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大饑荒時期出生中國人,中年後易患這些病…

中國大饑荒時期人民公社吃飯情況。(新華社檔案照)

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徐宏偉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分析,曾在嬰兒期遭遇中國大饑荒者,步入中年後,認知能力急遽下降。(密歇根大學提供)

由華裔學者徐宏偉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1959年到1961年間出生於中國大饑荒時期者,在步入50歲中年後,認知能力急遽下降,罹患失憶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更高。

這份由密歇根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華裔學者共同完成的「早年經歷中國1959─61年大饑荒與中年認知能力關係」的學術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這也是第一份針對中國大饑荒時期,曾經歷民眾在進入中年認知能力變化的全國性研究。

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院的研究助理教授徐宏偉12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很多人認為隨着年齡增長,認知能力會下降。但1959年至1961年出生的中國人,明顯比一般中年人下降速度更快。

此研究是根據中國2011年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對耆老注意力、時間感及情節記憶等認知力項目的實驗,對2446名出生於1958到1963年的中國農村人士進行分析。研究者並追蹤同一群受訪者,於2013年的認知能力變化,比對兩者數據。

徐宏偉說,選擇研究出生在中國農村的中年人,是考慮當時中共官方對城市及農村對糧食的分配不同,而農村人口普遍受到饑荒影響較大。

2011年研究數據顯示,1959年出生(即母胎時期及出生後兩年遇大饑荒者)的認知能力,比1963年出生、未遭遇大饑荒者高。不過,2013年的研究指出,1959年出生者,認知能力在短短兩年內大幅下降。徐宏偉認為,隨着年齡增長,這群人的認知能力可能更惡化。尤其排除教育水平因素後,仍發現胎兒期曾遭遇饑荒、營養不良者,認知力下降現象依舊明顯。透過這項研究,幼兒期曾遭遇中國大饑荒的華人,可能成為阿茲海默症「高危險群」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

他希望藉此研究結果,呼籲華人「老人腦子不好使,不是病」的傳統觀念必須重塑,重視中老年人認知下降問題的多種原因,提早防範與治療。

這篇研究的作者還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學社會研究院教授張振梅、密歇根大學社工系的李慧玲、哥倫比亞大學的社工系的劉金玉。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綜合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214/104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