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鮑彤秘書吳偉:趙紫陽與李鵬恩怨的由來

作者:
鄧穎超為李鵬當總理,和陳雲、和李先念他們幾個人做了大量工作,然後陳雲、李先念他們都贊成把李鵬推到總理位置上。而鄧小平本身對李鵬的看法並不太好,首先他就認為李鵬沒有這個能力,讓他管經濟工作,怕他搞不好,鄧小平不放心。但是選來選去又覺得沒有更合適的人,再加上陳雲和李先念那裏不斷推薦,這樣鄧小平就只好勉為其難了。李鵬這個人按照我的看法是有些心胸狹窄。本來這件事是鄧小平決定的,鄧小平信不着他,李鵬當家不作主,經濟方面工作還是趙紫陽主管,他不服氣。李與趙之間開始產生了嫌隙。

吳偉曾經是一位體制內官員,就職於中國國務院研究室,是當年政治體制改革辦公室的人員,也曾擔任趙紫陽高級幕僚鮑彤的秘書。上世紀80年代,他曾深度介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主導的政治改革,甚至當時也參與起草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文件。在天則經濟研究所第513次雙周論壇上,吳偉在題為《關於80年代政治改革史的若干問題》的發言中,談到李鵬經濟日記出版的細節。他說:「李鵬經濟日記正式出版的時候,把這段記錄刪掉了。但是這個刪掉,恰恰證明了,第一,這個事確實是鄧小平說的。第二,趙紫陽確實沒有向外面泄露說這個決策是鄧小平建議的。第三,李鵬也不得不承認趙紫陽還是經得起鄧小平考驗的。」這段記錄是什麼呢?本文為吳偉在此次論壇上的部分發言摘錄。

1995年9月3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6周年的招待會上向出席會議的國家和政黨領導人及外國政要舉杯致意(圖源:AFP/VCG)

第四個問題,李鵬和趙紫陽恩怨的由來

李鵬和趙紫陽,是十三屆中央常委的前兩名,一個是總理,一個是總書記。他們兩個之間,從後來的政局發展看,確實有很明顯的所謂陣營分野,趙紫陽被大家歸結為改革派,李鵬和姚依林被歸結為所謂保守勢力,是黨內保守勢力在高層的前台代表。

胡耀邦下來以後,黨內元老中的保守勢力陳雲李先念王震等人,曾經想借着把胡耀邦搞下來,把鄧力群推上總書記的位置。但是很可惜鄧小平對於鄧力群極其不感冒,而鄧小平的反對和鄧小平的支持將決定中央總書記人選。胡耀邦下來以後,鄧小平堅決推薦趙紫陽代理總書記。因為他認為,在改革開放這個問題上,胡耀邦下來以後,只有趙紫陽能把它推行下去。

趙紫陽擔任了代理總書記之後,中央出現了一個什麼樣的格局呢?十二屆中央常委在胡耀邦下來以後,只剩四個人。82年十二大中央常委選了六個人,其中葉劍英由於身體原因早就退下去了。胡、趙在前,鄧、陳、李三人在後,基本上不做一線工作。而且甚至常委會都開不起來,因為鄧和陳之間有比較大的分歧。1987年初胡耀邦被迫辭去了中央總書記職務,雖然暫保留了政治局常委職務,但不再過問日常工作。這樣中央常委剩下四個人,成了趙一個人在前台唱戲,三老在後面把關。就是趙紫陽身兼代理總書記和總理,在前台主持中央工作,三個老人家在所謂二線。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在胡下來後的格局就是這樣。

1987年,趙紫陽代理總書記之後,前台只有他一個人,這樣他的工作就幾乎沒有人掣肘。而他又是一個改革立場堅定的開明領導人,所以他在1987年上來以後能夠很快把反自由化這樣一場氣勢洶洶的運動,在不到半年時間就一下子扭轉過來,把黨的中心工作重新扭轉到改革開放的軌道上。在這期間他改變了鄧力群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處分工,改由胡啟立主管;撤銷了鄧力群為主任的中央書記處研究室;撤銷了保守勢力的一個重要陣地《紅旗雜誌》。黨內保守勢力的老人們認為趙紫陽做到了胡耀邦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當然這裏面有鄧小平的支持,沒有鄧小平的支持,趙紫陽做不到這一點。但是同時也說明趙身邊沒有別人牽制他。1987這一年趙紫陽可以說基本上是順風順水。

但是到了十三大,大家看趙紫陽光光鮮鮮地當上了總書記,但是這裏面也種下了禍根,這個禍根就是五個中央常委裏面,十三屆中央常委進來兩個所謂保守勢力代表人物。這兩個保守勢力代表人物都是中央常委,而且都把握了重大權力,國務院總理和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在這種情況下,十三屆中央常委當中,趙紫陽你說他能有所謂壓倒性多數嗎?當然不會有。所以由此開始,趙的麻煩多了起來。

中央常委中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實際上十三屆中央常委在人事醞釀的時候是準備七個人。這七個候選人除了後來當選的五個人以外,還有兩個人,一個是萬里,一個是田紀雲。1987年7月7號,十三大籌備組(中央五人小組加上胡喬木)在鄧小平家,聽取中央人事小組匯報,做最後人事方面拍板。姚依林當時是中央人事小組成員之一,這個會議上他提出萬里同志和老同志關係不太好,不太注意對老同志的尊重。實際上在此之前趙紫陽已經提醒萬里,讓他去這些老同志家拜訪拜訪,拉近一些關係。果然,這次讓姚依林抓住了萬里的把柄。另外,姚依林又提到田紀雲的家屬中有人以權謀私。在這個時候十三大馬上就要開會了。姚對這兩個人提出問題,鄧小平只好說那就先把這兩個人拿下來,就五個人吧。結果十三屆中央常委變成了五個人。如果按照七個人的格局,田紀雲和萬里進來,那趙紫陽穩控常委多數,也可能後來八九年的事就不是這樣一個結局了。很可惜這兩個人被人告掉了,就像過去說的八分錢一張郵票,等你查清楚了,時機也過了。所以,在中央常委變成五個的時候,由於中央常委裏面有姚依林和李鵬兩個保守勢力代言人,常委內部就形成了改革勢力和保守勢力幾乎勢均力敵的局面。這是當時十三大後中央常委的政治格局。

那麼李鵬和趙紫陽兩個人之間,無論從個人關係說還是從恩怨上說,或者從其他方面說,他們倆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胡耀邦下來之後,趙紫陽代理了總書記。在此之前趙紫陽和李鵬之間似乎沒有什麼矛盾。李鵬這個人本來能力不太強,當時他只是副總理之一,並且兼任國家教委主任。趙紫陽是中央常委、總理,兩個人地位差距很大,很少有機會坐在一起交流一下,而且在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時候,你一個國務院副總理、國家教委主任和總理還差着很遠,而且也沒有什麼不同意見,因為趙紫陽是主管經濟。地位差距導致他們之間沒有過多的接觸,也就不會有什麼矛盾。當然,從思想觀念上說,他們兩個肯定是有不同的,李鵬可能在某些方面看不慣趙紫陽的做派或者是不滿趙紫陽的一些決策,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就實際交往上來說,他們過去沒有衝突。

那麼矛盾由何而起呢?

現在看,衝突產生於十三大之前的人事安排。這個產生不是趙紫陽製造出來的,是鄧小平製造出來的。當時十三大的人事安排格局已定,就是趙紫陽擔任總書記,那麼就要確定一個人當總理,可是選了半天,這個總理人選就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據說,這個我也沒有準確材料,只能是據說,鄧穎超為李鵬當總理,和陳雲、和李先念他們幾個人做了大量工作,然後陳雲、李先念他們都贊成把李鵬推到總理位置上。而鄧小平本身對李鵬的看法並不太好,首先他就認為李鵬沒有這個能力,讓他管經濟工作,怕他搞不好,鄧小平不放心。但是選來選去又覺得沒有更合適的人,再加上陳雲和李先念那裏不斷推薦,這樣鄧小平就只好勉為其難了。

但是,鄧小平提出,十三大以後,中央財經小組的組長仍然由趙紫陽擔任。十二屆中央恢復中央財經小組後,組長一直是由趙擔任的。到了十三大之前,趙紫陽的總理職務卸任了,當了總書記,鄧小平仍然讓他擔任中央財經小組組長,這就讓當了總理的李鵬心裏邊很不滿。李鵬這個人按照我的看法是有些心胸狹窄。本來這件事是鄧小平決定的,鄧小平信不着他,而李鵬覺得這對我是個侮辱,我是丫鬟拿鑰匙,當家不作主,經濟方面工作還是趙紫陽主管,他不服氣。這樣從內心來說李與趙之間開始產生了嫌隙。

趙紫陽這個人,我認為他在處理同事關係上並不是很強勢。趙擔任總理七年,他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只點名批評過一個部長,其他人他從來沒有公開批評過。在處理同事關係上他都是很圓滑的。但是,他也很講原則,比如財經小組通過的事,國務院就要做。李鵬縱然心裏不舒服,但是他也得執行。在十三大之後到物價闖關前期這段時間李鵬還是比較順溜的,但是到了物價闖關暫緩,趙紫陽主持搞的這個決策發生了失誤,李鵬覺得找到機會了,他就幾次聯手姚依林,要趙紫陽做檢查。正當在趙紫陽提出物價闖關暫緩這個建議還沒有經過財經小組通過的時候,李鵬果斷出手,用國務院系統向全國發佈終止物價闖關,然後在1988年8月30號沒經中央政治局開會同意,他就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向全國發了六條,都搶在中央決策之前。

這還不算,在當年年底所謂中央政治局常委生活會議上,李和姚直接提出要追究趙紫陽的責任。就在那段時間,薄一波曾經問李鵬,說現在中央物價闖關決策暫緩之後,你有沒有聽趙紫陽說過這個決策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實際上是這些老人家們,特別是鄧小平擔心你們要追究趙紫陽責任,趙紫陽就把責任推到鄧小平身上,把鄧小平賣了。但是李鵬也不得不承認,他說沒有聽到這個說法。這段話是在哪裏記載的呢?李鵬經濟日記在正式出版前有一個徵求意見稿,在這個裏邊明確記載了薄一波向李鵬問這件事。但是李鵬經濟日記正式出版的時候,把這段記錄刪掉了。但是這個刪掉,恰恰證明了,第一,這個事確實是鄧小平說的。第二,趙紫陽確實沒有向外面泄露說這個決策是鄧小平建議的。第三,李鵬也不得不承認趙紫陽還是經得起鄧小平考驗的。

就在1988年底那個中央常委生活會以後,1989年初的時候,香港媒體出現報道,說北京掀起「倒趙風」。那段時間不但在常委會內部李鵬和姚依林向趙紫陽發難,而且李先念、王震這些人不斷到鄧小平那去報告趙紫陽是資產階級自由化代表人物,早晚得下台,向鄧小平建議換人。這個問題我不多講,大家可以去看趙紫陽的改革歷程和《李鵬六四日記》。

物價闖關是趙和李之間衝突的一次爆發。後來在治理整頓過程中,李鵬就更加不聽趙和中央財經小組的招呼了。到了「八九六四」,趙紫陽和李鵬、姚依林的分歧更加公開化。當然,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分歧,更是集中反映了趙紫陽(當然背後是鄧小平)與黨內保守勢力在對待改革的態度上的差異和不同。

最後也由於這個因素,當然也包括其他因素在內,最後導致了李鵬對趙紫陽撕破面紗,徹底決裂。趙紫陽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李鵬曾向閻明復說過,如果趙回來不支持4·26社論,他只有下台。當趙4月30號從朝鮮回來,下決心改變4·26社論對學潮的定性時,為了避免「下台」和承擔激化矛盾的責任,李鵬就需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沒有錯,就必然更加堅決站在趙的對立面,以各種手段干擾趙紫陽「軟處理」方針的實現。他是想用事實證明趙紫陽你想和平的解決廣場的學潮,民主法制軌道上解決問題,利用這個學潮想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你的想法是錯的,而他堅決鎮壓的態度才是對的。此後,李鵬等人一次又一次激化矛盾,推動學潮再次演出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以證明學潮確實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最後到5·17推動鄧小平做出了鎮壓的決策。

今天原本還有一些問題想講,可能我講的沒有掌握好時間,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探討。今天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關於80年代政治改革史的若干問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115/120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