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國安法的冷靜期過去,懸在頭上的利劍砍下來了。
港大校委會漠視教委會專業建議,大比數決定解僱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相信沒有什麼人會懷疑戴耀廷的形容:解僱決定是由「大學以外的勢力透過代理人作出」。
三男一女,年齡介乎16至21歲,以涉嫌違反國安法「分裂國家」罪名被拘捕,他們沒有行動,有的只是網上言論。這幾個少年的網上幾句話就可以分裂14億人的國家乎?
我一直估算中港共對立法會選舉,會採取DQ策略還是延期策略。現在的答案是大規模DQ先行,而延期可能跟着來。有人說,中共比我設想的「勇敢」,而一個年輕人的話才更適合:理性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一連三招在兩天內發放,顯示中共面對美國發起的天下圍中,一度謀求對話、試探、和緩、靜觀其變,這冷靜期已經告終,現在是準備硬食美國的制裁,並以向香港人施威來回應。
這也顯示民主派想要尋求在國安法的夾縫中,嘗試以妥協應對確認書,找一條參選路徑,這做法徹底失敗。還不如依我在一個多月前的建議,以旗幟鮮明地反對國安法的姿態參選,迎接被DQ,向世界文明國家顯示「中共對香港的自由有何意圖」,更顯勇氣。但許多人仍然心存僥倖,而最終被DQ的命運卻沒有兩樣。
中共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的冷靜期,是基於中共甚至海外的一些觀察家認為,特朗普對華政策強硬,是為了大選。而目前選情似不利於特朗普,於是寄望民主黨上台,美國對華政策會改變。
美國勒令關閉侯斯頓中領館,四位部長特別是蓬佩奧的抗中宣言,使美國對中國的超冷戰形勢顯得不大可能逆轉了。
曾派駐北京、香港和台北的資深外交官楊蘇棣(Stephen Young)說,要求他國關閉領館是相當激烈手段,過去若某外國外交機構有嚴重不當事件發生,通常是會針對個人採取行動,領館遭關閉意味關係接近破裂了。
7月25日《紐約時報》刊登奧巴馬時代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主任何瑞恩(Ryan Hass)的話說:「特朗普政府重新定位美中關係成為無所不包的系統性敵對,讓美國大選結果無法扭轉這種關係。」意思是哪怕民主黨大選贏了,美中關係也沒辦法扭轉了。
美國參眾兩院有關香港的兩個法案,有關新疆維吾爾族的法案,都幾乎全票通過,眾議院議長、民主黨的佩洛西尤其積極;自由派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雖一直對特朗普持批評態度,但對特朗普的抗中政策都予以肯定甚至鼓勵。
與特朗普過去標舉「美國優先」而不惜得罪英國、歐盟甚至亞太國家的情況大不同,蓬佩奧近來僕僕風塵與歐洲、亞太,聯結盟國,也在抗中宣言中強調自由世界要一起行動。實際上,也已經改變了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各盟國陸續歸位,天下圍中之勢已漸形成。
中國是否有私下接觸過美國民主黨,試探民主黨若贏得大選,會不會改變對華政策呢?不得而知。如果有,那麼現在的答案已經明顯。
美國對華政策沒有迴旋餘地,那麼嗜權如命的中共掌權者只有把已經快速制訂的國安法硬幹到底啦。拖延下去,陳智思被外資銀行抵制的事,還不知道會在港官與建制陣營中有什麼影響呢。
中港共現在的做法,用中國成語叫做破罐破摔。反正已經是破罐了,就破摔吧。意思是有了缺點、錯誤不改正,或改不了,只好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DQ加延期,是更勇敢嗎?還是「怯者憤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