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張洵:評《美國的撕裂與未來》

作者:
此文是一劑醒藥,給那些因「苦秦久矣「而痴迷於「一人一票」的民主小紅粉們潑潑冷水,打打預防針。讓華人明白,若無相配的文化或政治環境,一人一票的民主體制很容易遭到腐蝕而將社會推向災難–看看南非、委內瑞拉的「勤勞勇敢「的偉大人民多麼迅速地用選票將世界上富足領先的國家推向第三世界的地獄,就明白,我的話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注】經過文字上的謹慎和努力,本文成為我為數不多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被允許登出的文章之一。沒想登出後不到24小時便被槍斃!兲朝的言論管制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水晶棺的那個惡魔後繼有人。這樣我不得不重新在海外媒體登出,國內讀者需要翻牆了。但也有個好處:我原來誤將作者認作秦暉先生,鬧了個烏龍。這次有機會改正再發了。

新年剛過,一篇公眾號【歷史之瞳】HistoryPupil的原創《美國的撕裂與未來》受到廣泛流傳。作者在文中鞭辟入裏地分析了美國社會撕裂的成因,指出了在上世紀後期開始的全球「一人一票」的民主化熱潮同時帶來的,以「多元化」、「文化平均主義」、「社會主義」為標籤的一系列反西方傳統的文化革命,對西方文明的侵蝕及對民主憲政體制的威脅。這是文章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本人出生於六十年代,人生趕上世界的兩大潮流:一、文革期間感受到的「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潮流,即二戰後因左派和共產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第三世界殖民地或平民對宗主國統治者的反抗,隨着九十年代初期的前蘇聯解體及」蘇東波「巨變,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注重經濟而淡化意識形態,這個潮流迅速銷聲匿跡。二、取而代之的,是隨着美國冷戰勝利後西方世界理念被普遍接受而興起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化熱潮。此熱潮讓某國自由派知識分子熱血沸騰,遂拾起五四運動的冷飯,將」德先生「的冷飯當作偶像膜拜。

這樣的大背景下,此文是一劑醒藥,給那些因「苦秦久矣「而痴迷於「一人一票」的民主小紅粉們潑潑冷水,打打預防針。讓華人明白,若無相配的文化或政治環境,一人一票的民主體制很容易遭到腐蝕而將社會推向災難–看看南非、委內瑞拉的「勤勞勇敢「的偉大人民多麼迅速地用選票將世界上富足領先的國家推向第三世界的地獄,就明白,我的話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因此,我很高興看到此文讓至今仍然以五四淺薄的德賽二先生為目標的華夏知識分子看到西方文明和美國保守主義傳統文化對民主憲政體制的「保鮮「作用。為作者點讚。

然而,如果我只是點讚,寫這篇評論也就毫無意義了。我還要繼續點評,點評其文的不足並努力引出更深入的討論。

此文中,作者對美國撕裂問題的成因分析的很深刻:第一是文化多元化造成「文化平均主義「,逐漸令西方和美國的傳統(優質)文化被沖淡,劣質文化成分增加;其次是,普選的先天缺陷就是權利的平均主義,最終將引發劣等動物式的生育競爭,令載有劣勢文化的個體在投票中佔優勢,從而主導政治決策,最終導致整體社會及文化的墮落,及民主憲政體制的毀滅。

面對上述問題,作者給出了兩個輕描淡寫的解決方案(隱藏在他對成因分析的大段論述中,都很難稱為「方案「):

一、針對文化多元化和平均主義,作者認為應該堅持講英文,反對語言多元化。

二、針對普選的天然缺陷和權利平均主義,作者更是冠冕堂皇:【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對權力時刻保持警惕,保持社會的糾錯能力】

我認同反對語言多元化的理念,但這能夠解決問題?白左同樣講英文,而恰恰是他們引狼入室,高舉文化多元化的大旗,在教育、媒體、司法、娛樂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毀滅西方文明。美國黑人也講英文啊,但他們的主流至今沒有融入美國傳統文化之中。即:當我們提到美國傳統或者文化時,肯定不是,甚至都基本上不包括美國黑人文化。

第二個方案就更加離譜了:那些作者抨擊的反川民主黨左派們支持者們,包括非法移民,不積極參與公眾生活?不對權力(如對總統)保持高度警惕並時刻攻擊?不天天嘗試為川普和共和黨糾錯,甚至要彈劾總統?

這真要讓我哭笑不得。感到作者給出了哈佛博士的分析,卻在此基礎上提供了梁家河初中的方案。難怪他將這兩個方案在他的文章中藏着掖着,而不肯進行深入論述。

胡適魯迅類似,國內絕大多數公知們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他們能夠敏銳地看到問題並深刻地揭示問題的成因,卻無法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提出解決方案就那麼難麼?

一個類比:假如你到了朋友家做客,發現一道菜非常好吃,希望自己也能夠烹調出來,便向朋友索要菜譜。你希望你的朋友會怎樣做?希望他告訴你:

a.與他做出來的那道菜同樣的食材、佐料和烹飪過程,還是

b.與他做出來的那道菜不同的食材、佐料及烹飪過程?

顯然你希望得到a.。也許,你可能一時搞不到這些食材和佐料,或者還不具備如此烹飪的條件,但你心裏肯定清楚:若想做出與原汁原味的菜,一定要得到相同的食材、佐料,採用同樣的烹飪過程。

同樣道理,若希望得到或者保持一個好的文化和傳統,就要明白這個文化或者傳統是誰建立的,如何建立的;若想破壞這個傳統,就要引進不同傳統文化的個體群體,或者去除原來的文化傳統元素。

沿着這樣直截了當的思路,還可以思考這個問題:今天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元化在威脅美國的民主憲政的同時,也令西方文明和美國傳統文化在衰敗。如果說,西方文明和美國傳統文化對民主憲政體制有「保鮮「作用,那麼,什麼能夠對西方文明」保鮮「呢?

其實文中已經給出答案,或者提示,就是他引用了拉塞爾·柯克在《美國秩序的根基》中明確指出的,美國秩序的四大支柱:耶路撒冷的信仰和倫理、雅典的理性與榮耀、羅馬的美德與力量、倫敦的法律與市場。

說的好!其實,這四根支柱,也是有秩序的:無論是時間順序,還是主次結構,都是這樣滴:

一、耶路撒冷的猶太信仰(聖經舊約)提供了美國秩序的終極來源與權威(上帝)和倫理(十誡、律法、政府論等);

二、可以說,沒有理性的信仰最終是沒有生命力的,而人的理性本來自造物主,耶路撒冷和雅典的結合,讓信仰裝上了理性的翅膀。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按照上帝的啟示和耶穌的教導,通過雅典的理性形成恩典時代的新約,並得以令外邦人接受、傳播,揭示並弘揚了十字架的榮耀,並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

三、基督教是入世宗教,不僅會影響,更要塑造一國的政治與法律體系。儘管前三世紀的羅馬君王抵抗抵擋,羅馬皇帝最終拜服在上帝面前,基督信仰得以通過其政體、法律得以普及並被持續學習、認識,形成了中世紀的尚學和猶太·基督教價值體系。

四、中世紀的信仰發展之大成,通過英國(倫敦)近現代的實踐,在神學、政治、法律、科學、文學、工業、金融等各個方面全面結出豐碩良善且超越的果實,包括法律與市場。

可見,第一根支柱–耶路撒冷的信仰和倫理,是西方文明和美國傳統文化的源泉、基石,是第一順位的。離開第一根支柱,至少希臘理性和羅馬政體都獨立存在過,但都無法持續,更達不到後來西方文明的傲然。而第四根支柱–倫敦的法律與市場,就直接是對第一根支柱的落實。按照柯克自己的話講,是對前面支柱的「豐富「;而用一個形象的表述:【為什麼蘋果落在別人的頭上,砸不出萬有引力?】

回到今天的美國,在討論其撕裂的時候,必須問三個問題:

問題一,這四個支柱,到底是哪根斷裂了,導致美國撕裂呢?

希臘的理性?公立學校從4歲就開始教授了。羅馬的力量?無處不在,看看美國軍隊就知道了。英國的法律與市場,美國全球第一。

結論只有一個:伴隨撕裂同時發生的,就是基督徒人口比例的下降和信仰被排斥在公眾生活。

問題二:在今天后現代的環境中,哪個支柱最難以被世人所接受?

雅典理性、羅馬力量和倫敦法律與市場當然會被普遍接受,因為這都是現代社會的人們認為不可缺少的。耶路撒冷的信仰?有人會說:什麼年代了,還那麼迷信!?

結論也很明顯:伴隨撕裂的發生,耶路撒冷的信仰是最可能被排斥的,而重建也是最難的。

問題三:哪些人最可能,甚至樂於忽略、排斥和貶低第一根支柱?當然不是堅持美國傳統的保守派,而是那些帶來撕裂的群體,包括美國國內原有的自由放任主義和進步主義左派,以及多數外來的移民。以往,美國自豪地稱自己為「大熔爐「,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到了美國,就會將自己本來的文化拋在腦後,而融入美國文化。美國人來自多個民族,但美國文化並非多元。但如今,多元化成為美德,大熔爐變為沙拉碗。堅持傳統成為愚昧和仇外,這才導致美國的撕裂。

在此就得到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結論:恰恰是那些導致美國撕裂的個體和群體,缺少、放棄和抵制基督教信仰。

再回到原來的問題:避免美國撕裂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答案顯而易見:回歸基督教信仰。

中文叫做【缺什麼補什麼】,英文更簡單:叫做Duhhh!

但這也可能是最難的,但難,不代表它不是解決方案;容易的,不代表能夠解決問題。人們思維的惰性和偏執,讓自己拒絕接受這樣的解決方案,但事實上,根本沒有其他方案。

也就是說:或者繼續撕裂,或者回歸信仰。這就是美國的未來。

這的確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真相(inconvenient truth)。但是,不揭示這樣的真相,談未來有何意義呢?

今天的現實是,華夏社會文化的無神論本質和華人普遍是無神論者,加上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確觀念,讓華夏知識分子對基督教信仰對民主憲政的保鮮功能或視而不見,或避而不談。所以,也就提不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就好比,慈禧太后當年第一次坐上西洋舶來的汽車,卻讓司機跪着開車。如此,駕駛效果必定不佳且非常可能出事故。解決方案?本來很簡單:坐着開就可以了!但若無人敢提這個方案,而是絞盡腦汁去思考提出【如何提高跪着開車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案,是否很荒唐?

願上帝保守美國。

張洵Eric

2019年1月9日

於芝加哥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114/123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