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 命越好

作者:

行走世間,做人做事其實都講究方法,而中庸之道則是方法論中的黃金法則,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或早或晚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甚至乎」,是指不偏不倚,凡事調和的處事態度。

人年輕的時候總喜歡去爭個對錯好壞,做什麼事情都很剛不知變通,只有隨着閱歷增長經驗沉澱,才能體會到中庸的智慧。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在工作中和上司起爭執受委屈了,立馬就要辭職走人,看起來立場非常明確「我不能受委屈」。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懂得中庸的人,則會思考我為什麼和老闆起爭執,是情緒問題還是具體的事件問題,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化解這個衝突。

有的人會覺得窩囊,他都罵我了我為什麼還要給他幹活。其實你換一個老闆不會怎麼樣,他換一個員工也不會怎麼樣。除非你是袁隆平、楊利偉這樣的頂尖技術人才,否則真的沒有到不可替代的地步。

但是於個人而言就會失去真正成長的機會,一件事不堅持到最後很難看清楚其中的奧妙,這就是為什麼你是員工,他是老闆的原因,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現代人一提起中庸之道,大都覺得迂腐不值一提,但你仔細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在中年以後突然讀懂了扔掉了的國學,把它們又撿起來了?因為在他們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前人所說的那些是對的。

實際上中庸不是教人妥協退讓,也不是讓你無欲無求,而是一種穩中求勝,是盡己力、聽天命。

現代人普遍焦慮,為什麼呢?

因為內心的欲望很多,但常常能力又支撐不起欲望,導致內心長期積累很多不滿,這種不滿則讓人時常處於緊張戒備的狀態,人若長期處於緊張焦慮之中,不但於身心健康不易,而且還很容易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而持中庸之道者,則傾向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全部的力氣去實現自己的野心,但又不對此在內心給予過高的期望。這樣既能保證自己所想之事成功的概率,也不會因為內心的慾念過重導致自己心態失衡。

他們始終將自己置於平衡之中,這份中庸帶來的平和寧靜,讓他們能從中汲取到無數的養分。

古人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意思是說「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我們每個人對本源的認知不一樣,但無論什麼樣的源,都有可能會導致矛盾衝突出現,那麼這時就需要「和」來促進事物的前進。

盲目較勁最為無用,人的很多痛苦往往源於不懂「和」的智慧,人只有悟得「和」,把力氣和時間節省下來,放在正確的事情上,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才會更多,所以說越是中庸的人,生活得越好。

人間是一個艱難的地方,太過剛烈不行,太過懦弱也不行,要學會在這中間取一個合適的度。天在上,人在下,人居中,行中庸也就是行人道,也唯有人道能夠讓一個人在這泥淖之中行進得更遠。

曾有過一項大學生創業調查,96%的學生有創業的衝動,卻有近50%的人對創業沒有明確預期,50%的人根本不懂公司的運作。

這其實挺荒誕的一件事,很多人有野心,卻沒有實現野心的能力,面對這種境況有的人抱怨,有的橫衝直撞,而有的人則選擇退而結網。

有時候「退」就是「進」,而掌握這種中和之道的人往往就是人群里的黑馬。

人活着無可避免的要經歷一些挫折、失敗、災難,擁有中庸智慧的人也會抱怨但不會抱怨,他們會將自己所能改變的遭遇。

無論多麼讓人痛苦都會先接受下來,然後分析利弊選擇一條最有利最積極的路。他們清楚地知道要什麼,以及自己適合走什麼樣的路。

這樣的心態使得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內心寧靜,行動反而從容得多。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焦躁不安,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爭,那他的生命質量會非常低。

人活一生歸根到底追尋的不過是內心的寧靜,而中庸之道便是將內心寧靜與謀事有機結合的一種超高質量的生命之途。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06/153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