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不再跟隨中共?越南宣佈廢除戶籍制度 全球僅3國頑抗

日前越南宣佈廢除參考中共而來、實施四十多年的戶籍制度,目前全世界僅剩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和貝寧還在實行戶籍制度。英媒分析認為,這表明越南正在擁抱民主價值。中共的戶籍制度除了造成大量黑戶外,還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

這項大變革發生在越南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的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都可望參加。

BBC記者范娥5日報道,越南政府選在這個時間點宣佈改革,可能是想傳遞一個訊息──越南正在擁抱民主價值,而且未來將有更多改革、更加開放。

越南政府宣佈廢除戶籍制度,不再玩弄地域歧視的把戲,政府總理剛剛簽發了112/NQ-CP號決議,決議宣佈正式取消居民管理系統當中的戶口簿制度,這是越南政府精簡機構的一個大舉措。

在戶籍制度下,個人須登記一個固定住址,個人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險、衛生、購房、就業等等都與個人的戶籍息息相關。

越南的戶籍制度參考中國的制度而來,1975年越南統一,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戶籍制度也在當年於全國全面推行。

戶籍制度設立之初,是要控制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因此人民的就學、就業與社會福利都與戶籍有關。而政府也藉戶籍制度控制政治異議份子。現在越南政府表示,將透過數碼化身分證號碼來管理人口。

隨着經濟發展,國家不再實行計劃經濟,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擺脫戶籍的牽絆向城市尋求發展,但戶籍制度讓他們成為城市的「二等公民」,衍伸出其他問題。越南和中國都一樣,逐步修正、更多的是放寬戶籍制度。

越南在2013年宣佈,居住在首都河內的居民,如果居住滿三年、有工作證明、購有房產或是與有城市戶籍的親戚同住者,就可以獲得永久居民身分。

阿波羅網報道,網友即管笑說‏:越南終於廢除害人的戶籍制度,現在全世界還有三個國家實行戶籍制度,朝鮮,貝寧,還有一個是?

經濟學家胡祖六博士也曾嚴厲抨擊這種戶口管理制度,「我們的戶口制度的延續,儘管80年後人身可以進行進行衡量流動,你還是二等公民,不能真正享有子女就學,沒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覆蓋,像北京沒有戶口不能買房子,只能住棚戶、住貧民窟。這種制度既不效率也不公平,所以我認為戶口制,我只能想像人類只有奴隸制可以相比。」

中國的戶籍制度

中國自1958年頒佈《戶口登記條例》及配套制度,正式實施戶籍制度,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從此在中國發展。

在嚴格的戶籍制度下,1960、70年代自動流動的人口幾乎沒有。城市生活的必需品、糧食都是憑戶口憑票證供應,沒有戶口等於無法生存。

但在經濟發展下,「非農業戶口」獲得的利益遠大於「農業戶口」,在特定工作需要城市戶口的情況下,戶籍制度也限制了階級流動的可能性。

1980年代後戶籍制度鬆動;2014年開始,中國進一步修正戶籍制度,各地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分別,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阿波羅網報道,評論人士蔡慎坤表示,中國、朝鮮和之前的蘇聯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有的幾個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這種從蘇聯政權移植過來的畸形戶口政策,並沒有隨着蘇聯政權的倒台而終止,在中國倒是越來越形成了所謂的產業化利益化,諸如各地推出的買房送戶口,以及所謂的藍印戶口、積分戶口、暫住證、居住證等等,無一不是在製造各種不公平的戶口歧視政策。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約有1,300萬人口沒有戶口,成為俗稱的「黑戶」。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萬海遠等人在2014年七、八月份的調研,這些黑戶中60%以上是超生人員,其他還包括沒有主動上戶口、棄嬰、未婚生育、相關證件丟失、戶籍辦理程式繁瑣或基層部門不作為等多種原因導致的無戶籍人員。

總量在1,300萬左右、佔總人口1%的中國人沒有戶口,這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管理的一個怪現狀。

1958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戶口登記。

但是,對於各地計生部門來說,急需一個抓手來推進計劃生育工作。雖然條例明令不允許給公民登記戶口設置任何附加條件,但在具體工作中,又開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口子:公安部門作為各級人口和計劃生育兼職委員單位,在新生兒落戶時又要履行相關職責,即要求出示其父母《計劃生育服務證》,非常不公平。

戶籍制度除了造成大量黑戶外,還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

中國、朝鮮和之前的蘇聯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有的幾個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這種從蘇聯政權移植過來的畸形戶口政策,並沒有隨着蘇聯政權的倒台而終止,在中國倒是越來越形成了所謂的產業化利益化,諸如各地推出的買房送戶口,以及所謂的藍印戶口、積分戶口、暫住證、居住證等等,無一不是在製造各種不公平的戶口歧視政策。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擴展閱讀:陶短房文章:貝寧的「戶口制度」

在中國網絡上流傳着一句話,稱「全世界除了中國,僅有朝鮮和貝寧仍存在戶口制度」。對於鄰國朝鮮,人們雖如霧裏看花,好歹也能瞧個熱鬧,而地處西非幾內亞灣沿岸的小國貝寧,則是絕大多數國人不甚熟悉、甚至連國名都未聽說過的陌生去處。

貝寧真的有「戶口制度」麼?如果有,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貝寧戶口制度」,其法定名稱為「貝寧國民身份證制度」(le système de carte nationale d'identité),貝寧公民年滿18歲者都必須申辦國民身份證,未滿18歲者如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簽字同意,也得申辦國民身份證。

貝寧國民的身份證

事實上,非洲許多國家都有身份證制度,有的較為嚴格、規範,有的則顯得粗疏、隨意,但身份證、公民證之類個人證件,在一些工業化國家也是有的,和戶口制度是兩碼事,何以貝寧的「國民身份證制度」會被人比擬為「戶口制度」?

首先,貝寧的國民身份證辦理手續繁瑣,要求嚴格。

按照《貝寧共和國國民身份證管理辦法》,辦理身份證的地點必須在常住地的縣級或鎮級公所。

辦理人必須攜帶本人出生證明原件及經過認證的複印件、經過認證的學歷證明、經過認證的本人職業證明(就業者需由僱主開立證明,在校學生需由就讀學校開立證明,失業和退休人員則需持能證明自己失業、退休狀態的證明,以上證明均需公證),已婚婦女需攜帶結婚證明,寡婦需攜帶配偶死亡證明,未滿18歲者需由法定監護人陪同並簽署書面同意書,在境外出生的貝寧公民需攜帶國籍證明原件,歸化者需攜帶入籍證明原件,到指定縣(鎮)公所辦理,並一次性繳納手續費2400西非法郎。

其次,辦理貝寧國民身份證必須嚴格鎖定在常住地,所謂「鎖定」,即原則上應在出生證明所記載的出生地所在縣(鎮)公所辦理,如果常住地變更,則需由原住地和現住地兩地縣(鎮)公所出具同意書及證明材料——這一條的確和「戶口制度」頗為相似。

第三,國民身份證和許多待遇掛鈎。比如,如果一個貝寧公民想在經濟首都科托努的銀行開設賬戶,申領信用卡,開設公司,申請住宅電話、互聯網服務或記名手機服務,上公立學校,在公立醫院就診並享受醫療保險,等等,就需要把國民身份證的登記地址變更為科托努範圍內,並在科托努市指定的公所重新申辦。

理論上,這種常住地的變更是自由的、無需向任何人報備的(貝寧憲法最新的1990年版已加入「公民有自由遷徙權利」章句),但因為前述「待遇與國民身份證登記地點掛鈎」的原則,如果不在新居住地申領新的國民身份證,實際上這個「新居民」無法享受和原居民平等的權利,甚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事業都會遇到很多不便。

而要申請新居住地的國民身份證、尤其經濟首都科托努或政治首都波多諾伏等「大地方」的國民身份證,可並不容易:首先,遷入地和遷出地公所都需開立准入、准出證明,而這往往需要請出行政主官或本區議員這樣的「大人物」作書面擔保;其次,重新申辦國民身份證需和第一次申辦一樣走程序、準備資料,貝寧是一個貧困國,那些偏遠地區或農村的申領者面對無數公證要求(每項都要收費)和一次2400西非法郎的辦證手續費,往往望而生畏,而許多材料準備起來也十分困難(有人曾在貝寧「泛非網」抱怨,他為了在科托努作生意申請當地國民身份證,結果僅小學畢業證書就折騰了三年,因為他小學畢業已30多年,當年的學校早已關停並轉、面目全非了)。

很顯然,這一套體系,也的確和「戶口制度」有幾分相似。

「國民身份證制度」最初脫胎於殖民時代的管理體制,由於貝寧情況特殊(波多諾伏和科托努系歐洲殖民者新建的中心城市,而當地曾長期存在土著的達荷美王國,和本土中心城市阿波美,殖民者感到有必要、也有可能將「歐洲居民點」和「土著居民點」以某種形式隔絕開);貝寧獨立後政局長期動盪,1972-1989年期間曾宣佈推行馬列主義,並引入朝鮮顧問,「國民身份證制度」按照朝鮮體製做了某些修訂。由此可見,「國民身份證制度」帶有某些「戶口制度」的色彩和特點,並非偶然。

然而從1989年12月7日放棄馬列主義、1990年12月2日通過「建立民主、法治、多元化新國家」的共和國憲法原則至今,已有20多年之久,「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弊端早已凸顯無疑,且不符合憲法中「遷徙自由」原則,自1990年至2006年,貝寧政府、議會多次提案,要求改革「國民身份證制度」,但至今卻雷聲大雨點小。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貝寧是個窮國,技術、資金條件跟不上,「國民身份證」長期為硬紙質地、手工留底的原始狀態,如今也不過改成類似中國一代身份證的塑料單卡,無法實現全國資料聯網,一旦讓國民身份證和常住地「脫鎖」,就必須耗費可觀人力、財力徹底更新設備、系統,並從根本上改變現行管理、登記體系,這對於貝寧而言是難以負擔的,且遭到經辦行政部門、官員的抵制。

其次,正如許多評論者所指出的,現行體制賦予遷入、遷出地(尤其大城市等熱門地區)基層行政主官、議員很大的「准入准出權」,這也成為權力尋租的理想途徑,因此「國民身份證制度」改革總會受到地方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面對這種無奈,一些有心人採取種種方法規避其不便,如找本地「人頭」出面代為註冊公司、賬戶等,有分析家指出,貝寧是整個西非女性法人代表比例最高的國家,繁華的科托努米賽博商業街和佔地面積達20公頃的「糖瓜瓜」市場(Dantokpa),房東和店、攤老闆絕大多數都是「胖大媽」,箇中原因,固然有該國歷史上婦女在反抗殖民者戰鬥中立功、地位高於鄰國婦女的因素,「國民身份證」制度下,已婚婦女通常會在身份證登記的常住地「一住到底」,而男性則很可能因工作、學習或其它原因「背井離鄉」,由前者掛名可免卻很多麻煩,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06/102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