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比別人學得快、看得深的秘密:別浪費這項你從小就有的能力

鏡子物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之前跟兩個好友閒聊,一個朋友評價我說:「我發現,你說話的時候特別愛總結。」

我愣住:「是嗎?」

另一個朋友頻頻點頭:「還真是這樣的呢。」

人對別人評價自己的話,總是很在意的。聊天結束以後,我還在思索:我說話真的很愛總結麼?為啥會這樣呢?

我得出一個答案:這可能是多年的寫作習慣帶來的。

因為寫作這件事,就是要在大量的材料中找出關鍵點,捊清線索,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以至於我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時,也喜歡用總結提煉的方式。

後來讀了一些書,我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構建」,它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有着很密切的關係。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學東西特別快、看問題有深度的人,其實他們不是天生智商高,只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大腦中構建了某種模型。

這種構建能力,其實每個人從小就具有,只是多數人都沒有把它真正用起來。這直接造成了人和人之間學習能力的巨大差異。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能力重新「撿起來」而已。

01學習的奧秘就像「搭積木」

職場中,人和人工作水平的差異,直接取決於學習能力。

舉個例子,小A和小B同時到應聘到一家公司,起點相同,崗位相同。在試用期間,小A進步很快,漸漸獲得了老闆的認可,而小B卻經常在同樣的問題上反覆犯錯,讓老闆感到很頭疼。

有一次,老闆給大家開會,會議開了將近3個小時。散會時,小A和小B一起往外走,小B小聲地對小A抱怨到:「老闆一下子說了這麼多東西,我都快聽暈了。」

小A想了想,說:「我覺得老闆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強調兩件事,一是咱們得加強客戶調研,真正把握客戶的心理;二是咱們得加強工作的精細度。」

小B聽了點點頭,覺得小A說得有道理。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小A能從老闆長篇累牘的講話中,提煉出最關鍵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具備的能力。

小A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他的大腦中有一個「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他能夠迅速把接收進來的新信息進行歸類整理,找出最有用的東西。

在心理學上,這個模型有一個名字,叫作「心智模型」。心理學專家指出,人和人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就來自於「心智模型」的構建能力。

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能力,其原理跟我們小時候搭積木是一樣的。

回憶一下自己搭積木的場景。一開始,你看到的是一盒零件,然後要按照盒子上給出的圖片搭出一個小鎮。你把零件全倒出來,按類分堆。第一步是鋪設街道,因為道路可以確定城鎮的邊界和小區的位置。

第二步,你把剩下的零件按照用途分類:公寓大樓的零件、學校的零件、醫院的零件……每個建築都是一個核心點,你要圍繞着不同的核心點來組織你的零件。

這時假設你的小夥伴拿來了另一套積木,並且跟你的積木混在了一起。當發現零件與你的建築物不相配時,你可以把它放在一旁,當作多餘的東西;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些新零件,給已有的建築物搭建附屬設施。

構建「心智模型」的過程,與搭建這樣的小鎮是一樣的,只要你把積木換成大腦接觸到的新信息、新知識就可以。

心智模型就是遵循某種規則組建的框架結構。高級的構建者,可以確認關鍵建築群,並且辨別新信息是可以作為補充,還是放在一旁當作多餘之物。相反,低級的構建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麼信息更為適合,什麼需要摒棄。

02經歷相同,收穫迥異

許多人相信,人的智力水平是生來註定的,學業無成是因為先天不足。但實際情況是,每個人在接觸到新東西時,大腦都會發生改變——經驗會被一點一滴地存儲起來。

但每個人對待這些經驗的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只是接收了信息就放在那裏,任其在記憶里自生自滅;而有的人會把每一次的經驗當作「積木零件」,把它們組織起來,找出核心規律,構建出心智模型,以此獲得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人與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最終天差地別。

心理學家把人的學習風格分為兩類,一類是「案例學習者」,另一類是「規則學習者」。在接觸新知識、新信息時,案例學習者則傾向於記住具體的案例,而規則學習者傾向於提煉出基本規則,來區分各種案例。

日常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案例學習者」。比如聽到或讀到一個感興趣的故事,我們可能會記住它的內容,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我們會想起來,「之前有個故事也是這樣的……」

而「規則學習者」讀完故事後,會去思考:這屬於哪種類型的故事?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使用了哪些元素?故事結構是怎麼安排的?他們進而發現,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會運用幾大套路……

案例學習者的學習是低效的。比如以前的我,也讀了很多書,知道了很多方法,但真正遇到問題時,還是不確定到底該怎麼做。因為方法雖多,但每個方法都是單獨對應某種特定情況的,有些方法之是似乎還是互相衝突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講錄《窮查理寶典》後,才茅塞頓開。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講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芒格所說的,就是構建心智模型。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心智模型一旦開啟,就能極大地提升一個人的學習效率,甚至使人展現出令人驚訝的領悟力、判斷力。

比如一名出色的乒乓球運動員,能夠在電光火石之間做出判斷,要打的這個球是直線球、斜線球,還是其他球路。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因為有一些微小的信號可以幫助他:對手發球準備的動作、揮拍的姿勢,以及球上縫線的旋轉角度……在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中,他已經把所有這些球路變化的基本規律總結出來,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型。

同樣的,一名國際象棋冠軍,也是因為擁有心智模型,才能夠在對方走出一步棋後,馬上預判出後面的若干步。

各個領域的權威專家、頂尖高手,都是因為在多年的學習實踐中,構建起了完善的心智模型,才在自身領域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深度。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我們能夠拿出小時候搭積木的認真勁兒,把日常接觸到的經驗和知識搭建成心智模型,我們的學習能力也必然會獲得極大的進步。

03構建模型,有三個關鍵詞

想要構建心智模型,練習的方向有三個:歸納、反思和重構

歸納,就是把「積木」分門別類,確定幾個核心點,以及哪些有用,哪些無用。

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收納」。比如收拾辦公桌,你既要保持清新整潔,又要確保自己很快能找到想要的東西。「書桌是人類的第二大腦」,看一個人的桌面,就能知道他的大腦是否井然有序。

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種分類」練習,來提高自己的歸納能力。比如,觀察一下你的工作環境,看看周圍的同事,最直觀的就是性別和職位的差別。換個角度,你還可以把他們分成「有趣的人,無聊的人」「內向的人、外向的人」以及「利己主義的人、有團隊精神的人」等等類別。

當你乘坐某種交通工具時,同樣會發現,可以將同乘者分為玩手機的人、讀書的人、睡覺的人、戴(或未戴)圍巾的人、去上班的人、出遊的人等多種多樣的類別。

如果你要求自己隨時將視線所及的對象進行不同分類,你的大腦就會變得更加靈活。漸漸地,你就會成為一個「信息歸納達人」。

比歸納更進一步的方法是反思。所謂反思,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

世界象棋冠軍維茨金在他所著的《學習之道》中提到,他早期在學習象棋的時候,常常會憑藉直覺走出一步棋。教練布魯斯為了幫助他發現問題,便通過提問的方式讓他放慢思考速度。

每當維茨金要做一個重要決定,教練都會要求他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為什麼要走這一步?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辦法?你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

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決定,跟下棋是一樣的。如果你能放慢思考速度,來審視「我做出的選擇合理嗎?」「要實現目標還有其他方法嗎?」「考慮的因素全面嗎?」等問題,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反思訓練的一個好方法是每天寫「反思日記」。不同於普通的記事,這個日記要求你把全部的思考過程寫出來。

比如有一次,我因為孩子寫作業不認真吼了他,反思日記是這樣寫的:

「我為什麼會吼孩子呢?因為我很擔心他會養成做任何事都不認真的習慣。

孩子做什麼事都不認真嗎?也不是,他在玩玩具、看課外書時是相當認真的。

那為什麼做作業會不認真呢?因為他把這件事當成一種負擔而不是樂趣。這跟學校、家長給孩子施加了太多壓力有很大關係。

所以,吼只會讓問題更嚴重而已……」

生活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着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堅持反思訓練,每天思考自己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以及下次該如何改進,你就能夠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

這時你會發現,當你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你的收穫和成長已經與別人不在一個層級。

最後一點是重構。所謂重構,就是從新知識、新經驗中提煉出規則或核心觀點,把它們與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搭建起新的知識框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低級結構構建者或「案例學習者」,那麼在學習新資料的時候,你可以時不時地停下來,問問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規則是什麼。

比如你在讀完一本書時,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說了什麼?書中的要點是什麼?哪些是支撐要點的觀念和細節?如果把這些要點組合在一起,我能想出什麼樣的框架呢?

寫作是訓練重構能力的絕佳方法。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組織素材,去粗取精,重構框架的過程。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此話一點不假。

關於寫作素材的整理,我還有一點經驗,就是要善於提取「關鍵詞」

很多人喜歡做書摘,抄筆記,但僅僅是摘抄,並不能讓我們真正學到東西。

我的做法是,把所有資料打散,按照關鍵詞重新歸類,比如「人際關係」「積極思維」「目標管理」等等。這樣,當我想要思考什麼內容的時候,只需要抽出相應的關鍵詞,就可以看到來自各類書籍、不同作者的觀點,以及多種多樣的案例故事。

然後,我再從中尋找異同點,思考「規則」,並結合自身的經驗體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重構訓練,讓我獲益匪淺。

無論是歸納、反思還是重構,其核心只有一點:我們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善於整理和思考人生中點點滴滴的經驗。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大腦中的一盤散沙,搭建成「完美小鎮」,這一點都不難。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七稜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14/153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