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剛拿諾貝爾獎的日本得主 第二天就把獎金全都花了!

擁有1.26億人口的島國在18年間,拿下了18個諾貝爾獎;更讓人恐怖的是,包括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日本人在內,日本人已經有將近30人將諾貝爾獎囊入懷中。

先來張諾貝爾獎章鎮文

要知道,諾貝爾獎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獎項,也是全球乃至人類最有影響力的獎項。(咳咳,沒有之一啊。。。)它是用於獎勵那些對人類作出積極貢獻的人。諾貝爾獎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無數人鞠躬盡瘁一生為之奮鬥。

10月1日,來自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

本庶佑是繼2016年大隅良典之後,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在2016年9月21日,入選當年的引文桂冠獎名單,曾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

其實,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上,從2013年開始,就幾乎被日本人壟斷了。連續三年獲獎。在這方面,日本是當今無愧的獨佔鰲頭。進入21世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如此拉風的榜單成績,就當他們上個世紀拯救了銀河系的生命吧。

玩笑歸玩笑,其實,日本人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支持之外,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知識的長期積累與重視人才的大量培養密不可分。

對於這次本庶佑的獲獎,日本網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奮和喜悅。在連續暴熱;颱風;地震等眾多災難接二連三的今年,可以說這是一個及時的非常沖喜的好消息。

真的是非常優秀。就連今天的酒也變得很好喝了呢,這是京都市民的驕傲,國家的反應也非常好,恭喜。

恭喜。在眾多颱風,地震等壞消息中,好不容易看到一條充分希望的好消息,真的非常感謝。

去年日本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聽到這個消息真的是非常開心。恭喜,京都大學真的很厲害呢。

京都大學掛着慶祝本庶教授獲獎的板子。

一心投身於研究的本庶教授在記者招待會上決定把諾貝爾獎金約1億1500萬日元全額贈送給母校京都大學,用於支援年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日本人在2001年誇下海口,」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事實證明,日本人的能力並不是吹出來的。

首先,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重點科研項目經費無上限。換句話說,科學家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在研究過程中即使一段時間內沒出成果,不必擔心丟掉飯碗;也不必擔心考核;評優等因素的干擾;一門心思投入研究就好。

其次,在日本的小夥伴們細心觀察過沒有,日本的紙幣從1000日元到10000日元,印有的從來不是國家領導,而是生物學家;平民作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可見日本人民路子非同一般。相當敬重有真才實學的人!!!

而在日本的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得分83.5,位居所有人理想職業的第二名,遠遠高於企業高管;高級公務員以及知名演員。社會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當然了,你要是以為日本搞科研如此厲害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敬佩的話,那你就太天真了!!!

日本之所以出了如此多牛逼哄哄的科學家,更大的原因在於他們尊崇自然的教育讓孩子真正「贏在了起跑線」。

從小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自己種菜收穫;利用廢舊報紙牛奶盒子等自製玩具;自己整理物品;老師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個引導者和旁觀者的角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江崎玲於奈也曾說過,「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也曾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對於大自然和這個世界保有一顆閃閃發亮的好奇心,也許這就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會走上科學道路的最單純原因。

從小接觸自然;保持獨立自主;保持閱讀的習慣;有一顆滿滿的好奇心和獨創精神;想必這些是日本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為使得他們獲得了今後人生里巨大的成功。

而那些揠苗助長;急功近利;一股腦跟風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家長們,是不是也該反思,究竟怎樣的選擇和道路才能使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正所謂那句雞湯一樣,「有時候,慢才是快。」

當然,我們最後還是要來盤點一下,加上原籍日本後移民美國和英國的2人,日本歷史上共獲得諾貝爾獎的27人都是誰!

1949年,湯川秀樹,物理學獎。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學獎。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學獎。

1973年,江崎玲於奈,物理學獎。

1974年,佐藤榮作,和平獎。

1981年,福井謙一,化學獎。

1987年,利根川進,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學獎。

2000年,白川英樹,化學獎。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學獎。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學獎。

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學獎。

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學獎。

2008年,下村脩,化學獎。

2010年,鈴木章、根岸英一,化學獎。

2012年,山中伸彌,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學獎。

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學獎

2015年,大村智,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8年,本庶佑,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個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卻不斷地湧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背後離不開對科學的尊重,對教育的重視的背景。科學永無止境,這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於科學事業的學者,無論是誰,都值得讓人尊敬。

責任編輯: 寧成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003/118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