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年底大選結果 不會影響美國對中強硬路線

作者:

在疫情之下,美國的民主選舉仍如常進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大局已定,奧巴馬時期的前副總統拜登將代表民主黨與特朗普在十一月競選總統大位。

在過去幾年,美中矛盾越來越尖銳。香港與台灣對抗北京的滲透與鎮壓,一直都單打獨鬥,但在最近三年忽然獲得美國越來越明確的公開支持。一些朋友說香港與台灣抵抗中共的戰略環境,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麼有利。總統是美國的最高元首,很多人將美國現在對中轉強硬,歸因於特朗普一人,無可口非。但如果有朋友擔心特朗普連任失敗,拜登上場,美國會從回親中路線,則是過慮。

過去兩年美國對港對台的有利政策,其實都由國會主導,同時得到民主共和兩黨支持。現在美國政界兩極化嚴重,差不多所有與內政有關的議案,都遇到兩黨投票取向相反的情況。但所有與中共對著乾的法案,如《台灣旅行法》、《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卻都在國會以極大多數,甚至是毫無異議下通過。這在兩極化的美國政治環境,簡直是奇蹟。這也顯示美國對中轉向強硬,對港對台抗中加大支持,乃是兩黨共識,不單是一個總統一個黨的事情。

在2016年大選,無論民主黨的希拉莉和共和黨的特朗普,都主張宣佈中國是貨幣操縱國,向中國貨加征關稅。當時不論美國的主流媒體和中共媒體,都預期特朗普如當選,其中國政策將會更務實、更受商業利益影響不受意識形態干擾。更有不少人擔心,特朗普家族在中國的生意,將令他對北京強硬不起來。

特朗普當選上任後的第一年,遲遲未兌現選舉承諾向中國加征關稅,當時不斷受到民主黨攻擊,鞭策他儘快加中國關稅。而當時也有不少分析認為,特朗普依靠中國說服金正恩與美國講和,所以會不惜在經貿問題上給中國好處。這些猜想和憂慮,當然隨著2018年美國正式向中國加關稅和封殺中國高科技企業而消失。去年國會幾乎無異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特朗普遲遲未表態,又引起一些香港朋友擔心特朗普會以拒絕簽署法案交換北京在貿易談判上妥協,結果又是過慮。

事實上,美國的對中政策,就像一艘巨大航母,轉向需時,很難在短時間轉來轉去。美國對中趨向強硬,其實是奧巴馬時代開始的事情。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前夕,不少美國企業已經開始投訴中國沒有兌現加入世貿時的承諾,更出現美資被針對和知識產權被盜竊的狀況。調整由克林頓到小布殊(布殊)美中經濟融合政策的呼聲,開始出現。中國在南海越加霸道和在朝鮮問題上不合作,則引起美國外交軍事體系要求改變對中政策。

這些意見在體制內醞釀多年。2009-11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凌霸行為變本加厲,終於導致奧巴馬在第二任通過軍事上「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和排斥中國在外的環太平洋夥伴自由貿易協定(TPP)來圍堵中國。2018年初在《外交事務》雜誌發文主張根本改變尼克遜(尼克遜)以來的美國對中交往政策,作者也是奧巴馬時代的官員。特朗普時代棄TPP而改以關稅和科技制裁對付中國,只是方法上的轉變,而不是方向上的轉變。

當年華府的親中路線,建立在兩黨共識之上。現在華府對中強硬,也是兩黨共識。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結果無論如何,美國的對中強硬政策,都不會有原則上的轉變。香港與台灣朋友,最重要是同時爭取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實在不用太著緊選舉結果。

-孔誥烽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18/146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