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17首詩 帶你讀懂詩聖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年—770年)

人的經歷決定人的品格。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中,杜甫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維李白、孟浩然所經歷的盛世,而是一個從太平盛世轉變為硝煙四起、戰禍不斷的亂世。

不經意間,他看到太多的生離死別,看到累累白骨。這些讓他不忍直視,他不明白,曾經盛世的大唐,為什麼會在一瞬之間傾塌?曾經歌舞昇平的美好生活,為什麼會突然之間隨處可見「凍死骨」的悲涼悽慘?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也是一個生存艱難、不斷折磨人心的時代,唯有堅定的意志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或許一切早已註定,當歷史的車輪走到轉折點上,任誰也無法改變,但同時也造就了偉大的人物!

他從盛唐的尾巴走來,帶着不可言表的使命。儘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個平定戰亂的人。但是,他卻為那個不忍直視的亂世增添了無上的光彩。

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鞏縣城東二里瑤灣村的杜家誕生了一名男嬰,杜閒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這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龍間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所以杜甫從小便過着富足的生活。

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將帝位禪讓給太子李隆基。玄宗登上帝位,憑着他的遠見抱負勵精圖治,使唐王朝蒸蒸日上。

杜甫隨着唐王朝一同成長,他聰明好學,在祖父杜審言的影響下,七歲就能作詩,九歲就會寫字。他曾這樣寫道:

《壯遊》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歲的杜甫就擁有了豪壯情思,歌頌地位高貴和品德高尚的人。自古以來都用「鳳凰」來形容這類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同樣嚮往這類人。所以在他心中有「仕」的夢想,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進入朝堂,實現自己的抱負。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或許這就是他的政治抱負,為實現理想的社會而奮鬥。但是要想實現這個理想僅靠才思遠遠不夠,杜甫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選擇用刻苦和努力繼續書寫自己的人生。這個時候的他,人生的路才剛剛開始,不能有所懈怠。

多年以後,杜甫回憶年少時光時曾這樣寫道:

《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杜甫用「健如黃犢」來形容少年人健康的體格,他們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彷佛從不覺得累。他回想起小時候爬樹摘梨棗的情景。那個時候,一天能上樹上千回。而現在,一轉眼就五十了,只能「坐臥」,很少直立而行,「四壁空」的生活讓他無比憂愁。

這正是杜甫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晚年貧困潦倒,唯有早年父母在世時享受過美好的青春時光,等他漸入中年,生活的窘迫日日夜夜折磨着他,讓他不堪重負。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來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心懷壯志的杜甫以為會一舉高中,哪知他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嚴酷的科舉考試給他當頭一棒,仕途並不是想進就能進,它不僅需要天分,還需要運氣。

這次科考讓杜甫明白,那個朝堂終究離自己遙遠。杜甫一改以往乖乖公子的形象,將聖賢書拋諸腦後。

自此以後,杜甫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他四處漫遊,過着裘馬輕狂的生活,整日遊山玩水,正是因為如此,有人說他是紈絝子弟,那些富人所擁有的習氣都能在杜甫身上看到。可是,又有誰明白他心中的苦楚?又有誰能夠知曉他心中的鴻鵠之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漫遊來到了泰山,這時的他已經從科舉失敗的沮喪中走出來,一見到泰山,便被那巍峨的氣勢所吸引,興奮的他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這種仰慕之情。

天寶三年,杜甫迎來了人生的轉折。在洛陽,與李白的相遇讓杜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們結伴共同遊歷齊魯等地,一起談詩、談理想、談抱負,時而爭論、時而大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年,他們一起騎馬去魯城拜訪一位叫范十的隱士。他們一路高談闊論,醉夜共眠,攜手同行。李白飲酒吟詩,透露着得意和自嘲,讓杜甫記憶深刻: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蒓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在回憶李白時,杜甫對李白的詩作表現出極高的欽佩,認為沒有人比得上他: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對李白是崇拜的,將李白的詩讚揚到非常高的位置,那個位置無人可及,他認為李白的詩作能驚動上天入地的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節選)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和李白一樣,杜甫對酒的喜愛也到了痴的程度,他每每回憶起與李白飲酒吟詩的情景時,不禁感到李白就是那天上的仙人,因此他曾這樣寫道: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然而,與李白的相遇是短暫的。天寶四年(745年)秋,李白打算重遊江東,但是杜甫決定去長安,於是他們便在充州分道揚鑣,卻沒想到這一分別就是永遠。

從那以後,他們便再也沒有會面。

這段時光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超過了時間。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二十九歲。此時的他正醉心於山水之間,尋找着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是在這個時候,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侶。

時任司農少卿的楊怡將千金嫁給了杜甫。在門當戶對的封建社會,這樁婚事似乎是一種逆襲,大有躍入龍門的感覺。楊小姐是大家閨秀,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她與杜甫雖然和當時大多數人一樣,在婚嫁前沒有經歷過相處,但是婚後他們的感情非常好。

妻子的包容與理解是杜甫生命中最大的財富。如此,杜甫有了一個家,有了一個可以思念的人和一個可以思念的地方。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隨着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只好從奉先逃到潼關以北的白水縣。然而,不久長安就被攻破了,杜甫只好逃往鄜州羌村。隨即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從鄜州前往靈武,在途中被叛亂的軍隊捉住,押回了長安。

被囚禁在長安的杜甫想起了遠方的妻子,他望着月亮,愁思難耐,離別和戰亂讓他憂心忡忡,他不知未來會怎麼樣,只是想念遠方的妻子,將所有的思念都寄託給了月亮。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與妻子一直顛沛流離,忍飢受寒,然而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都無法磨滅他那顆詩意的心。他們一同觀賞長安的月亮,感受着朗月的美麗。只是美麗的月光已不再為人留下。月亮雖美,卻無故生出了一份惆悵,他看得越久,思念就越深:遠方的她此時睡了沒有?是不是和自己一樣在賞月。不知不覺間「雙照淚痕干」。真希望這種痛苦早日結束,美好的團圓早日到來。

杜甫的深情在他的詩句中透露無疑,他渴望與妻子相守,然而在他四十歲之後卻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當他心疼妻子在饑寒交迫中撫育兒女時,他寫道:

《遣興》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當他想起自己漂泊在外,妻子不僅沒有埋怨自己,還理解他的行為時,他這樣寫道:

《客夜》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

捲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正是因為無盡的思念,使杜甫明白誰才是一生的摯愛。他生在亂世,將一顆心放在遙遠的他鄉,他在哪裏,哪裏就有思念。

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拜訪了居住在鄉下的少年摯友衛八處士。但這次會面並沒有改變兩人的生活軌跡,一夕之後,他們便匆匆告別。

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雖然他們長別二十年,但是經歷過滄桑巨變的他們能夠短暫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於是,這次會面成了杜甫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時光。

當往事湧上心頭,記憶的閥門便一下子被擰開。人生究竟能有多少次相聚?每一次見面都來之不易。然而友情的溫度還未升起,便又到了離別的時刻。世事的滄桑讓杜甫感受到無限悲涼,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詩: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這樣的別離,杜甫在晚年還經歷過一次。代宗大曆五年(766年),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與同樣流離失所的老友李龜年重逢,李龜年是玄宗時期的宮廷歌唱家,他們曾頻頻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見,於是杜甫懷着無比的感傷寫下: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再美的夢也改變不了現實,眼前所見的種種讓他的內心無比悲涼。

曾經美麗的風光點綴着兩個憔悴的老人,他們都經歷過盛世,如今卻讓人唏噓不已。這樣的重逢,杜甫不願再多說什麼,或許他累了,只留下無限的遐思。

隨着安祿山起兵,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次叛亂中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戰亂中流離失所。

叛軍一路攻進長安,原本繁華不可一世的長安城在頃刻間變得蕭條零落。輝煌不再,任憑雨打風吹去。

而經歷過盛世的杜甫,看到這樣的景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不願看到國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寫下千古佳唱: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憂國憂民,心懷蒼生。在戰亂中,他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每到一處,他所見到的都是戰爭過後的荒涼。為此他憂心忡忡,渴望有一天能報效國家。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來到了成都,他在諸葛武侯祠感受到諸葛武侯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偉大功績,不禁肅然起敬,揮筆寫下: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蜀中,杜甫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居住在鄉下的草堂里,結束了流離失所的日子,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對春雨產生了別樣的感情。當他在春天聽到雨聲時,內心就升起無限喜悅。這種喜悅是戰亂時期難得的情感,於是他寫道: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儘管蜀中的生活令杜甫感到了久違的溫暖,但是這裏並不是他的家,他日夜思念着家鄉。當他得知河南河北的叛軍被打敗時,內心就像插上了翅膀,渴望立即飛回和平安定的家鄉。他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的喜悅,寫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春天已經來了,正是「還鄉」的好時節,杜甫要「縱酒」還鄉了,與妻兒們相伴。他雖身在梓州,但是心早就回到了故鄉。尾聯的「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四個地名既是自對偶,又是前後對偶,通過「即從」和「便下」將它們巧妙的串聯起來,一「穿」一「向」,將他心中的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條歸家的船帶着他四處輾轉,他無時不渴望着回到家鄉,儘管飢餓在濕冷的夜裏襲來,但他一想到此時的自己正在回鄉的路上,便再也不覺得生活艱難。

可現實總是殘酷的,再堅強的意志也抵不過連日的飢餓與寒冷。一個雨夜,他躺在船艙里,雙眸看向外面連綿不斷的雨,千山萬水漸漸變得模糊,他知道或許他再也回不到魂牽夢繞的家鄉了。

帶着遺憾,他那最後一縷呼吸在搖晃的小船上消失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Q博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21/117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