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被美國掐滅的崛起

作者:

最近,美軍軍機逼近廣東沿海,據說最近只有不到100公里。

離海南,也不過400公里。

在眾所周知的那片海,不知有何金銀財寶,龍蝦螃蟹,值得美帝不遠萬里,到此「主持正義」。

還記得上一個想這麼幹的,是日帝。

1939年,廣州已破,南大門洞開,孤懸海外的海南,成了日本的瓮中鱉。

2月,日軍開始進攻海南。

殺雞用牛刀,在航母掩護下,日軍陸海協同作戰,輕輕拂去微不足道的守軍後,日軍花了一年,慢悠悠的實現對海南全境的控制。

話說大半個中國都丟了,一個南邊的海島又算啥?

但如果將海南放到整個東亞的地緣環境上看,無論是今天還是過去,海南不單是炒個地皮那麼簡單。

日軍佔領海南,在抗戰史上算不上大事。

但在大國的興衰上,海南及其南邊廣闊的大洋,所謂國境之南——

就是那個撬動國運轉折的槓桿支點。

1

1938年底,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新的日中關係方針,指出:

在華南沿岸特定島嶼及相關地點駐屯及若干艦艇部隊。

這個特定,就是海南。

佔領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島嶼,真正有趣的是雙方政治人物的反應。

口頭反對心底支持的,是換了個地方寫日記的委員長。

反對入侵海南島的,有兩位海軍出身的日奸——山本五十六與米內光政。

來源:海南日報

都說海陸兩軍三觀差異極大,這一點在日軍中表現非常明顯。

德國教官教出來的陸軍,和英美留學回來的海軍,經常尿不到一個壺裏。

總體上,陸軍擁有驕傲又狹隘的民族主義精神,海軍經常出訪世界各地,更相信規則,更願意維護秩序,對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有清醒認識。

比如後來做到首相的米內光政就光明正大的舔美爹:

「日本海軍沒法跟英美打,跟德意打還差不多。」

這在當時的日本愛國者看來,是典型的跪久了起不來,遲早受天誅。

那麼為什麼他們敢無視國民愛國熱情,出此大逆不道之言?

來看看委員長日記:

敵軍今晨在瓊州海口登陸,聲明佔領該島。此為開戰以來對英法美最大之威脅。此後,戰局必將急轉直下。倭寇狂妄,蓋已決心向民主世界開戰矣!

委員長搞黨建不行,但好歹上海灘炒過股,大局觀極佳,在國際事件的評論上絕對是新華社級別的。

與如今遍地的五星酒店、網紅景點的自貿港比起來。

那時的海南,在中華帝國的版圖上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存在。

除了遍地的甘蔗林和鹽鹼地,海南既沒有工業,也沒有採礦業。

雖然日本對外宣傳是為了切斷國際物資援華通道,但大本營將一批年輕參謀送到海南島,顯示了此事的不簡單。

急於建功立業的參謀們當然不是來度假的,他們用腳步丈量海南,從民情、地形、氣象、衛生、防疫,仔細調查,兢兢業業。

日本的擴張,分為北上和南下。

但日軍在張鼓峰和諾門罕被蘇軍爆錘後,北上不好辦,只好轉頭南下。

在諾門罕被蘇聯蒙古部隊俘虜的日軍來源:《被懲罰的人》

在國內「戰略家」的鼓吹下,日軍的星辰大海是南洋,要把印度支那管起來。

如何在熱帶叢林裏作戰,海南就是最好的演練場和跳板。

如總裁所言,日本入侵中國,只能算陷入泥潭。

佔領海南,暴露了日軍劍指印度支那的野心,為防止世界貿易動脈昭和化的風險,英美進行了一系列極端反應。

很快,這個自明治以來一刻都不敢停歇,奮發崛起還不到70年的帝國,就走向了珍珠港,走向了徹底毀滅。

2

前段時間,外交口為了緩和關係,緬懷中美在二戰時的友誼。

但論起來,兩個時期的「中」其實略有不同,而且當時美國的友誼,也是姍姍來遲。

事實上,至少在委員長寫那篇國際時評的日記前,九一八已經過去8年,美國政府層面對中日衝突可謂漠不關心。

因為在美國眼中,維護規則和秩序,比替一個窮國出頭更重要。

這個規則和秩序,就是當時號稱亞洲基本法的《九國公約》。

來複習下中學歷史。

一戰後,歐洲秩序由《凡爾賽合約》塑造,在亞洲,就是1921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國九國在華盛頓會議簽署的《九國公約》。

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當時的北洋政府也不能光憑一紙約定,就能擺脫半殖民地位。

《公約》確立了西方主要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就是美國一直倡導的「門戶開放」。

當然,不同的史觀,對此的看法截然不同。

在革命史觀看來,這就是幾個帝國共同主宰中國,半殖民地社會被國際化、法律化。

但如果回到歷史情境中,就會發現美國主導的這個公約對中國很重要,它把繼續瓜分中國變得不可能,某種程度上說是救了中國。

公約第一條開門見山:

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1926年,拿了風投的國民政府揮師北伐,這支喊着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革命軍隊,對外國租界和特權懷有本能的敵意,對帝國主義的公約更是不屑一顧。

摧枯拉朽的北伐,藉助民眾的革命力量,相繼收復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讓列強們不得不面對不懂國際法,而且群情激昂,要造帝國主義反的中國民眾。

北伐軍逼近上海,列強大搞閱兵來源:網絡

1927年,北伐軍攻入南京後,未能有效約束部隊,導致部分違紀士兵和下級軍官衝擊了各國使館,無政府狀態的混亂中,大批列強僑民殞命。

為了報復,英美炮擊南京,釀成南京事件。

但國民革命軍的腳步並未停下,1929~1931年,國民政府收回了西方列強的領事裁判權、關稅自主權,相繼收回了鎮江、廈門、比利時的租界。

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不可阻擋的革命大潮,是滌盪帝國主義殘渣,洗刷民族屈辱;

但在西方視角看,這是單邊行動,踐踏國際關係準則,暴力破壞條約,不可接受。

正是基於對中國革命外交的厭惡,九一八後,時任美國總統胡佛公開表示,考慮1927年以來中國對外國人的仇視,日本為保衛日僑,維持在華正當利益,進兵滿洲可以理解。

可一年後,日本侵佔整個東北,公然違反《公約》策劃滿洲獨立時,美國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

但日本並沒意識到天平正在傾斜,依然沉醉在大國崛起的敘事中,有營銷號就寫道:

(吞併滿洲)等於向全世界宣佈日本外交從以往對西方的委曲求全變成了『獨立自主』,更寓意着日本與自大保久利通以來六十年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訣別,日本終於重新找回了她的偉大。

美對日的信任,就像一根冰棒,在逐漸融化。

不過韜光養晦的美國,並沒有急切的表現出來。

甚至到了1937年全面侵華,淞滬戰場上委員長不惜梭哈全部精銳,在列強租界的眼皮下,打了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將日軍對中國的屠殺和掠奪曝光於全世界的媒體下。

一河之隔,天堂地獄來源:《八佰》

但美國的態度依然冷漠,只是以罰酒三杯的方式委婉批評了日本。

當然,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美國式的天真,閉上眼睛和耳朵,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對日本還保有幻想。

不過到了1938年底,日軍攻克武漢、廣州。

在巨大的軍事成就面前,舉國上下一片洋洋得意。

就在此時,日內閣發表第二次對華聲明,其中關鍵兩點是:

1、保障列強利益之《九國公約》的重要性不再強調;

2、揚言要構建日本支配下的東亞新秩序。

要求各國「正確認識帝國的意圖,適應東亞的新形勢。」

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管亞洲,美國是可以接受的。

1940年,當美大使當面提出要捍衛東亞的民主和人權,但聽聞日本比獨裁的蔣介石更民主的反駁,竟無法回應,對日本的「偏愛」可見一斑。

但管也要講基本法,如果日本不講規矩,一意孤行挑戰海洋秩序,就別怪美國翻臉了。

這個排他性的東亞新秩序一出爐,羅斯福對國民政府求援態度立即發生了轉變。

很快,國民政府收到美國發放的第一筆桐油貸款。

美國首次用行動向日本說不。

3

小孩子爭對錯,大人只講利益。

為什麼在佔領海南前,日本沒把美國的態度轉變當回事呢?

要怪就怪上面這句話。

其實這句話本身沒錯,只是雙方對利益的理解層次不同。

當時日本對美國的戰略推測如下:

1、美國在中國的利益最少,犯不着為了中國與日本翻臉;

2、日美高度綁定,商界有巨大經貿利益,與日本交戰不符合控制美國的大資本家利益。

日美商業利益共同體,是最有說服力的解釋。

1939年之前,美國出口亞洲商品,日本佔比一半,44%的進口來自美國。

對日貿易,美國獲得巨額順差。

值得一提的是,七七事變後,美國對日軍工出口的比重反而逐年遞增,從五成上升到1939年的七成。

相比之下,大國中,只有蘇聯給予中國實實在在的援助。

國民黨裝備T-26的蘇械師來源:網絡

當然,毛熊不做虧本買賣,援助中國,還不是為了護住他遠東的菊花。

日本對日美貿易是很自信的,無論是就業還是利潤,從製造業到原料業再到農業,日本為美國帶來了大量利益,餵飽了美國的商界,讓他們對政治家的警惕幾乎成為一種「商女亡國式」的麻木。

他們紛紛到華盛頓陳情,在報紙上痛罵國會和超級鷹,稱挑動日美貿易糾紛是愚蠢政策。

但貿易利益和國際秩序比起來,美國政治精英們更看重後者。

隨着日軍入侵海南和隨後在南沙群島的部署,日本獲得了一個航空和海軍基地,能全面覆蓋英美法荷的殖民領土。

更為關鍵的是,日本從此有能力掐斷南洋航道。

所以在國會聽證會上,美國國務卿斬釘截鐵發言:

「當前的對日外交,已不能只考慮商業利益了」

在海南的上空,歷史進入加速主義時間。

入侵僅1個月後,英美海軍開始協商針對日本的合作。

2個月後,美國正式將加勒比海艦隊調往太平洋方向。

5個月後,美國突然宣佈中止《日美友好通商條約》。

換言之,過去被視為兩國關係壓艙石的經貿關係搖搖欲墜,日美正在脫鈎。

單方面中止條約,這很美國,而且就像如今制裁企業一樣,還給6個月時間作為緩衝。

日本朝野震驚,委員長欣喜若狂,隨後便在日記中寫道:

美國對倭取消商約後,我外交與金融皆得轉危為安。

日本社會從震驚中醒來,雖然覺得還是該跟美國人談一談,但在制定談判調子時,卻依然是要對美國「亮劍」,促使美國反省其錯誤行為。

不過,具體負責談判的官員也是個軟膝蓋。

在做出諸如壓制民間反英美、開放長江口岸、賠償英美財產等讓步後,美方有修訂新約的意向。

但就是這樣無關痛癢的讓步,在亮劍派看來,也是天誅之賊。

在談判最後關頭,談判代表被同僚們捅了刀子,1939年底日本發佈國策綱要,再次強調了東亞新秩序,並宣佈承認汪精衛政權。

美方判斷,日方並無談判誠意,事情涼了。

時間來到1940年,時限已過,中止生效,日美在沒有貿易條約的狀態下裸奔。

如果關係再惡化一步,就剩下貿易禁運了。

偏偏在這個時候,歷史進程再次加速。

4

東方不亮,還有西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當日美互信迅速瓦解之時,日本就是這樣想的。

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源,當時的日本都需要尋找一個替代者。

作為當時唯一點讚東亞新秩序的大國,且同樣反對英美的德國,似乎就是一個最好的合作者。

第三帝國也將歷史的絞索拿了出來,就問你鑽不鑽了。

1940年5月,納粹的鋼鐵洪流碾過比利時、荷蘭,繞過固如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號稱歐洲陸軍最強的法國秒跪。

西方列強的弱雞表現,和現在似乎如出一轍。

經過媒體的渲染,這些信息如洪水一樣沖刷着日本人民的認知。

「西方在衰落!他們的民眾自私愚蠢!」

雖然電影裏很和諧,但英法在跑路時,不乏互相射擊爭奪逃跑資源的插曲來源:《敦刻爾克》

日本對西方的蔑視和不屑,就在那兵敗如山倒的一個月間洶湧泛起。

大和魂啊,他在甦醒,在呼喊,在高唱。

大和魂的敘事,壓倒了其他一切不和諧的聲音,誰要是說日本不好,那就是給外面遞刀子。

如果說之前日本「公知」還有市場的話,之後就徹底臭了大街。

追逐流量的營銷號在呼喊:

「西方軍隊的歷史性潰敗,已經證明西方的不堪一擊,現在是大和民族展現實力的時候,我們的進軍不能再猶豫了,必須一刻也不停留。」

7月初,米內光政的公知內閣在朝野的一片咒罵中倒台,親德派、南進派隨即組閣。

最後一片剎車皮報銷了。

9月,德日意正式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苦苦堅守的委員長,馬上進行了「我早說過」的時評:

德、意、倭三國同盟,果已實現,此在抗戰與國際形勢上於我實求之不得者,抗戰必勝之局已定矣。

此後,日本與他的半個盟友法國傀儡政府達成協議,以切斷援華通道為名,進軍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日軍野心越來越明顯,在接下來的一年間,美國開始連續四輪對日禁運。

從機床等高技術裝備,到廢鋼,再到各種礦產資源,制裁步步加碼。

但此時,美國還沒有完全放棄日本。

由於即將對德宣戰,美國也不希望東西兩線作戰。

日本也真心不想與美國開戰,從製造業看,差距實在太大:

鋼鐵1:20

煤炭1:10

電力1:6

鋁1:6

飛機生產能力1:5

石油1:500

汽車生產能力1:450

一個要護住太平洋的菊花,一個沒有實力挑戰美國,在此共同點上,美日狼狽為奸,準備犧牲中國利益達成《日美諒解案》。

諒解案要點如下:

1、日美在亞洲太平洋保持和平;

2、日退出侵佔的中國領土,美負責勸蔣介石承認偽滿洲國,承認汪精衛政府;

3、日本在南海不訴諸武力,美國願意在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膠、錫鎳等資源提供幫助和合作。

現在看來,這完全是天照大神降臨。

日本可以從大陸這片沼澤拔出腳來「光榮撤退」,不僅保住了東北,也保住了台灣,而且不費一槍一彈就可以得到戰略物資,尤其是石油。

儘管佔領了東南亞油田,但隨着制海權喪失,日軍沒有弄回一滴原油來源:網絡

天佑中華!

就這樣對日本是絕對有利的和談方案。

居然被日本官僚們攪黃了。

昭和官僚和昭和青年一樣,是日本社會的一體兩面,其中的愚昧、自大、瘋狂,讓後世讀史者都深感難以置信。

當時負責諒解案的外務大臣,其兩點莫名其妙的考慮就極具代表性:

1、對美交涉居然不是他主宰。

2、進駐南部法屬印度支那以後,美國也不一定就會報復,說不定談判條件還會更好。

試試就試試,昭和男兒們,一路向南吧。

5

在日軍眼中,東南亞的風情,不是沙巴,也不是泳池趴,而是印尼油田。

對於一個石油接近100%依賴進口的國家來說,中國或許很能理解日本當時的想法。

飯碗要捏在自己手裏。

美國一貫主張「門戶開放」和航行自由,只要日本不耀武揚威,退出衝突地區,願意保證石油橡膠等所有的供應。

但在日本看來,「可以買到」和「自家佔領」,兩碼事。

我拿下大半個中國你都默認了,這次不過是和平接收盟友的一個窮地方而已,歐洲一片戰火,何況你們還在與孤立主義扯皮。

料你們也會繼續妥協。

最積極的日軍們,當然看不慣那些耍嘴皮子的外交,什麼《關於促進南方施案的提案》、《現在形勢下帝國海軍應採取的態度》、《有關南方施策問題》。

文山會海,數據論證,有理有據,一擁而上,逼得上面,不下也得下。

日軍要用雙手弄出石油來,如果英美荷有妨礙行為,則不辭「賭」一場和英美的戰爭。

但他們不知道,同樣是目睹西方的潰敗,美國人不再自信,不再覺得安全,東西大洋無法阻擋邪惡力量的蔓延,藍星第一強國陷入恐慌之中,空氣中全是鷹味。

7月28日,日軍在南部法屬印度支那登陸。

3天後,美國立即宣佈石油禁運,凍結資產。

消息傳來,猶如當頭一棒,日本社會從精英到平民,全部懵掉,難以置信美國竟如此拔屌無情。

時任首相寫信給羅斯福,苦苦哀求,希望對方能夠寬容日本,遭到拒絕。

曾拍着胸脯像國家保證英美絕不會這樣做的一位日本經濟學家,立即為此切腹自盡。

話說有些裝模作樣,胡說八道的中國經濟學家,是否有此謝罪的勇氣?

禁運有多恐怖呢,不妨看一段天皇與大臣的對話:

海軍軍令部總長報告天皇說,海軍的石油貯存只能用兩年,如果開戰的話就只能用一年半了,因此不如打出去。

天皇聽了也傻了,問:「和美國開戰,有沒有勝算?」

總長的回答居然是:「有沒有勝算很難說,但是除此之外沒有活路」。

天皇總算弄明白了:「是不是俗話說的『破罐子破摔』?」

美國心狠手辣的禁運,將日本逼到絕境。

要麼接受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吐出昭和時代搶到的一切。

要麼孤注一擲,趁着石油儲備還能驅動戰爭機器,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賭一場。

被狂熱民族主義點燃的日本沒有選擇。

走向珍珠港的絞索,一步步勒緊,大和民族 can’t breath。

12月7日,昭和時代的青年們,帶着放不下的大國雄心,喝下一杯壯行的清酒,登上艦載機。

諸君,武運昌隆來源:《珍珠港》

他們以必死之心,要為大和民族贏得一線生機。

虎!虎!虎!

一天後,美國對日宣戰。

兩天後,重慶國民政府對日宣戰。

從1939年2月登上海南的土地,到1941年11月聯合艦隊駛向珍珠港,中日美三個民族百年的歷史進程,在兩年半時間裏徹底改變。

6

戰後復盤,日本學者才意識到,軍事染指南海,對英美猶如「刀尖抵喉」。

我們經常調侃美帝國主義,但仔細一想,美國並不像曾經那些老牌的帝國,對征服和永久佔有領地並不上心。

就在對日石油禁運後的第11天,英美發表《大西洋憲章》,呼籲各國放棄武力擴張、支持民族自決、開放通商、公平貿易、航海自由,建立集體安全協作機制。

舊帝國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是一個新型帝國。

從立國開始,美國就極度重視海洋航行自由,對秩序和規則有一種信仰般的追求,這也是美國霸權最底層的邏輯。

1903年,老羅斯福就說過:

「確保我關鍵海道的友好可控,乃是合眾國生死的重大利益」

這種信仰,更像我們所熟悉的思想、理論、代表,但沒有寫在紙上被反覆強調。

而是像嵌入機體的免疫機制,一旦檢測到異兆,立即形成免疫反應。

美國的新帝國思維,大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具體說來,又是另一篇故事。

簡單來說,舊式帝國以武力佔領土地,通過文官體系和分兵駐防控制領土和居民,汲取稅收用於維持和擴張。

新帝國模式下,土地不再是帝國核心征伐對象,帝國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專注於維持和擴張一種秩序,即自由的秩序,為民間提供更多公平成長機會,國力和稅收就會自動增長。

馬六甲和南海地區,是全球重要的航道之一,這裏往來着1/4的世界貨物流量。

對美國這樣的海權國家來說,這裏是由他主導的全球化秩序最核心的支點之一。

在是非之地的中心位置金蘭灣,可同時停泊上百艘萬噸級艦艇,法日美蘇都曾作為重要軍事基地。

半個世紀後,太陽旗再次在金蘭灣出現,針對意味濃厚來源:環球時報

所以當南海諸島被填造,被軍事部署時,美國不得不將其看作是對其國家安全生死攸關的挑戰。

每一次重大事件衝擊,他必然會不斷的發問:

這個「朋友」友好可控嗎?他能不能被信任?他能否帶來自由秩序?

不像中國人老掛在嘴邊的唯物主義,美國人都那麼「唯心」,喜歡守護虛頭巴腦的秩序、規則,以及那不可褻瀆的自由。

日軍敗退海南33年後,1978年11月,蘇聯正式與越南結盟。

曾經的社會主義兄弟,突然變成了桀驁不馴的挑戰者。

北有毛熊,南有越猴,歷史車輪又一次加速轉動。

12月,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同月越南在蘇聯指使下入侵柬埔寨,開始武力擴張。

來年1月,歷史上最重要的訪美之旅啟程。

在鷹醬那裏摸到中蘇邊境都是「架子師」的情況後。

2月,中國果斷髮起一次大規模的跨境自衛作戰,堅決予以回擊,狠狠掐滅「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迷夢。

蘇聯原計劃以越南為基地進行擴張,在中美結盟的背景下,化為一場泡影。

全球經南海之油氣貿易路線來源:能源知識庫

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投名狀之役」,不知道是否看到這背後深一層的道理?

所以不能忘記長者的忠告:成功不能只顧個人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真要提,也該是這段友誼啊。

尾聲

每當我們閱讀昭和時代的日本史,不知為何,總有一種推己及人的悲憫。

這兩個近親民族,從文化到習慣,再到思維方式,太相似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過去大國成功崛起的經驗中,可能就蘊涵着日後遭遇重大失敗的因素。

國家的制度設計,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昭和時代的日本,滿街大和魂,XZ框架帶有軍人干政的致命缺陷,國家的公共問題也缺少多樣化的聲音。

封閉獨特的教育體系,又培養出一群充滿政治短視和社會無知的軍事參謀官僚。

整體上,缺少與其國家實力相匹配的成熟政治智慧和能力。

一個軍事和經濟實力上強大,政治上幼稚的民族,必然是危險的民族。

作為投資者,我們研讀歷史,渴望在歷史中窺見前行路上的光亮。

從歷史回到現實,不知道如今那麼多叫囂戰爭的聲音,喊着中國贏兩次的專家,急於挑戰美國霸權的人們,是否有昭和時代日本人一億總玉碎的戰爭決心?

諸君,繫緊太陽丸,去賭一場勝負未知的國運來源:《珍珠港》

當歷史被盲目的否定,當雄心超越了現實,當政治家不再審慎對待世界秩序,用陸權視角打量海權視角。

從雞同鴨講到逐漸孤立,再到進一步陷入受辱者心理的民族主義死亡情緒螺旋。

也許最大的系統性風險,可能就埋下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君臨(ID:junlin_1980)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20/149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