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一代宗師葉問為何斷言李小龍短命?

作者:

葉問和李小龍,葉問確實有一代宗師的風範。

電影《一代宗師》的上映,讓葉問的大名再次震撼國人,豪氣大增。翻一本寫他的書,竟發現大師目光銳利可怕,他曾在弟子李小龍入門時斷言李小龍「短命」而後來的事實竟然應驗了。就是在他以高齡去世的第二年,李小龍33歲英年早逝。

那麼,葉問是神算嗎?當然不是,葉問的判斷是因為他看到了李小龍性格中致命的弱點。

在葉問的眾多弟子當中,李小龍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在詠春拳的推廣中,李小龍也是功不可沒。作為葉問的徒弟,他對詠春拳的推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葉問的兩個兒子葉准、葉正說,在李小龍的電影風魔的那兩年,學習詠春拳的人激增到1000萬,這個影響幾乎像風暴席捲那樣的。

1954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正式成為葉問的門徒,他在葉氏這裏深造了6年。可惜,他只學會了葉問的武功,沒有學得葉問的境界。

那天早上,李小龍的出現,讓葉問眼前不由得一亮。他帥氣,強健,應該說,是個有天賦的學生。而且,他學習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他每天下午3時從學校里放學後,就背着書包到葉問的拳館練武。他甚至在路上,是邊走邊出拳,真正的拳不離手。很快,他就成為當時香港聞名的小武痴。按說,葉問應該高興才對。但是,作為師傅的他,亮起來的目光卻很快黯淡了下去。拳館的人都很奇怪。過了好久,終於有一天,葉問開口了。所言令聞者大驚,他說李小龍是「短命種」,人人都以為師傅是開玩笑,沒有誰當真。

那個時候,沒有會想到,葉問的話竟會一語成讖。

有徒弟一再追問為什麼,葉問只好敷衍說:「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走路時腳跟不到地,這正是短命相啊……」。但這只是葉問說出口的原因,更深層的,更像科學答案的,葉問沒有詳細地講出來。因為睿智的他同樣看得出,李小龍不會相信他的話。如果李小龍有大智慧的話,他這時應該悟出來。可惜他不是擁有大智的人。

作為大師,葉問其實是看到了李小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李小龍過於剛烈,甚至是爭強好勝、好勇鬥狠。作為中華傳統武術,除了博擊之外,更重要的是修行,而不是一味地強烈張揚。無論是誰,如果不能克服這個,他不但不能算是一流武術家,而且,甚至也不能算是成功人士。爭強好勝,即使勝了,就一定是勝者嗎?李小龍的悲劇性結局,給了我們否定性的答案。

縱觀李小龍短暫的一生,他一直扮演的聖鬥士形象,他不停地戰鬥,事業上不斷地擴張。從1950年出道算起,他僅用23年的時間,就把自己發展成為一代武術宗師、UFC開創者、MMA之父、功夫影帝、功夫電影的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中國功夫首位推廣者……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世界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多影迷的武術家的世界紀錄、全球共擁有2億以上的影迷。

我們承認李小龍是狠茬兒,承認他的成功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頂級,但這樣的狠這樣的不折不扣的頂級就是最好的嗎?不,恰恰是這樣的行為透支了李小龍的生命存款。

據記載,李小龍逝世後,醫學專家們一直就死因進行不懈地研究。然而,解釋多多,莫衷一是。美國芝加哥醫療鑒驗部專家菲爾·金斯最新的結論卻是,李小龍死於「缺乏睡眠及壓力太大而誘發的突發癲癇症,最終導致心臟或肺部猝然停頓」有什麼比這樣的結論更能說明問題的嗎,有什麼比這樣的結論更接近李小龍準確的死因嗎?目前來看,沒有了。

與此截然相反,倒是葉問的生活哲學讓我們不能不矚目。

這位一代宗師的生活平淡如水,幾乎看不到什麼名利色彩。他的舉止言行特別簡單,一點點的誇張都是看出來的。他像個隱士,或者像個高僧。他每天除了武術教學之外,就是到茶樓喝茶、搓小麻將,如果再有剩餘時間,他就會去看人們鬥蟋蟀,一看就是小半天。多麼悠閒多麼輕鬆的小情致,全部是慢動作,他什麼都不要,尤其不要轟轟烈烈,當然更不要金銀滿倉。正是因為這樣,他活了70多歲。現在說法不一,有人說是80歲,也有人說是73的歲,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在那時,都算得上高壽的。

有人強調葉先生是武聖,我倒認為他是智聖。其智遠勝於武。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葉問的武功里有養生,而不是殺生,有智者對於生命的真實認知。而李小龍的武功里沒有這個,他只有自我殺生,「殺呀,殺殺殺……」他一路殺下去連頭也不回,他耗盡了生命的熱能,從最後的結果來,就很像自殺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從不接受師傅的「追求平和」的思想,一開始就不接受,他曾經在拳館學習時,就對詠春拳的「平和」提出質疑。他認為敵人來時,就是秒殺沒商量,不必迴旋,更不必講和。這當然也是師傅二人感情微妙的原因。所以,葉問說他是短命相,話中有密碼,說得也是無奈的話。可惜,李小龍沒有聽進去師傅的話。

李小龍雖然和師傅有相當深的感情,但由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使他們的感情表現得過於理性。

1971年的時候,李小龍已經成為國際武打明星。但由於他一直為拍戲奔忙,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拜訪師傅了。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猜測李小龍是不是因為出名而忘本了。好事的媒體甚至報道說,「葉問與李小龍師徒不和,他們已經絕了交……」云云,香港的武林界也因此表現得不大安靜。這讓葉問很難過,也很無奈,他不喜歡這樣,他認為這是對他平和心境的破壞。傳聞,根本就是沒有影兒的事,是望風捕影的事兒。雖然,他也看到了李小龍在發揚光大詠春拳的同時,其招術確實離詠春拳也越來越遠了。但他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他只是為李小龍的健康擔心。

葉問是個非常寬容的人,他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功夫,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李小龍的變化,特別是那些看上去是離經叛道的變化,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藝人的招式雖是表演給人看,但畢竟是從武術中演化而來的,仍有可取之處。他認為李小龍的問題並不在這裏。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自他創截拳道後,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宗師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李小龍聽了,也很緊張。他曾打電話給葉問,快人快語,「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還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卻不大好回答。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沒有師傅的樣子。葉問如果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後,會不高興,他們要說「難道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成名了,師傅您就連一點骨氣都沒有了嗎?」這樣的話,更擔心一些外人,特別小報小刊的狗仔隊知道後又會添油加醋。葉問手握話筒,想了想,說:「認不認隨你呀!」他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回去了。李小龍接了球,特別高興。他想起了一個人,這就是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鄒文懷。他請鄒先生代他請師傅吃飯,

就這樣,葉問與李小龍就在禰敦道金冠酒樓成功地飲酒喝茶,兩顆武壇巨星相會。李小龍進行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向葉問表示自己的尊敬,並無「大逆不道」的意思,望師傅包涵。飲茶後,李小龍又對葉問說:「小徒難得與師傅小聚,希望可以與師傅一起走回去。」葉問說:「好哇!」於是李小龍陪着葉問從尖沙咀一直走到佐敦,這是香港最繁華的鬧市,很多市民都看到了,成為瞬間的風景。於是,李小龍與葉問不和的謠言不攻自破。

但隔閡不能說沒有,葉問只是沒有說,但這並不等於他沒有看到李小龍武功後面的急功近利的商業氣象。

宴請之後不久,李小龍曾再次親訪葉問,這次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問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自行學習。葉問拒絕了他。很多弟子認為李小龍開出的條件如此優厚,師父不接納太可惜了。葉問說:「我的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幾乎就在這同時,葉問曾無償地將拳譜交給了一個名叫郭富的貧窮的徒弟。雖然是這樣看上去不近人情,但臨別時,葉問還是不忘提醒李小龍:「小龍,你不要走得那麼快,急什麼呢?」那時的李小龍根本聽不懂,只笑着說:「放心吧,師傅,我沒有事的。」

葉問不能再說什麼,只把關切的目光投到徒弟結實的後背上,連連嘆氣。

看起來,師徒二人之間的交往仍是停留在客客氣氣的層面上。原因,我們在前面說過了,是兩人的「三觀」不同。而從最後的結局來看,還是葉問的比較美滿。李小龍英年早逝,令人至今嘆息不止。

當今的中國人也過於強調博擊了,過於注重利益了,把銳意進取當成社會惟一的價值取向,特別是那種對名利的追逐,很有點「李小龍」風格。

殊不知我們在這樣的生活進程中也埋下了數不清的定時炸彈呢。更何況成就一個大人物還要有好多天才的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李小龍的。勤能補拙,但僅僅是補拙而已。「一飛沖天」,那是要看天的心情的,天不幫你,一切皆虛。然而,成了李小龍又會怎麼樣?一個短命的李小龍,哪裏抵得上長壽的葉問呢?

網上有人老是提出這樣的問題——「李小龍、葉問誰最厲害?」雖蠢,但也不妨回答一下,我說「葉問厲害!」無論怎樣,短命不能算是厲害,和生命比起來,一切都是暗淡無光的。壽者,才是勝者。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盛京關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13/146384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