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偷渡王后:盛美村「萍姐」的美國往事

萍姐被護送着離開法庭,站在門邊時,她突然回頭,看着她的家人,動作僵硬地揮了揮手。接着她臉上帶着木訥的笑容,轉身離開了法庭。 她呆滯地自言自語:我出獄都92了。

1993年6月6日凌晨2點,一艘名叫「金色冒險號」的貨船擱淺在紐約的洛克威海灘附近。隨船而來的,是276位來自中國的偷渡者,和10具皮膚發紫的屍體。

上岸之前,這些人擠在一起,在海上漂了4個多月。

這期間,不斷有婦女被蛇頭帶走強姦,爭執和打架成了家常便飯。

這次震驚美國的偷渡事件,只是幕後的「偷渡女王」萍姐,眾多生意中不起眼的一個。

這個35歲的女人,幾乎將自己福建老家一半的人,都送到了美國紐約。

1993年6月6日早上,一個叫翁玉輝的福建男人,匆匆走進紐約東百老匯47號的「新香港百貨商店」。他要見商店裏正在看電視的中年女人。

在唐人街,人們叫這個女人「萍姐」,她是華人世界的「偷渡女王」。

這一天的凌晨2點,一艘名叫「金色冒險號」的貨船衝上了24公里外的洛克威海灘。

此時,萍姐的電視屏幕里,擱淺的貨船正隨着上漲的潮水緩緩搖晃着。萍姐告訴翁玉輝:「你應該出去躲一段時間。」

「金色冒險號」是一艘45米長的貨輪,當它沖上海灘後,在狹小的貨艙里待了半年多的286名偷渡客,都擠上了甲板。

他們面黃肌瘦,驚慌失措,不斷有人從離水面6米高的甲板邊緣躍下,沒入漆黑的海水中。

夜晚的海水只有11度,有人在跳水時受了傷,但還是拼命朝岸上游着。

這個夜晚,有10人死在了前往紐約唐人街的最後一段旅途上。

作為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偷渡貿易操縱者,「金色冒險號」只是萍姐眾多生意中不起眼的一個。

此時的她,已經整合併控制了絕大多數的中美偷渡網絡,收取高額費用將中國人運到美國。

萍姐幾乎將她的老家福建省盛美村一半的人,送到了美國紐約。

萍姐看完新聞,抱怨起自己近來運氣不佳。

船上有30個偷渡客屬於翁玉輝,2人屬於萍姐。

但她還不知道,這艘船上她僅有的2名乘客,有一名已經死了。

而這場她參與組織並提供資金的偷渡,成為了美國近代史上最大的非法移民事件。

01

萍姐本名鄭翠萍,她成為「偷渡女王」的起點,是位於喜士打街145B的廉價百貨商店。

與美國其他地方不同,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看起來更像香港街頭,這家百貨商店的白底黑字招牌,就隱藏在隨處可見的中文招牌中。

「德信百貨」是萍姐在美國打拼出來的第一家店。這家店門面不大,透過櫥窗里擺着的各種服裝和雜物,那些說着閩南方言的行人就能看見萍姐。

她不高,眼睛寬長,臉龐圓潤,留着齊肩短髮,穿着一身廉價且實用的服裝,看起來和街上的其他福建女人沒什麼區別。

和這附近的很多人一樣,她來自福建福州的盛美村。

萍姐沒上過幾年學,也不怎會說英語。這家店開了很久,她在裏頭賣衣服和廉價日用品。當有車子來送貨的時候,她會出門將貨物拖進店。

萍姐不僅是這家不起眼的商店的主人,她還是這條街上最受尊重的人。某種意義上,她和「德信百貨」,是整個唐人街的心臟

德信百貨店

閒暇時,很多在唐人街打工的福建人會聚集在這裏,除了購物,他們會聊天敘舊和討論一些簡單的社區決策。

萍姐負責主持,平日裏她穿着圍裙坐在櫃枱後,像個貼心的母親一樣建議福建來的鄉親們要好好學英語,努力掙錢。她經常對年輕人絮叨:「到了美國,結婚生子,好好過日子。」

對這些背井離鄉的人來說,美國生活並不像之前想像的美好,而是充滿困難和挑戰。

「德信百貨」對他們來說,就像另一個家,或是聚集親人的祠堂。每當遇上問題,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找萍姐,而她也總是樂於提供幫助。

有的夫妻因為工作繁忙,無法照料在美國出生的孩子。萍姐便借着每年去香港進貨的時間,順手把這些擁有綠卡的孩子捎回中國,交給留守在福建村子裏的長輩照顧。

到後期,有的村莊裏只有老人,和全是美國國籍的小孩子。

在金錢方面她也從不計較,有個人曾因為受傷被開除,僱主沒賠償。收到求助後,平日裏節儉的萍姐直接借了他2000美元,說等有條件了再還。

雖然這筆錢最終並沒有還清,但並不影響萍姐繼續幫助其他人。

我是免費幫忙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很少有熟人,這是很困難的。

萍姐很能理解為生活奮鬥的艱辛,她的早年經歷和周圍很多人一樣——出生在福建,然後離開,來到美國。

她出生在1949年的1月9日。作為五個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童年除了幹活就是挨餓。幾年後,一場意外中止了她的高中學業,讓她成了一個「老三屆」。

在浩蕩的文革運動中,她很快穿上了戴着紅袖章的綠色軍裝,領導着一批同齡人,捲入滾滾洪流。

和村里很多人一樣,萍姐從小就對「去美國」有着非凡的渴望。

萍姐的父親便是一個實踐的典型。他作為一名遠洋貨輪海員,隨船來到了紐約的港口,趁着靠岸卸貨時的混亂,從甲板上躍下,融入了說着中文的唐人街。

13年的時間裏,他定時往家裏寄去寫着「我過得很好」的書信和一筆筆巨款。這在童年的萍姐心中形成了對美國的美好幻想。

後來的日子,她嫁給了隔壁村的張亦德,和這個木訥的小伙子生了一個女兒並移居香港。

在那裏,她開了一家服裝廠,對岸就是深圳海關。她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依舊沒有改變對美國的渴望。

1981年,一對美國老夫婦旅遊時進入了萍姐的店,他們同意將萍姐以保姆的身份帶到美國,幫她實現「美國夢」。

6月,萍姐走進了美國駐港領事館,申請簽證。

她用貧瘠的英語詞彙向面試官解釋,自己為何放棄在香港的美好生活,她說:

我還年輕時,我就知道美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一個人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我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保姆。隨後她補充道,希望有一天能帶孩子去美國: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願意做一個保姆。

1981年11月17日,拿着工作簽證的鄭翠萍從香港飛往美國。她沒去當保姆,而是和父親一樣,來到了紐約唐人街。

俯瞰唐人街

這裏的日子不如想像中美好,最初,鄭翠萍和很多同鄉一起擺地攤,賣雜貨,打零工。

他們住着香港鴿子籠般的房子。唐人街華人黑幫橫行,動不動就拿着槍上門收保護費。就像她說的那樣:

小時候過的是苦日子,窮日子,來美國後,過的是提心弔膽的日子。

1982年,她以每月1000美元的租金在喜士打街145B租下了一個狹小的門面,也就是後來的「德信百貨」。

02

萍姐的同鄉們,對美國的移民政策有着非一般的敏感。80年代,大洋彼岸政策放寬的消息,總會在第一時間傳回福建。

大批移民從中國福建出發,橫跨大洋湧入紐約唐人街,這裏甚至因此有了新的稱呼,「小福州」。

這時的萍姐已經在唐人街立足,她將家人都順利接來了美國。這之後,開始有親戚朋友托人打聽,想讓她幫忙把人帶過去。

萍姐都答應了。

但她有兩個條件:

一是每次的偷渡人數不超過10個。每到一個地點就交由當地人負責,萍姐只在最後一站接應,將人帶到她的德信百貨店;二是偷渡客必須預付2000美元的定金,如果活着到達美國,再交1萬6千美元餘款。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09/136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