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你知道「大刀砍向日寇」的喜峰口抗戰嗎?

歷史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同時鎮壓了東三省抗日義勇軍,並準備隨時向關內進犯。1933年元旦,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將其佔領,山海關保衛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2月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和侵華日軍發佈了侵略熱河的軍事命令和軍事調遣。「儘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線挺進;並應不失時機以一部確保界嶺口、冷口、喜峰口等長城重要關口,掩護軍主力的側翼;而後以主力佔領承德及古北古。」

這時,駐山西陽泉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奉命開往前線對日作戰。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長城喜峰口的防務。喜峰口是北平與熱河的交通咽喉,東有鐵門關、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羅文峪,明清時候不但是京師北衛的重要屏障,也是關外入朝進貢的關口。開赴前線之時,軍長宋哲元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當二十九軍的先遣團趕到喜峰口時,日軍的500餘名騎兵已經到了長城腳下,勇士們急忙堵上,打退了敵人,保住了陣地。

戰鬥過程敘述大刀隊

3月9日,日軍佔領喜峰口,宋聞報派王長海團往援,從遵化到喜峰口一百餘里路程,他們僅用了大半天,全程跑步前進,到達前線天已昏黑,該團官兵即刻投入戰鬥。奪回山頭高地的同時,我軍傷亡很大。3月10日,面對日軍主力的總攻,二十九軍一0九旅行旅長趙登禹令部隊伏於峰巒幽僻之處,伺敵兵近距戰壕數十米時峰擁而出,與敵白刃相接。

3月11日,組織了第二次夜襲,這次共出動了4個團的兵力,戰士們每人身背一把閃閃發亮的大刀。凌晨三時,戰鬥打響,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身先士卒,在近距離的拼殺中充分發揮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敵人從睡夢中驚醒,不少人撞在二十九軍勇士們的刀口上。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遭襲後的敵營里,到處是敵人的屍體,不少人半夜被驚醒「大刀隊來了,快跑呀!」。此後,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覺,脖子上還要戴上一個自製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自「九一八」日軍侵佔東三省以來,這是日本受到的最頑強的抵抗。中國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挽回了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潰敗所蒙受的恥辱。從此二十九軍作為抗日雄師名揚長城內外。

如此英勇的大刀隊形象背後,則是血戰的悲壯。越是英勇無畏的英雄,經歷的越是艱苦卓絕的戰鬥。儘管喜峰口之役三個階段戰略重點各不相同,但一次次的戰鬥,幾乎同樣的慘烈。

戰爭的最初階段,日軍已先行佔領東北長城高地,全線陣地受到威脅,二十九軍希圖儘快奪回長城陣地,「此次作戰死亦光榮。無論如何要拼命作陣地,不求有功,只求能撐」。而敵人也志在必得,「炮火轟擊,激戰竟夜--數次肉搏,敵死傷甚眾,終未得逞……職軍亦已全部增加拼死抵抗。現我官兵士氣甚,……雖在炮火瀰漫,血肉橫飛之際,仍能表現不屈不撓之精神」。

此役營長王寶良及8名排長陣亡,旅長趙登禹等15名軍官受傷,士兵傷亡400餘名。到了3月14日,已扭轉了正面戰場的態勢,「連日血戰,敵以傷亡過重,士氣餒敗」。

是役第二個階段,雙方進入了膠着狀態,「白刃相接,血戰終日」的情況時常發生,雙方傷亡都較重。3月17日,「敵以主力,向我山楂峪口陣地猛攻,其餘官兵傷亡亦重」。3月19日,「見敵陣線動搖,亟令各部全線出擊,前後夾擊,血戰終夜,……我官兵奮不顧身,拔刀沖入敵陣,砍殺無算其餘官兵傷亡甚眾」。

進入四月初,日軍從長城防線右民辦商震部第二十三軍防守的冷口攻入,喜峰口守軍腹背受敵,全線呈退卻之勢。4月11日,「早九時,敵以山炮、重機關槍掩護其步兵,向我摩天嶺猛攻,衝鋒數次,血戰至下午四時,忽有敵一部抄至我左翼」。13日,「敵仍以炮火、飛機向我陣地猛力轟炸,我陣地被毀殆盡」。二十九軍勢孤不支,不得不按照軍分會的要求「放棄喜峰口、冷口」,於4月13日「忍淚撤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互動百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20/145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