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美國大選觸發國際關係提前重組

作者:
這個RCEP對台灣極為不利。美國大選的法律訴訟結果雖然未出來,但拜登已經幾次表明要取消中國的關稅。一旦成真,印度和台灣這兩個在貿易區之外的地區受打擊最大。

在美國大選被美國幾家主流媒體認證,德、英、法等國政府領導祝賀之後,被擱置一年多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1月15日以視頻的方式簽署。這一協定號稱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高達35億),GDP總量最大的自貿協定,參與國共有15個。

這個於2012年在東盟會議上發起,由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六國參與的自貿協定,終於在今年國際政治面臨極大轉折之時,如中國所願簽署了。外界評論均認為,這個自貿協定將由中國主導。

北京強調經濟利益,淡化政治目標

RCEP協議從提出到簽署歷經八年,其間因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的巨變,各國的考量也變得飄忽不定,中國一直未能如願達成目標。

這次充滿爭議與舞弊污點(截至目前,有關美國大選舞弊的指控仍未出現決定性證據)的美國大選結果懸而未決之際,中國趕在美國新總統上任之前這個機會窗口簽署,自然是將此協定視為建立其領導秩序的機會。畢竟,RCEP協定是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覆蓋面積最大,全球最大經濟規模、貿易額僅次於歐盟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一旦在2021年生效實施,中國將獲得一次經濟政治再起的機會——自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經濟遭受創。

中國方面認為協定的簽署標誌着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算了一筆帳:中國與自貿協定夥伴國的貿易額在整個對外貿易額中所佔的比例將從27%提升到35%,有利於中國的外貿。其理由有三:1. RCEP15是對現有的各個「10+1」自貿協定集體的升級,將會形成區域內統一的規則體系,對本區域內的工商界和進出口企業都是有極大的便利,它有助於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經營的不確定風險;2.有助於構建本區域內的供應鏈和價值鏈,企業都可以參與原產地的價值累積,對本區域內的商品、技術、服務、資本,人員的跨境流動都會有非常大的好處,形成「貿易創造」效應;3.區域內的規則統一之後,對區域外投資者來說,進入一個國家就意味着進入到整個區域的國家,發展的市場和空間都會大大增長,所以有助於本地區吸引區域外的投資。

中國所有宣傳都不提經濟目標之外的政治目標。

中國的目標不只是亞太地區的經濟火車頭

中國談的當然都是所謂互利共贏。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整合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產業鏈條,讓各國對中國產生更深的經濟依賴,達成政治控制。

經過貿易戰前後的全球產業鏈重組,東南亞成為中國轉移的產業鏈的承接之地,美歐甚至還想把中國的生產環節挪到東南亞和印度。現在有了RCEP,東南亞原材料和零件對中國的出口變得便宜,這樣把整裝挪到印度自然就不合算了,產業鏈從中國外移之勢就可以中止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一向利用世界各國對華的經濟依賴達成政治控制。世界產業鏈重組之後,北京已經感到政治控制正在削弱。簽署RCEP15,一方面可以利用東南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加強政治上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弱化美國在東南亞分而治之的效果。在RCEP框架下,一旦沒有美國這個依靠,中國也就很容易掌握政治主導權,即使越南有點小小的不服,中國認為也容易整治。

這個RCEP對台灣極為不利。美國大選的法律訴訟結果雖然未出來,但拜登已經幾次表明要取消中國的關稅。一旦成真,印度和台灣這兩個在貿易區之外的地區受打擊最大。印度好辦,中國已經表態歡迎其隨時加入,但台灣的處境會非常尷尬。

台灣近年在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下,對大陸態度越來越強硬,拜登如果上台,台灣處境將會大變。蔡英文政府就算是向拜登政府叩首,也不會得到支持,因為中國肯定是中美關係的主導者。

日本、澳大利亞對RCEP的心態複雜

中國財政部則表示,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是歷史性突破。該協定內容共涉及削減關稅、原產地原則、跨境電子交易、知識產權保護、人員移動等20個領域。其中,在商品關稅方面,各成員國91%的商品關稅將取消,中日貿易商品的86%、日韓貿易商品的83%將最終取消關稅。其他國家間撤銷關稅的商品比例也將達到86%至100%。

我曾經寫過數篇文章,談東南亞國家與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包括它們在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及其政治控制方面的矛盾心態。目前情況仍然是如此,只是東盟十國中的大多數看到美國大選結果如此,放棄了掙扎。但日本、澳大利亞等仍然心有不甘。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和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於11月17日舉行了面對面會談,並就雙邊國防安全問題達成了《互惠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協議將使兩國的部隊更加緊密地合作,加強這兩個美國盟國之間的關係,以對抗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野心。

日中關係多年來非敵非友,日本朝野均對中國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加上日本社會遠不如澳大利亞開放,中國的滲透不那麼容易,但澳大利亞的情況不太一樣。

近20年來,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紅色滲透的重災區。特朗普執政時期中美關係惡化,澳大利亞調整了對華關係,實際上已經阻止了華為向該國提供用於國內網絡建設的5G電信設備,並越來越直言不諱地批評中國的國內政治。最近還就與美國、英國、新西蘭和加拿大(既所謂的「五眼聯盟」[Five Eyes nations])上周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北京改變最近取消香港民主派議員資格的做法。

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比對美國的依賴要大得多。中國幾乎購買了近38%的澳大利亞出口商品,美國只購買了4%。正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出口市場,這點註定它不能簡單地拒絕中國。中國也看準了這是澳大利亞的軟肋,對澳大利亞的政治批評採取了報復措施,比如在澳大利亞政府要求對新冠病毒的來源進行調查後,中國開始禁止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等產品。這次美國大選的尷尬結果,導致中美關係可能改變方向。澳大利亞不得不為如何在中國主導的世界新秩序中找到方向預作準備,與14個亞洲國家一起簽署了RCEP。

但這種示好的表示並未換得中國的友善。協定簽署僅一天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官員就把中國對澳大利亞14條不滿的概述發給了三家新聞機構,其中包括被視為針對中國的澳大利亞反外國干涉法,禁止購買華為設備和其他的中國投資,以及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台灣、香港和新疆政策的外交「十字軍東征」。「中國很生氣,」一位大使館官員向《悉尼先驅晨報》解釋說,「如果你們把中國當敵人的話,中國就一定是你們的敵人。」

但是,美國大選現在塵埃並未落定。儘管各主流媒體忙於宣佈拜登勝選,但隨着大量選舉舞弊與欺詐醜聞浮出水面,美國人逾半認為本次大選存在嚴重舞弊(47%),其中包括20-30%的民主黨人認為拜登從特朗普那裏偷了選票(拉斯穆森調查11月17日-18日),各民間機構與特朗普團隊的法律訴訟正在穩步推進(近30項訴訟已被駁回或撤銷),人們也許會等來一個與美國主流媒體搶先宣佈的結果不一樣的實際結果,澳大利亞那時再做實質性的調整也不算晚。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28/152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