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全能 孩子無能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容易造成孩子社會適應困難,這裏,我們詳細講講什麼叫過度保護。

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過度保護與呵護,導致孩子停留在某一種狀態中,沒有經歷和完成的應該有的過程。

第一是生理身體方面。

城市生活讓孩子們不再有爬樹、水裏摸魚的快樂與能力發展,孩子從小被過多地保護,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這裏覺得髒,那裏覺得不安全,跑起來還怕摔了,細細叮囑或者直接限制……給孩子植入一種「你做不到」「外面很危險」「你無法處理外面的事情」的「無能」與「恐懼」信念。

生活方面照顧得過於精細化,每天精心安排好一日三餐,變着花樣給孩子做好吃的,儘量地滿足孩子。

把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不允許孩子破壞這種勞動成果。孩子吃塊餅乾都要規規矩矩,不能掉餅乾屑到地上,孩子慢慢地變得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給孩子植入過多的緊張與謹小慎微。

有不少孩子非常聽話,雖然內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一直聽父母的,對外界充滿警惕,對變化充滿了緊張害怕,對未知與挑戰充滿恐懼。

「聽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喜好剛好與父母的一致還好,如果不一致,就容易出問題,因為他們內在衝突很劇烈,卻又沒有勇氣改變​,活成一個糾結體。

第二是情緒方面。

對孩子過多的情緒照顧,導致孩子喪失了對情緒的感知力與轉化力。

家庭就一個孩子,什麼都順着孩子,保護着孩子。讓孩子一直活在「全能感」的幻象中,形成一種「大家都要讓着我」「大家都會照顧我」的習慣。

有些父母還特別會重視孩子是否有「負面情緒」,害怕孩子心情不好,儘量讓孩子高興。其實大可不必。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情緒壓力中擴展自己的情緒空間,提高情緒耐受力。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壓力是隨着年齡而增長的。家長無需過度擔心孩子是否承受了太多而急於讓他們「感覺舒服」。我們主張不製造創傷,但也不建議過度呵護。

基本上,如果孩子的情緒能流動,願意說與父母聽,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這些都是他們能承受的範圍。父母需要的是傾聽、接納,讓孩子去穿越,實踐,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能力。

否則,就是知道但做不到,知道也不願意去做。我接觸很多中學生,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同齡人早就學會的能力,在他們身上困難重重,因為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期,心理停滯,能力滯後。

有些孩子心理承受力很弱,對於老師的批評甚至只是意見都無法承受,過於緊張焦慮,消耗掉大量的精力,成績下降,演變成焦慮症抑鬱症

有些學生遇到學校老師或者同學朋友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圖,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時就迴避退縮。很多孩子在情緒上出現了一些挫折,會退回網絡遊戲或者「深宅」狀態,躲在自己的房間裏,是一種退行到子宮的心理模式。

子宮狀態就是理想狀態,也是全能感期。為什麼一些孩子遇到問題努力克服,很快就能接受現實,而一些孩子就直接退回原始狀態?這就是根源。

受傷之後,人就會退回心理任務的起點。這些孩子們的心理髮育在哪裏停滯,遇到問題就會退回那個位置。

第三是社會功能方面。

父母有能力,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哪樣都不差,自然地,想為孩子提供一切,完美地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掃平一切阻礙,給孩子修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

想像一下,這一生走的只有一條路,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會不會厭倦?如果你已經沒有別的路可以走,沒有別的感受可以體驗,你會不會絕望?

所以,有相當比例的抑鬱症患者出身於富貴之家。他們什麼都有了,什麼都不用創造,如果還被各種限制(出於保護之名),人生有什麼意思?

父母的全能成為孩子的陰影。孩子和小朋友衝突吵架,找老師找校長,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解決,卻剝奪了孩子練習解決人際問題的機會。

孩子反應老師對自己不好,不公平,或者孩子在班級出了事情,第一個反應是換老師,換班級。孩子反應這個學校住宿環境不好,和同學相處不愉快,家長幫助換學校,反正有錢,貴族學校任選。

但父母能全能到什麼時候呢?​

很多孩子到中學時期就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

有一種常見的問題叫「環境適應不良」,無法適應家庭之外的地方。

沒有父母的保護與呵護,沒有安全感,無法處理基本的人際關係;不適應學校宿舍環境,無法與人共用房間,哪裏都沒有家裏舒服……

大部分的適應不良經過一段時間都能緩解,但那些從小被過度照顧與保護的孩子則各種折騰,嚴重的休學回家。

能理解父母出於愛護子女的心,但因此而忽略掉孩子必須的能力發展則得不償失。

有一個學生因為不願意與同學一起住,一直選擇走讀,我問她,「上大學怎麼辦?」「到時再說吧。」

上大學還可以選擇學校環境特別好的,甚至可以自己租房住,但要保佑不要再遇到別的壓力事件。如果因為特殊化被孤立,可能精神上就垮了。父母難道還能給造出一個理想的小型社會嗎?

如果已經錯過發展期,或者孩子已經出現問題怎麼辦?

順應規律的發展是最容易的,錯過了就需要付出雙倍(多倍)的耐心和精力。

如果孩子的障礙是過度保護造成的(為主),家長要暫停「全能」的功能,讓孩子看見現實,着重心理成長(治療),把孩子從全能理想中喚醒,去克服那些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

而不是等到家長老了,資源用盡,成年的孩子還是一個「嬰孩」。

家長如何有度地陪伴孩子成長呢?

我常常用的一個比喻,人生是一條大馬路,路上那些坑坑窪窪要讓孩子自己走,摔了爬起來就是;孩子長大些需要學會躲開小汽車,家長的任務就是看着泥頭車,大卡車,不要把孩子捲走,而不是一直抱着孩子走,等到抱不動了放下孩子,卻發現孩子已經不會走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心窩窩心理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21/150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