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方圓: 避免脫鈎是急務 國退民進無奈何

作者:

習近平南下,參加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活動,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

這個方案有幾個重點,一是賦予深圳有徵用農村土地更大的權力,二是放寬能源、電訊、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教育、金融等領域的市場准入,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四是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系。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市場准入和知識產權保護兩項。

試點拋肥肉引誘外資

放寬能源、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教育、金融等領域的市場准入,這與先前的「國進民退」背道而馳。所謂市場准入,當然不是針對國企,而是民企和外企。這些經濟範疇都是國家要害部門,是國企勢力範圍,本不容許民企和外企染指,現在「准入」,意味着「國」要稍退,「民」可略進,這種反常現象,又是打甚麼算盤?

中國經濟面臨困境,把內循環的希望寄托在國企身上,未免「所託非人」,「國進民退」走不下去了,為挽危局,惟有再祭出開放市場的法寶。數十年折騰,可以開放的領域都開放了,只剩下這幾個未開墾的「處女地」,迫於形勢,又要松鬆手了。

西方國家欲與中共脫鈎,一脫鈎則覆水難收,當務之急便是引誘外資外企,把舊的留住,吸引更多新的進來。這幾個關鍵行業,多年來都是外資外企垂涎的「肥肉」,跨國公司都在等這一刻,就好像在深圳開一個窗口,裏頭燈紅酒綠,美女如雲,讓外國大老闆心癢難搔。

開放要害領域固然有風險,但只是在深圳做試點,對比起全國的規模,屬於「風險可控」,最要緊的不是真的做出來,最要緊是做出要「做出來」的樣子。要與中國脫鈎的,是西方國家的政府,垂涎中國市場的,是西方國家的商人,商人重利輕義,容易上鈎,先把外企外資誘來,不讓脫鈎成為事實,其餘的再見步行步。

如何在市場准入上適度放寬,而又不至於影響家底的安全,這就是深圳要做試點的原因。當年鄧小平讓深圳摸着石頭過河,深圳前腳過,全國後腳跟,這種方式證明有效。

中共是徹底的機會主義者,外頭風大雨大,屋頂都要掀了,開一扇窗平衡內外壓力,未嘗不是應急之策。「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都只是政策,或進或退,只在政府一念之間,外資做得好,隨時可以收割,正如前此收割民企,中共一句話,誰敢不從?

請資本主義回來救駕

至於知識產權方面,西方各國多年吃虧,正實行堅壁清野,對中共長遠的傷害不可估量。現在由政府主動強調知識產權保護,一則堵住外國人的嘴巴,二則也讓外國新科技放心輸入。只是一旦將知識產權保護正規化,又堵死了科技盜竊之路,這方面如何拿捏,又是深圳要去摸索的事了。

西方各國實施科技封鎖,中國又缺突圍能力,要走回「自力更生」,人才引進便是關鍵。大陸政治經濟形勢惡化,窒礙很多外國人才到中國工作,如何提出更優厚的條件,創造更好的環境,取悅更多「高精尖缺」人才,那也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深圳地處開放前沿,科研有基礎,將科研成果付諸生產也有配套,政府再給更多靈活性,更好解決外國人才的研究和生活需要,便能吸引更多人才來歸。科技人才蜂擁而至,脫鈎就沒有那麼害怕。

外界將習近平南巡與當年鄧小平南巡相提並論,鄧南巡的動機是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習南巡卻是「國進民退」行不通,只好重彈改革老調,讓「國退民進」回來救急。習近平早已拋棄韜光養晦,可惜對外擴張受阻,被迫退回內循環,欲挽狂瀾於既倒,惟有請資本主義回來救駕,「讓子彈再飛一會」,如此而已。

中國永遠在搖擺中,新路老路,走去走回,永遠在三岔路口徘徊,難怪厲有為要問「路在何方」。其實活路一直都在,只是有人偏要走死路,那又有甚麼辦法?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18/15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