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陳奎德:戈爾巴喬夫變革蘇聯前的二十年風向

—共產主義的興亡—索贊尼辛和戈爾巴喬夫的蘇聯時代

作者:

停滯、壓抑和不滿的年代

第一個共產國家、全球兩大超強之一的蘇聯的走向,維繫着冷戰的前途乃至人類的命運,一直是全世界翹首關注的焦點。

自從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台後,克里姆林宮的新主人勃涅日列夫向斯大林主義作了部分倒退,其統治持續了漫長的十八年,這就是歷史所稱的平庸、沉悶、壓抑的勃涅日列夫時代。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艱困時代里,蘇聯作家索贊尼辛寫出了他的史詩般的小說《古拉格群島》,對作為一個大監獄的共產極權社會進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蘇聯的「氫彈之父」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則於1971年和1972年公開發表其兩份「改革方案」,勇敢地起而呼籲保護人民的基本人權。他的具體改革建議包括大赦政治犯、停止秘密審判、開放邊界、開放外國文獻書刊、停止干擾外國廣播、廢止死刑等......,凸顯了一位知識分子高貴的人類良知,並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在蘇聯與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1975年當西方與東方華沙條約成員國簽訂了赫爾辛基協定後,蘇聯與東歐的異議分子群體冒險犯難,破土而出,對照協定,對共產制度提出批評與挑戰。在蘇聯乃至其他東歐國家,由於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全面的制度性失敗,對無效率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和不民主的「黨-國」極權政治體制的懷疑,在民眾中,特別是在知識界普遍滋長起來了。事實上,在這些國家內,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官方的意識形態與組織網絡都無法控制的空間了,即是說,與政權相對獨立的民間社會正在逐步長成的過程中。

戈爾巴喬夫新政

1982年11月,勃涅日列夫去世。以後,緊接的兩任繼任人不久也相繼故世。於是,1985年僅54歲的、曾被西方視為強硬派的戈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出任蘇共總書記。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戈爾巴喬夫上台不久,一系列新政策連續不斷地從莫斯科推出,震驚了世界。人們驟然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可能開始了。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左)和美國前總統里根(右)當年簽署《中程導彈條約》。(美聯社

戈爾巴喬夫,作為蘇共總書記,第一次吹出了新的政治音調——不同於幾十年來共產黨的陳詞濫調——「新思維」、「公開化」、「透明度」、「重建」......成了他的主要音符。透過這些新的旋律,他使蘇聯人民清楚地體認到:蘇聯的計劃經濟已經再也無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已經不能支撐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不能向海外盟友提供過去那樣的援助,已經無力保證科學技術的持續不斷的代代創新了。當時,外有西方國家與社會主義陣營充滿反差的鮮明對比,在中國有鄧小平主導的拋棄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改革實驗,在東歐國家有對作為蘇聯「衛星國」的不滿暗流,在國內則有知識分子持不同政見者日益增強的聲音。這一切,是這位蘇共第三代領導人轉向新思維的重要因素、壓力和契機。他甚至親自打電話給流放在西伯利亞的薩哈羅夫,請他重返莫斯科。隨着時間的一步步推移,戈爾巴喬夫發出的信號越來越明確:只有自由化,蘇聯才有出路。

應當看到,當時蘇聯的以軍事重工業為重心的中央計劃經濟已經形成龐大的體系,積重難返,戈爾巴喬夫從經濟改革入手所遇到的阻力太大,因此,他首先進行的是政治和文化領域的改革。這點與鄧小平是不同的。

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Reagan)敏銳地對此作出了反應。在同戈爾巴喬夫的外交談判中,里根抓住機會,雙方迅速達成了延長削減軍備協議、中程核導彈控制的協議等,並連帶導致其他重大成果:如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決定。美蘇雙方表現出他們可以不通過戰爭處理其衝突和世界性危機,國際局勢逐漸走向緩和。

後來,里根拋出費用浩大的「星球大戰」計劃,逼使蘇聯跟進。然而蘇聯的國力已被耗盡,再也沒有經濟力量同美國進行高科技的軍備競爭了。在內外交困之下,預埋下了以後蘇聯垮台的種子。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BOXU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627/130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