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吳鑫岩:疫情很快會結束嗎?防範瘟疫的模型與預測

作者:
隨着感染的人數大量增加,社會必然會做出一些防範措施,此時易感人群的比例就會減小。如果不做任何防範的話,當感染者達到總人口的一定比例時,易感者的比例也自然會減小。因此,新增患者的人數在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始每天減少,在這增加與減少之間的轉變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被稱為拐點。如果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拐點的條件就是函數的二階導數為零,或者說一階導數的導數為零。

疫情下的英國,冷清透著希望

愛因斯坦說過:「所有模型都是錯的,但不少模型都很有用」。世間萬物都是很複雜的,人們為了對其加以理解而建立起了不少簡化的模型。其實,科學發展的歷史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不斷建立模型和修正模型的過程。例如,在17世紀經典力學一統天下,人們也希望藉此來解釋光,因此出現了所謂的「微粒說」。在此基礎上人們發展出了幾何光學,光的傳播就像粒子的飛行軌道一樣。牛頓還據此解釋了光通過稜鏡時的色散過程,從此人們理解了彩虹這種自然現象。在19世紀初托馬斯∙楊做了那個著名的雙縫實驗,此後出現了光的「波動說」。在19世紀晚期麥克斯韋建立了系統的電磁場理論,為「波動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個理論卻不能解釋光電效應,在20世紀初出現了光的量子理論,也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由於真空擾動或者說根據測不準原理,原子中電子的能級並不是一個確定值,而是存在一定的能量範圍。因此,當發生躍遷時所產生的光子並不是一個單色正弦波,而是由不同波長的波疊加起來而形成的一個波包。

在傳染病領域人們也建立起了一些模型,其中最簡單的莫過於SI(易感-傳染)模型。在傳染病剛剛出現的時候,社會往往沒有任何防範措施,因此新增患者的人數與已經患病的人數呈正比。如果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的話,新增患者所對應的是所有患者的一階導數,結果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微分方程:一個函數的一階導數等於這個函數本身乘以一個係數。學過微積分的人都知道,其解是一個指數函數。所以,在傳染病暴發的早期都會出現一個指數增長的階段,患病人數會呈現爆炸式增長。俗話說:「一傳十,十傳百」。常規的醫療系統往往沒有能力來應付如此突如其來的大量患者,結果就會上演武漢在今年一月份出現的一幕。

隨着感染的人數大量增加,社會必然會做出一些防範措施,此時易感人群的比例就會減小。如果不做任何防範的話,當感染者達到總人口的一定比例時,易感者的比例也自然會減小。因此,新增患者的人數在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始每天減少,在這增加與減少之間的轉變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被稱為拐點。如果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拐點的條件就是函數的二階導數為零,或者說一階導數的導數為零。由這個簡單模型得出的感染人數相對於時間的函數會形成一條「邏輯回歸曲線」(logistic curve),它可以給出一個預測:最終的感染人數是拐點出現時的感染人數的兩倍。換言之,拐點是上半場和下半場的分界點。如果人們希望判斷疫情的發展趨勢,只需要看一眼每日新增患者人數的圖表就行了。在理想情況下這條曲線會呈現出一個對稱的峰,而峰值所對應的就是拐點出現的時間。

目前,各國政府對covid-19病毒的傳播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中國和韓國採取了十分嚴厲的隔離措施,因此拐點很快就出現了,如今疫情已經進入了尾聲。但是,這些過於嚴厲的防疫措施不可避免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很大傷害,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意大利和伊朗政府所採取的防範措施比較溫和,所以目前還處在疫情的上半場,患者人數還會持續快速增加。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英國政府採取了「拖延戰術」,只是建議輕症患者在家裏自我隔離一個星期,但是並沒有對社會活動進行多少干預。從數據來看,英國比意大利的患者人數少將近兩個數量級,根據這個數學模型可以推測出疫情的發展趨勢:在大約一個月後英國的患者人數才會達到如今意大利的水平,那時氣溫已經有所回升,在世界各國也會出現一些有效的防範和治療手段,而且很多民眾已經獲得了對病毒的免疫力。在高度民主化的國家,政府採取過於嚴厲的防疫措施會招來民怨。一個月以後民眾自然會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那時英國政府再出手就會既得民心又事半功倍。然而,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看,英國政府的「拖延戰術」所造成的疫情擴散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轉自《華夏快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01/143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