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生產大國變進口大國 中國稀土策略面臨困境

美中貿易戰開啟後,雙方積極尋求博弈籌碼。作為稀土生產大國的中國通過配額及限制出口來制衡美國。然而,中共的這張「王牌」近期似乎面臨着困境。

據統計,全球稀土總儲量約為1.26億噸,中國的稀土儲量佔全球總儲量的44%。

美中貿易戰開啟後,雙方積極尋求博弈籌碼。作為稀土生產大國的中國通過配額及限制出口來制衡美國。然而,中共的這張「王牌」近期似乎面臨着困境。

中共自2006年開始,陸續就稀土開採實施一系列政策,包括進行總量控制管理;將生產納入指令性生產計劃管理;對礦種實行規劃調控丶限制開採丶嚴格准入和綜合利用等。然而,這些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措施引發了稀土產業界人士的不滿。

中國稀土供不應求是誰惹的禍?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引述中國最大稀土生產商北方稀土集團一位高層人士的話說,開採配額嚴重打擊生產商的商業利潤,同時還造成稀土供應源的不穩定。福建金龍稀土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也抱怨,稀土產量配額系統難以預測市場需求。

內蒙古包頭市一商會去年發佈的一項報告也顯示,當地的磁鐵工廠的產能不足50%,部分原因是缺乏稀土。

報道提到,過去6年裏,中國的稀土消量多於產量逾30%。分析人士預計,這一差距將在今年擴大。

一名曾在中共相關政府部門任職、但不願公開身份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解釋了中國稀土需求大增的原因。

「前些年由於中(共)國打『稀土牌』,上馬了很多低級粗加工企業,對稀土的需求自然是增大的,但是他們粗加工後的產品還是出口給日本丶美國,因為中國沒有高端利用技術,無法進行高附加值生產,只能(對稀土)進行粗加工。」

 

 

資料圖片:稀土礦

中國稀土進口額大增買入價高昂

在中國稀土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稀土相關產品商家必須尋找海外貨源。《金融時報》的報道提到,美國唯一的稀土開採商Mountain Pass以及緬甸的供應商分別佔中國去年稀土進口的38%和30%。

儘管中國去年11月將稀土年度產量配額上調10%至歷史高位,今年也繼續增加約6.1%的份額,不過,《金融時報》的報道提到,中國今年上半年的稀土進口較去年同期迅速上漲了74%。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讓中國稀土業者大吐苦水的,其實是因為從他國進口(加工過的)稀土價錢高昂。

「打個比方,直接賣稀土,一噸1塊錢的話,粗加工後可能能賣3到5塊錢。賣給日本丶美國後,日本丶美國賣回給中國的稀土類產品,一噸可能就達到800-1000塊錢。」

全球稀土市場將迎來拐點?

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2019年的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稀土開採量約佔全球稀土開採總量的60%。然而,隨着中國稀土戰略引發的政策丶市場改變,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中國從2018年變成最大稀土進口國。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說,早年全球市場依賴中國稀土出口是因為初級開採和加工稀土對環境影響大,西方國家對此有所顧慮。

「中(共)國不顧環境,只顧眼前利益。雖然有配額限制,但是每年出口的稀土量以及國內的使用量是配額的好幾倍,導致國家層面的配額及限價全是虛的。」

他還補充說,在中共試圖使用稀土製衡策略後,世界各國加大了對稀土資源的勘探,例如澳大利亞、日本近幾年都發現了儲量可觀的稀土礦,相信各國對中共的稀土依賴度會逐漸降低。

環境vs.經濟魚和熊掌能不能兼得?

據介紹,有「工業維他命」之稱的稀土是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用途廣泛,從日常生活用到的石油精煉用催化劑丶玻璃及陶瓷的染料等,到特殊領域用途如電子丶核能工業丶超導體等,是高科技產業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劑,也是對誓要成為工業和科技強國的中國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犧牲環境對中共來說似乎也是「家常便飯」,中國也正遭遇着罔顧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美國《紐約時報》2013年就曾報道,中國北部持續了20年的稀土精煉生產所泄漏出來的放射性有毒物質,一直緩慢地滲入地下,逼近黃河。位於中國東南部的廣東省也因露天稀土開採場的強酸等腐蝕性物質流入地下,破壞附近的稻田和溪流。

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博士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採訪時就批評,中共從來不考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反而常常聚焦於資源產出量的最大化。

「永遠要發展,但利用效率很低。中國人的意識里,環境是以人為中心,但歐美國家則認為,人只是自然界裏面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本質的區別。」

王維洛還嚴厲指責中共政府好大喜功,追求只利於大財團或個別家族的經濟利益,執意發展龐大工程項目,破壞環境後又浪費資源啟動計劃試圖修復環境,最後造成惡性循環。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30/151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