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周恩來簽署賣國條約 金家「白頭山血統」是欺世謊言

作者:
所謂朝鮮民族起源於今天的長白山的所謂「神聖的民族感情」完全就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朝鮮更是將其與神化金日成家族的「白頭山血統」聯繫起來。朝鮮從李朝英祖開始對長白山覬覦了200多年,終於在金日成手中實現了目的。

長白山天池

了解歷史,是為了鑑古而知今,察往而思來。

長白山最早在《山海經》中稱「不咸山」,「不咸」一詞來自古肅慎語。唐代稱太白山,金以後稱長白山。長白山和白頭山這兩個名稱都源於中國,而且經常混用。白頭山的稱謂是女真人慣用的,女真人及其先祖肅慎一直就有對此山的祖先崇拜和起源傳說。清朝皇家對這一崇拜儀式發展到頂峰。

元朝時,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完全屬於中國管轄,是女真人的世居之地。當時的高麗與長白山相距甚遠。鴨綠江和圖們江直到明朝時才成為中朝邊界,但長白山仍屬中國管轄。從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朝邊界的變化,可以看到朝鮮向北「拓邊」的過程。(筆者翻拍)

元·至元十七年(1280)

元·至順元年(1330)

明·宣德八年(1433),圖們江南岸仍有部分地區屬於明朝(建州左衛)。

明·萬曆十年(1582),圖們江南岸已完全屬於朝鮮。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

2007年版《韓國國家地圖集》(英文版),高麗王朝的邊界遠離鴨綠江和圖們江(筆者翻拍)。

13世紀朝鮮最早記述「檀君」神話的《三國遺事》中稱檀君誕生於「太伯山」,並註明「太伯山」即妙香山。

古代朝鮮人很清楚「白頭山」是女真人的神山,並不在朝鮮境內。成書於1481年(朝鮮李朝成宗十二年)、增修於1530年(朝鮮李朝中宗二十五年)的《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中記載:「女真語謂善顏阿林,以白色的山峰,故名,胡人奉之為神山。」據朝鮮《承政院日記》記載,1667年(朝鮮李朝顯宗八年),朝鮮副提學閔鼎重提出:「白頭山一帶水,自三甲之後,西流乃為鴨江,其東者乃為豆滿。白頭一支入我境,東走得長白山,六鎮及鏡、明、吉,皆列在其下矣。」顯宗王詢問:「然則白頭非我國地方乎?」閔鼎重回答:「此胡地也。」領議政洪命夏道:「白頭在於胡地,而實我國山川之祖也。」可見當時朝鮮人一方面承認「白頭山」在女真人領地內,另一方面出現覬覦「白頭山」的野心。

朝鮮李朝英祖(1724-1776)出於北進的政治目的,又進一步把將不在朝鮮境內的「白頭山」定為「北嶽」,並將其認定為「李朝肇興之地」,從而獲得神聖性和合法性,並演出了「望祀」的鬧劇。而當時不少大臣是反對祭祀一座「胡地」之山的。

到了18世紀末,朝鮮開始有人把「檀君」誕生地「太伯山」認定為「白頭山」,從而進一步推衍為朝鮮民族的發源地。

簡言之,朝鮮人先後編造了三大謊言:

1,檀君神話。

2,神話中檀君起源的「太伯山」=「白頭山」。

3,「白頭山」為朝鮮民族發源地。

所謂朝鮮民族起源於今天的長白山的所謂「神聖的民族感情」完全就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朝鮮更是將其與神化金日成家族的「白頭山血統」聯繫起來。

由於朝鮮人一再越境進入當時還處於大清「禁區」的長白山地區,清廷開始與朝鮮「勘界」。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朝官員穆克登在天池東南的長白山腳下立定界碑(「穆克登碑」),作為鴨綠江與圖們江的分水嶺標記,並用石堆與木柵與圖們江源(今紅土水)相連。這是最早勘定的中朝邊界,朝鮮由此獲得長白山麓以南部分原屬清朝的土地,但天池確定完全屬於中國。

穆克登與「穆克登碑」。碑文寫明「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

1920年代的穆克登碑。此碑已於1931年遺失。

紅框為穆克登碑立碑處,位於天池東南方約5公里。

1957年8至9月,吉林省長白山旅行團一行40人勘察了長白山天池地區。勘察先是從神武城至長白山天池,踏視這裏的地理形勢,並至無頭峰附近的無名高地查看了西姆水和鴨綠江源,尋找了「穆碑」、「石堆」和「土門」。然後踏查了三頭浪水、花頭浪水、1313.0高地南無名水的水勢和從小白山向東流的兩條河流情況,並去三池淵尋找了「十字界碑」,去黑石溝查看了「土堆」、「石門」。最後是反覆4次踏查了神武城至仄墳處的西姆水及昂溪姆蘇河,查視了布爾湖裏,並測繪了三頭浪水和花頭浪水與昂溪姆蘇河匯流處。旅行團共踏查了9條河流、3處湖池和5座山峰,還踏查尋找了歷史遺蹟。於天池東南方約5公里,西接大旱河,東鄰黑石溝的地方發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烏拉總管穆克登奉旨查邊時所立碑的碑座1個,於黑石溝東南緣發現清康熙十六年(一說康熙十三年)內大臣吳木訥(武穆訥)登山記路所築石堆、土堆。石堆高約1米,長約2米,寬約1米,其狀有方有圓,堆距約30至50米。土堆呈圓形,高約1.5米,周約24米,系黃砂土與碎石混合構成,堆距約100米。(《中國測繪史第三卷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89》測繪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618頁)

中國學者根據實地考察復原的石堆與木柵位置.(摘自李花子《黑石溝土石堆考》,《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

下圖摘自:陳慧,《穆克登碑問題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頁(筆者翻拍)。根據穆克登碑碑文,其東為土門(圖們江),而穆克登碑1885年時的位置是黃花松溝子(黑石溝),距離圖們江上游紅土山水源尚有約40千米。因此一些中國學者懷疑穆克登碑1712年初立位置應在小白山頂,其東側是圖們江正源小紅丹水。

一般說鴨綠江、圖們江發源於長白山,或者說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西,圖們江發源於長白山東。此處之長白山系指長白山脈而言。實際確切地說,應為:鴨綠江發源於小白山頂分水嶺之西,圖們江發源於小白山頂分水嶺之東。

鴨綠江之上源有二水:暖江、建川溝。暖江發源於長白山南麓。曖江向南流,與發源於小白山頂分水嶺西側之建川溝匯合。兩水匯合後流至雙岔口,以下始稱鴨綠江。

圖們江上源有眾多水:石乙水、紅土水、紅丹水、西豆水。石乙水源出小白山頂之分水嶺,東北流30餘里與西北來之紅土水匯合。兩水匯合後東流,與發源於小白山頂分水嶺東側之一大水紅丹水匯合,再東流,與南來之西豆水匯合於三江口。三江口以下始稱圖們江。判斷河流之正源,應以河長水大為據,所以,紅丹水為圖們江之正源。(呂一燃主編《中國近代邊界史(上卷)》第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自明朝以後中朝約定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界,以地理原則,應追溯兩江的正源直至分水嶺為界。因此,清政府在1885年中朝聯合勘界時曾堅持以小白山—小紅丹水劃界,但後來放棄了此主張,1909年《間島條約》以定界碑—石乙水為界,1962年定界時又按朝鮮的要求後退至天池—紅土水為界。

近代以來的中國和朝鮮地圖都明白無誤的表明長白山(天池)位於中國境內。

康熙《皇輿全覽圖》(1721年),長白山在中國境內。

乾隆《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註戰跡輿圖》(1778年),長白山在中國境內。

18世紀中期的朝鮮古地圖《海東地圖》咸鏡道,長白山天池標註在定界碑和鴨綠江、豆滿江(圖們江)以外。

18世紀末的朝鮮古地圖《輿地圖》咸鏡道,長白山天池標註在鴨綠江和豆滿江(圖們江)以外。

18世紀的朝鮮古地圖《朝鮮圖》(筆者翻拍),標註了「壬辰定界碑」,並與木柵相聯。

朝鮮古地圖《大東輿地圖》(1861年),「康熙定界碑」經石堆與木柵與圖們江源(紅土水)相連。

朝鮮古地圖《東國八域山川一覽全圖》(1869年),天池在中國境內(圖中的「土門江源」實為今天的松花江源)。

1895年日本出版的《朝鮮輿地圖》,天池位於中國境內。

清末奉天民政司疆理科繪印《長白府輿圖》(1907年),中朝邊界沿紅丹水—葡萄河。

日本佔據朝鮮後,1909年中國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的《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條約》)第一款規定:「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為界」。

日本人繪製的《間島附近形勢圖》(1910年),根據《間島條約》,中朝以定界碑到石乙水為界,天池在中國境內。

民國六年(1917年)印製的軍用地圖,中朝邊界沿紅丹水—蒲桃河(葡萄河)。

上圖中天池以東「新民屯」後被日本人改名為「神武城」。摘自《中朝邊界沿革及界務交涉史料匯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0頁:

而金日成在回憶錄中竟稱「神武城」的名字說明「白頭山」東南一帶自古就有朝鮮軍隊駐守,實在是太荒謬了!摘自《與世紀同行》中文版第6冊,朝鮮外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頁:

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1931年印刷的地圖,中朝邊界遠離天池。

1933年版《中華民國分省地圖冊》第二十六圖遼寧省,中朝邊界沿紅丹水—葡萄河。

1934年版《中華民國新地圖》第18、19圖(筆者翻拍),中朝邊界沿小白水—紅土水,天池屬於中國。

1934年日本大坂和樂路屋出版的《最近調查大日本分縣地圖並地名總覽》中《咸鏡北道全圖》。偽滿和日據朝鮮的邊界線經過白頭山主峰(2744米,即白頭峰),長白山天池不屬於朝鮮。

日本伊林書店1940年版《掌中朝鮮全圖》第八圖「咸鏡南道」、第九圖「咸鏡北道」均標明,當時偽滿和日據朝鮮的邊界線是從大正峰(中國稱「白頭峰」,朝鮮稱「將軍峰」)一線划過,整個長白山天池完全屬偽滿通化省管轄。

《ポケット滿洲地図》(掌中滿洲地圖),京城(今韓國首爾)至誠堂昭和十七年(1942年)出版發行。通化省圖,天池屬偽滿通化省管轄。

美國陸軍地圖局1946年繪製的地圖,資料來自日本帝國陸地測量局1920年繪製的朝鮮地圖。圖中天池屬於中國。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測繪局印製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圖》(1950年9月版),中朝邊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地圖出版社《朝鮮地形大掛圖》(1953年7月版),中朝邊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美國陸軍地圖局1955年印製的朝鮮地圖,其中中朝邊界可能是沿襲了日本佔領時期的畫法,天池位於中國境內。

地圖出版社195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吉林省圖(筆者翻拍),中朝邊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地圖集》長白山天池地區圖(1959年6月),黃線為朝鮮1954年版地圖上的中朝邊界,以紅土水為界;紫線為中國1958年版地圖上的中朝邊界,紅線為1909年《間島條約》確定的國界。綠線為圖們江正源紅丹水。虛線為當時中國邊防巡邏線,位於神武城一線。

原圖說明:

長白上主峰白頭峰,海拔2743公尺,山頂有池名天池,面積為9.8平方公里,池周為懸崖絕壁,池深約400公尺。

圖們江和鴨綠江都發源在長白山麓,而長白山又被滿族和朝鮮族人同認為是本民族的發祥地,這一帶中朝國界向來不清,自十七世紀清朝征服朝鮮後,兩國對這一帶邊界更常有爭議。1887年(光緒13年)中、朝兩國政府曾派員會勘,爭議無結果。爭議的焦點一向是鴨綠、圖們兩江發源處分水嶺的位置和圖們江的正源出自何處的問題。日本佔領朝鮮後,1909年中國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的「間島條約」第一條規定:「圖們江為中、朝兩國國界,其江發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為界」。條文雖然這樣規定,但中、朝之間的爭議仍然存在。

根據上述條約規定和我方歷史資料,長白山和天池都應屬於我國,但朝鮮方面持有相反看法。而日本出版的地圖,大都把中、朝國界劃在天池上,同間島條約並不相符,朝鮮目前地圖的畫法則同日本圖一致。抗日戰爭時,金日成同志率領的朝鮮人民抗日游擊隊在長白山一帶堅持抗日鬥爭,所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人民對這一地區產生了更深厚的感情,朝方把長白山譽為朝鮮人民革命的策源地,其國歌、教科書、電影、戲劇和詩畫中都或明或暗地強調長白山和天池是朝鮮領土。對我國出版的地圖把長白山、天池畫在中國境內一事,朝方自1954年起曾幾次向我提出有不同意見,我外交部答覆稱,這一地帶的國界未經兩國正式勘定,有待兩國政府在適當時機協商解決。

1962年10月12日,中朝在平壤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其中第一條規定了長白山附近的中朝邊界。中方基本上滿足了朝鮮的要求,將大半個天池劃給朝鮮,其中包括長白山最高峰白頭峰(朝鮮將其命名為「將軍峰」)。此外長白縣和安圖縣的部分中國實控領土也根據該條約劃給了朝鮮。

兩國簽署條約後沒有公佈,當時周恩來解釋說:「不久以前,我們同朝鮮的邊界問題已經解決了。本來我們同朝鮮是共有兩條江水,沒有多少問題。只有一點地方是陸界,現在也解決了。由於朝鮮尚未統一,所以沒有公佈。」(周恩來總理同蒙古澤登巴爾主席的談話記錄,1962年12月2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

第一條

締約雙方同意,兩國的邊界確定如下

一、白頭山天池的邊界線,自白頭山上圍繞天池一周的山脊的西南段上的2520高地和2664高地間的鞍部的大體上的中心點起,向東北以直線穿過天池到對岸山脊上的2628高地和2680高地間的鞍部的大體上的中心點止,其西北部分屬於中國,東南部分屬於朝鮮。

二、天池以南的邊界線,自上述山脊上的2520高地和2664高地間的鞍部的大體上的中心點起,沿該山脊大體東南行到該山脊最南端的一點,然後離開山脊以直線向東南經2469高地到2071高地以東的鴨綠江上游與該高地最近的一小支流上的一點,從此界線即順該小支流的水流中心線而下,到該小支流流入鴨綠江處。

……

四、天池以東的邊界線,自上述山脊上的2628高地和2680高地間的鞍部的大體上的中心點起,向東以直線到2114高地,再以直線到1992高地,再以直線經1956高地到1562高地,再以直線到1332高地,再以直線到圖們江上游支流紅土水和北面一支流的匯合處(1283高地以北),從此界線即順紅土水的水流中心線而下到紅土水和弱流河匯合處。

五、從紅土水和弱流河匯合處起到中朝邊界東端終點止,以圖們江為界。

長白山天池附近地形圖(1971年)。天池面積9.8平方千米,朝鮮獲得其中54.5%。朝鮮從李朝英祖開始對長白山覬覦了200多年,終於在金日成手中實現了目的。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誌》(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頁:「1962年至1964年,中朝兩國重新劃定國界,將原縣境內臨近長白山天池的一段劃歸朝鮮國。國界從天池南緣開始向南,陸地部分立有1號、2號、3號界樁,再南行以鴨綠江為界。」

《安圖縣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神武城警衛連1950年夏,在縣神武城駐守兩個連,每連各110人,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邊防一團轄。1958年12月16日,其中一個連(缺員1個班)移交公安部門改為警察;另1個連改為延邊軍分區直屬獨立連,編制174人。1960年5月,從獨立連調出1個排與縣公安中隊一部分在松江公社組建1個連(稱松江連),連長李賢奎,轄3個排,共114人。1961年4月,松江連同獨立連歸9937部隊直屬。」(第508頁)

「1962年10月12日中國和朝鮮簽定邊界條約,劃定今界。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神武連撤出原安圖縣境的神武城(劃歸朝鮮)。」(第458頁)

196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吉林省圖(筆者翻拍)。

中國版地圖的天池中畫有一條虛線,朝鮮版地圖的天池中未畫線。

朝鮮1986年出版的英文地圖《MAP OF KOREA》。

朝鮮國際旅行社1995年發行的《朝鮮旅遊地圖冊》,「三池淵-白頭山地區」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9年版《吉林省地圖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圖(筆者翻拍),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朝邊界並沒有按照分水嶺原則,而是把松花江的幾條源頭劃入了朝鮮境內。天池唯一的出水口位於北側,經長白山瀑布流向松花江上游的二道白河。長白山天池本身屬於松花江流域,與鴨綠江和圖們江無關。中朝邊界目前的劃法完全不符合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界的地理原則。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9年版《吉林省地圖集》吉林省水系圖,筆者翻拍並略作標註。可見,1962年確定的中朝邊界實際上跨越了圖們江和松花江的分水嶺,納入屬於松花江流域的長白山天池。穆克登碑1885年所在的位置大致處於鴨綠江、圖們江和松花江流域分界處。無論按照歷史依舊還是地理原則,長白山天池都應完全屬於中國。

在朝鮮古地圖上就已經畫出天池本身是松花江的源頭,鴨綠江和圖們江(豆滿江)發源於長白山麓,與天池本身無關。

壯觀的長白山瀑布。

鄧小平視察長白山天池並題詞(1983年8月13日)。

中國郵政發行的天池郵票(1993年)。

今天韓國有些人認為朝鮮將部分天池「割讓」給中國,是「賣國」行為,叫囂要「收復白頭山」。然而在筆者收藏的一本1965年韓國出版的《大韓民國地圖》中,天池仍標註在中國境內,與1955年版美國軍用地圖畫法基本一致。(筆者翻拍)

2007年版《韓國國家地圖集》(英文版)的中朝邊界(筆者翻拍),按照中朝1962年邊界條約線劃界。

2009年版《韓國國家地圖集》(註明是2007年版的簡明版)的中朝邊界(筆者翻拍),將天池劃入其境內。

另兩種韓國地圖對中朝邊界的畫法,將天池劃入其境內。

1967年蘇聯出版的《THE WORLD ATLAS》,天池仍畫在中國境內。

美國國防地圖局(the Defense Mapping Agency)1973年版地圖,天池仍畫在中國境內。

美國國家圖像與地圖局(The 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2000年版地圖,天池仍畫在中國境內。

註:地圖資料除註明筆者翻拍外均來自互聯網。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225/107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