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從發現到滅絕只用27年 這種海中巨獸經歷了什麼

海牛,向來是一類存在感極低的動物。

在動物園裏,它們總是被活潑的海豹、海獅搶盡了風頭。

而皮糙肉厚、憨厚老實等特點,也註定讓海牛難以成為焦點。

不過,如果那種被稱為海中巨無霸的「大海牛」尚未滅絕,情況或許會逆轉。

斯特拉大海牛

人類對巨獸總有一種嚮往與敬仰。

與現存的四種海牛目動物相比,斯特拉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尺寸是大得驚人。

根據目前的證據來看,它們成年後的平均體長達10米,體重達10噸。

這一重量,就已相當於20頭普通海牛,是僅次於鯨魚的第二大海洋哺乳動物。

只可惜,它們僅與人類相處了27年,就滅絕在了人類的手裏。

海牛目下的5種動物,分別為:亞馬遜海牛、西印度海牛、西非海牛、儒艮和已滅絕的斯特拉大海牛

從滅絕這個結局看來,大海牛的第一次與人類相遇就充滿了諷刺。

它們的出現使一行落難的人類獲救,但人類卻將它們整個種群帶進了死胡同。

1741年11月,斯特拉(Georg Wilhelm Steller)所在的海上探險隊,陷入了絕境。

食物與水源的短缺,再加上壞血病的肆虐,讓船員們一個接着一個的倒下了。

幾乎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落了谷底。

斯特拉(Georg Wilhelm Steller)肖像

斯特拉本是一位博物學家兼醫生。

但他中途卻被彼得大帝指派,加入了維圖斯·白令(Vitus Bering)的探險隊。

而斯特拉大海牛,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維圖斯·白令帶領的俄羅斯探險隊遇上海

該探險隊一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近道,以縮短歐洲導致到中國的貿易距離。

但不幸的是,在回程中他們經歷了海難。

鬼使神差地,它們便被困於俄羅斯和阿拉斯加間的一座無人小島上。

這個小島已接近北極圈,又時值嚴冬,氣候極其惡劣。

後來這座無人小島也被命名為白令島(Bering Island)

更慘的是,船長維圖斯·白令也在那年的12月死於壞血病。

從那時起,斯特拉就擔負起了指揮官的責任。

他需要窮儘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帶領幾十號船員在船體的殘骸上修建新船。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早日離開這寒冷的鬼地方,回到大陸。

1992年的白令島

不過,相對於修船,尋找食物以熬過冬季才是最基礎的需求。

在這座小島上,探險隊確實發現了各種生物,如海獺、北海獅、海狗等。

但是,這些食物來源並不算穩定。

當時,俄羅斯市場對海獺皮毛的需求近乎瘋狂,這在18世紀也被稱為「Fur Rush」。

所以除了吃海獺肉以外,船員們更多的是在收集珍貴的海獺皮毛。

也就是說,他們殺海獺根本不是為了吃。

而在百無聊賴的探險隊日常,這些值錢的皮毛還淪為賭博里的賭注。

隨着貪婪的探險隊員的大肆殺戮,營地附近的海獺很快就所剩無幾了。

北海獅

海獺少了,大家又盯上了北海獅。

然而,北海獅體型不但龐大,還很兇猛敏捷,人類很少敢去招惹它們。

而海狗又生活在白令島的另一個海岸,需要大費周章、翻山越嶺才能將其射殺。

所以整個冬天,探險隊的食物來源都時好時壞——直到大海牛的出現

斯特拉與船員一起測量了大海牛的尺寸

有一天,斯特拉沿着海邊拾柴火時注意到,一團巨大的黑色陰影正在淺灘上移動。

每隔幾分鐘,它就會將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根據特徵,斯特拉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種海牛。

但讓他感到震驚的是,原來海牛的體型竟可以如此龐大。

大海牛與人類體型對比

這正是數千年來,人類與這種神秘生物的第一次會面。

儘管當時沒有參考書籍,斯特拉還是將大海牛的習性與特徵等詳盡地記錄了下來。

所以,大海牛也被稱為「斯特拉大海牛」。

而這些記錄,也是世界上僅此一份的。

畢竟還未來得及研究,大海牛的厄運就到來了。

東南亞的儒艮是斯特拉大海牛的近親,下圖左為現代儒艮頭骨,右為斯特拉大海牛頭骨

大海牛被分到海牛目下的儒艮科,性情和儒艮一樣溫和。

所以斯特拉,也將大海牛描述為」溫柔的巨人「。

它們體型巨大,脂肪層肥厚它達7到10厘米。

而這優越的表面積-體積比,也使大海牛成了海牛家族中唯一能適應寒帶氣候的物種

海帶、海藻等海底植物,是它們唯一的食物來源。

因為沒有牙齒,它們只能用一對寬角質墊來咀嚼海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斯特拉將這情景形容為,有點就像牛在吃草。

不過,將其形容為牛是不恰當的,因為大海牛比陸地上的牛還要溫順。

儘管它們能夠抵禦敵人攻擊的唯一手段只有那層厚厚的脂肪,但大海牛卻絲毫不畏懼人類

就算是人類接近,它們也依然無動於衷,表現得異常淡定。

然而,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大海牛也成了一塊漂浮在海里的肥肉,任人宰割。

在食物來源越來越少的時候,探險隊開始打起了大海牛的主意。

回想起格陵蘭人捕鯨的描述,斯特拉對大海牛也是如法炮製。

探險隊成員製造了一種工具,將魚叉綁在長繩,用來捕抓大海牛

捕鯨隊

長繩的末端由岸邊的幾十個人抓緊,再派六人乘船悄悄接近大海牛,把魚叉往大海牛身上猛插。

而大海牛一被命中鈎緊,岸邊的人就會協力將大海牛往岸上拖。

與此同時,小船上的六人也會用武器不斷攻擊大海牛,使其不斷失血、逐漸虛脫。

只要大海牛離開了水的庇護,它的命運就已經註定消亡。

成年大海牛的重量,達10噸。

這樣算下來,獵殺一頭大海牛,就已經可以讓所有船員吃上一個多月了。

而且大海牛不但肉多,其質量也很高,簡直是人間珍饈。

就連一向挑剔的斯特拉,都對大海牛的肉讚不絕口。

其肉頭肥厚口感勝似牛肉,油脂美味更是可以媲美廣受好評的荷蘭奶油

除此之外,海牛的脂肪還可以用作燈油,或製成黃油保存。

而巨大的海牛皮還會被製成各種日用品,甚至用作船隻的防護層。

就這樣,靠着大量囤積的大海牛,他們度過了寒冷的冬天。

說是大海牛救了他們的命都不為過。

1742年的8月,斯特拉與探險隊便造好了新船,與白令島告別。

但故事到這裏還沒完。

1884年-1886年,白令島上的獵人

臨走時,探險隊還帶走了大量的大海牛肉與皮。

而探險隊在白令島上的傳奇故事,也迅速流傳開。

無數貪婪的獵人和皮毛商人,湧入這片海域,動物們紛紛遭殃。

他們學着斯特拉提出的方法,協力捕殺着斯特拉發現的大海牛。

更可悲的是,大海牛之間仿佛還有着深厚的感情。

根據斯特拉的描述,大海牛是高度社會化的,並嚴格遵循着一夫一妻制。

當一隻大海牛被鋼叉擊中時,其他大海牛就會聚集成群,試圖救助被人類攻擊的同伴。

它們會試圖把小船弄翻、或壓着繩子想把魚叉拔出,就是不肯離開。

斯特拉還曾觀察到,一頭公大海牛連續兩天到岸上,凝望着已經死去的母大海牛。

然而,這種習性往往會遭到殘酷獵手的利用。

大海牛們常常被一鍋端,堪稱大屠殺。

又因為體型巨大,一些獵人嫌棄搬運不便,會直接把海牛屍體扔在海中,等待潮汐將其推上岸。

所以不少海牛屍體都白白地被浪費,成了海底的養分。

18世紀自然主義者的觀點認為,大自然的資源是無窮無盡的。

滅絕什麼的是不可能的,不想盡辦法捕殺這些動物才是暴殄天物。

就連斯特拉本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當時他就設想着在島上開設一個皮毛貿易樞紐,靠大海牛的肉為食,買賣海獺皮毛。

但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

1768年,在毛皮獵人的鋼叉下,最後一頭大海牛死去。

短短27年的時間裏,這種生物就已宣告滅絕。

雖然此後也有人聲稱見過像是大海牛的生物,但這也僅限於口述,沒再找到確切的證據。

大海牛化石

直到一個多世紀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回頭找大海牛的滅絕原因。

化石證據顯示,大海牛曾經活躍於環太平洋的許多海域裏,從日本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等。

然而,在斯特拉第一次見到它們時,粗略估計這一物種就僅剩下約2000頭了。

在這之前,大海牛的分佈範圍和數量就出現了緊縮,原因尚無答案。

但它們至少在白令島海域找到了一方天地,休養生息。

不過,就最後2000頭大海牛來說,其滅絕原因就很明顯了。

大海牛數量下降的模型預測

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過度捕獵。

這短短三十年間,人類捕殺大海牛的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它們繁殖的速度。

而另一方面,則是與它們的生態位受到威脅有關。

海底巨藻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與大海牛的消失直接相關。

前面已經提到過,白令島一帶還生活着大量的海獺。

市場對海獺皮毛狂熱的需求是狂熱的,海獺被大量捕殺。

而海膽,又是海獺的重要食物來源。

所以當海獺數量大幅下降時,失去天敵的海膽就開始大量繁殖。

吃海膽的海獺

我們知道,海膽與大海牛一樣,都會以海藻為食。

海膽的數量越多,就會吃掉更多的海藻,這直接影響到大海牛的食物來源。

斯特拉曾經這樣描述大海牛:「因為太過貪吃,它們會把頭一直埋在水下,絲毫不顧及生命和安全」。

大海牛不是貪吃,是因為海藻的熱量實在是太低了。

它們需要不斷地進食,才能維繫得住如此龐大的身軀。

所以,對食性單一的大海牛來說,海底巨藻森林消亡的打擊毀滅性的。

而從巨藻森林生態系統遭破壞這一角度來看,也讓科學家有了這樣的推測。

在以前出現過大海牛的海域,當地的原住民很早就已經觸發過類似的連鎖反應了。

這或許可以解釋得通,為什麼最後的2000頭大海牛會棲身於荒無人煙的白令海域。

但無論是大海牛本身被過度捕獵,還是海獺被過度捕獵導致了海底巨藻系統崩潰,都與人類的貪婪脫不了關係。

雙管齊下,大海牛在劫難逃。

*參考資料

JACOB MIKANOWSKI.The Giant Sea Mammal That Went Extinct in Less Than Three Decades.2017.04.19

MATT SIMON.Absurd Creature of the Week: A Strange Saga of Bribery, Skinny-Dipping, and a12-Ton Sea Cow.2014.07.17

James A. Estes, Alexander Burdin, and Daniel F. Doak.Sea otters, kelp forests, and the extinction of Steller’s sea co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5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SME科技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113/123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