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中國一種行業潛規則在伊朗引發大尷尬

在中國記者行業風行的車馬費到了國外會遭遇尷尬。最新在德黑蘭發生的中共使館對當地記者發放車馬費的事件,說明這一特色很難移植到國外。

據德新社報道,因桑奇號沉沒、30名伊朗籍水手喪生以及海上油污災難,中共駐德黑蘭使館周一(1月22日)召開了記者會。這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份內之事。但是,向參加會議的記者發放車馬費,就顯得不大正常了,對伊朗記者來說,被贈予現金看上去很有些腐敗受賄的嫌疑。這是一件對伊朗記者十分不尋常的事。

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主編莫哈達姆(Hesam Moghadam)呼呼,所有收到車馬費的都應將錢如數交還。這位主編周二給中共駐伊朗使館寫去一封信函,指出伊朗記者不會在採訪對象那裏收取錢款,這是被禁止的。德新社報道還稱,莫哈達姆寫道,希望中共使館今後不要再採取這類行動。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車馬費開始於什麼時候。有人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車馬費之風就已盛行。那時,記者收入很低,前往召開記者會的四星級酒店,不是乘公交就是騎自行車。新浪網上一篇題為"車馬費的前世今生"寫道,當年,剛進入中國不久的外企時不時在酒店召集一次新聞會,"記者們總乘着簡陋的交通工具進入富麗堂皇的星級酒店,臉上十分尷尬。這還是其次,關鍵是自行車及公交總會造成記者遲到的情況,這更讓主辦方頭疼。""於是,外企開始自掏腰包,讓記者坐出租車趕往發佈會現場。可是,回去的路費呢?總不能讓人家風風光光來落落魄魄走吧。""決定不再一筆一筆給記者們報銷交通費,而是一步到位,會前或會後直接發放現金,並規定為100元,也就有了如今的車馬費。"

該文寫道,公關業在中國興起後,它們向開發布會的企業建議補貼記者一些交通費及餐費,從而鼓勵他們出席發佈會。而這份補貼後來也被統一稱為了車馬費。

車馬費給多少,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而言,電視台記者收到的車馬費紅包最大,接下來是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車馬費的前世今生"一文透露,就新聞發佈會而言,一般平面媒體、網絡媒體記者200至500元,電視台記者800至2000元不等。專訪的話會給500至1000元。還值得一提的是,車馬費有時不僅僅指錢,記者在活動後會收到各種禮物。

車馬費算是中國新聞行業里的"行規",但在外國記者那裏往往鬧出尷尬。網上可以讀到,巴西世界盃預選賽時,一名西班牙記者奉命報道中國隊對伊拉克的比賽,順便參加了賽前的新聞發佈會,當然他也得到車馬費紅包300元。報道賽事之餘,這名記者手持三張紅色的百元大鈔,自拍了個視頻,向他的同胞介紹這一中國特色。江西衛視曾以"車馬費嚇壞外國名記"為標題進行了報道。

編者按:打出租車需要2000元?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125/105954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