特殊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的種種行為,本來就容易被打上異常的印記,所有原本沒啥特別的行為和人格特徵,全顯得異常,有點一葉障目形成標籤障礙的意思。

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法庭從此削弱精神病學家的判斷、精神病診斷逐漸標準化以及美國大量精神病機構10來年間少了許多,這些後續影響暫且不必提了。總之這個實驗在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徹底揚名,它的過程和結果也一直讓人反思,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個故事——

當我們給某人貼上負面標籤時,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就全部會被歸類到負面?我們看人、識人、評人、給人下定義,真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麼客觀嗎?《論語》中說「過猶不及」,不要小看這種標籤行為,當負面累積到一種程度,足以將身在其中的人,逼上絕路。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歷史戰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23/154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