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 小時候都有這4個特徵 希望你家娃沒有

每個有出息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養出一個懂得感恩、孝順善良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共同願望,大家都不願意把孩子養成一個冷血自私的「白眼狼」。

而從一個孩子的行為模式,能夠基本看出這個孩子長大後的人生結局。

所謂「從小一看,到老一半」,當孩子年幼時出現這幾種現象,家長們就要當心了。

如果不及時糾正,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價值觀的形成,埋下不孝順的種子。

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生活里,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

餐桌上一道菜擺上來,就在飯菜里亂挖,只挑自己愛吃的,留下一桌的狼藉;

公共場合里不顧他人的感受,製造噪音和混亂,到處奔跑,尖叫連連;

即使規勸,也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這種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他們的意識里,只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根本沒有「別人的感受」這個概念。

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教的話,等到孩子的性格定型就晚了。

試想,一個心中只有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考慮的只有自己的利益,還能指望他眼中有父母的存在嗎?

一名父親病危,臨死前兒子從工作的城市請假回來,見家住農村的父親最後一面。

兩三天後,見到了兒子的父親,病情竟然有所好轉。

卻不料,兒子的一句話卻讓老人的心寒了個徹底: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還是把喪假算進來的。

你這樣讓我怎麼跟老闆交待?」

聽到這句話,絕望之下,老人自殺了。

教育出這樣孩子的父母,永遠也等不到反哺的時候。

悲劇的背後,是冷漠和利己佔了上風,才釀成了如此苦果。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我們要教育出的不是冷漠的社會機器,而是胸中有情義、心中有他人的孩子。

過度依賴父母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依賴父母,那他將會變成什麼樣?

曾經熱播的《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就是一個縮影。

蘇母在世時,蘇明成安心當巨嬰,無論大小事務,蘇母件件要管、事事插手。

蘇母去世,蘇明成就成了無頭蒼蠅,沒有主見,難以存活。

劇中的蘇明成,長大之後安心啃起了老,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對母親的過度依賴,讓他喪失了獨立的能力。

表面上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人,可內心還是需要母親餵飯的小孩子,仿佛一個從小媽媽給他穿衣服的孩子,養到十幾歲還需要親手給他繫鞋帶。

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會廢掉一個孩子的根基,即便是有心孝順,也沒有對應的能力。

如果我們永遠攙扶着孩子學走路,那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行走呢?

孩子成為人才之前,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啊!

沒有責任感

孝順,離不開的是「責任」二字。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永不衰老,人總有需要子孫兒女幫扶的一天。

孝順的人愛老敬老,陪老伴老;不孝的人嫌老避老,逃避責任。

一位80歲的老人給四個兒子寫下了一封遺書:「謝謝你們照顧我,但我後悔生了你們。」

老太太養育了四個兒子,帶大了兒子的8個孩子,但卻沒有一個兒子願意接納中風後生活不能自理的她。

最終兒子們商量之後,把她安置在出租屋裏,每月花7000塊錢為她請護工。

雖說成年人都需要面對自己生活的一地雞毛,但身為子女,也是有責任的。

法律上,子女有義務贍養老人;道德上,也不該把老人當作包袱甩來甩去。

「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逃避責任

「為什麼一定要我來做?憑什麼?」——模糊責任

「不是我的錯。」——推卸責任

當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家長們就要警惕了,很可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

請一定及時修正過來!

不懂感恩,忘恩記怨

每一個有出息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有這麼一個學生,出國留學5年,從未打過一份工。母親借債供他念書,每月還要給他7000元的生活費。

但母親的辛苦並未得到他的感恩。

因母親難以支付高昂的費用,他竟然在機場連捅了親生母親9刀。

他就是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件中的那個孩子:汪佳晶。

李玫瑾教授說過:

「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

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

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孩子完全無視你的付出,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記得你沒有滿足他,從而心生怨恨。

一味地滿足孩子,只會養出一隻不知感恩、只知怨恨的「白眼狼」。

心理學家得出過一個結論:

「『感恩』是一種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習慣,是人格特質,這種性格有賴於每一件具體細微事件中形成的積累。」

所以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他享受的一針一線、一蔬一飯都來之不易。

泰國有個小朋友,無論家長怎麼說都不願意去上學,他母親就帶他撿了半天的易拉罐。

孩子勞動了數小時,又渴又熱、大汗淋漓、一身疲憊。

卻被媽媽告知,撿來的瓶子賣的錢既不夠坐一次公交回家,也不夠付一根冰棍錢。

這位媽媽是這樣說的:「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讓他們了解痛苦和疲憊,了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這何嘗又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夙願呢。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媽媽手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22/150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