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鮮美背後 你可知一條大黃魚的真實成本?

作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中國人素來有吃魚的傳統,逢年過節,餐桌上如若沒有一盤魚,這桌飯就總顯得不夠隆重。對於盤中的魚,食客們關注的通常是它是否實惠、可口、健康,卻大多不會細想它的來源。

大黃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野生大黃魚曾經是東海的「四大漁產」之一,但由於過度開發,大黃魚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資源衰竭,種群狀況至今也未能恢復。野生大黃魚也從最普通的家常菜,變成了價格堪比黃金的奢侈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黃魚養殖產業的迅速興起。今天,食客們在市場上買到的大黃魚,幾乎都來自人工養殖。從整個行業來看,1986年,中國的水產品中捕撈和養殖的比例大約為1:1;而到了2015年,捕撈和養殖比例已經悄然變成了1:3。

包括大黃魚在內,野生資源衰退甚至瀕臨滅絕的魚類,以養殖的形式重新出現在餐桌上,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環保組織和漁業學者多年來奔走呼號「近海無魚」,消費者卻大多感受不到海洋資源嚴重衰退的緊迫性。

但是,城市裏的海鮮市場繁忙熱鬧,是否就意味着海洋健康無恙,未來定能年年有魚呢?有多少人知道,每養殖1公斤的大黃魚,要「犧牲」掉多少被碾作飼料的幼魚?

要知道這些答案,我們需要從「從餐桌到海邊」,去中國捕撈業和養殖業的實際生產中,發現水產品的「真實成本」——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難以貨幣化的資源和環境消耗。

捕撈的成本:每況愈下的海洋生態

過度捕撈在過去30多年裏,給中國近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漁業學者對中國海域可捕量的建議值約為800至900萬噸,然而中國的海洋捕撈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這一限值並持續增長。2015年中國海洋捕撈總產量達到1314.78萬噸,是專家建議的總可捕量的1.5-1.6倍。

雖然捕撈產量保持增長,漁獲的品質卻在不斷下降。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持續衰退,在近海漁獲物中的比例越來越低;反之,由各種魚類的幼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組成的「幼雜魚」比例卻不斷上升。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其《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啟示》中保守估計,中國近海漁獲物中,30%為體型過小、種類太雜而無法食用的「幼雜魚」,每年的總重量接近400萬噸,超過日本全國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其中,作為捕撈量佔全國總產量近一半的最主要作業類型,拖網漁船的漁獲物中,約50%為幼雜魚,重量超過300萬噸。

過度捕撈幼雜魚會給已經瀕臨崩潰的中國近海漁業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不僅嚴重影響帶魚、大小黃魚等各種食用經濟魚類的生殖和繁衍,也會對其他海洋大型生物和海洋食物鏈造成威脅。

養殖的成本:加劇了對野生資源的消耗

野生漁業資源的衰退,反過來促成了水產養殖行業的迅速擴張。在過去30年裏,中國水產養殖產量增長了10倍,成為全球第一養殖大國,佔全球水產養殖總量的60%以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養殖被視為中國近海漁業資源問題的一大解決方案。很多人相信水產養殖可以替代野生魚類、緩解過度捕撈,進而保護海洋魚類資源。

但水產養殖的問題還是逐漸暴露了出來——它本身就會消耗大量的野生漁業資源作為飼料。

根據綠色和平在中國最主要的8個漁業省份的調研結果,2014年中國水產養殖消耗的國內野生漁業資源約為717萬噸,大約是當年海洋捕撈總產量的58%,這還不包括從國外進口的養殖飼料。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海產」之一,大黃魚是典型的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進而被人工養殖的肉食性魚類。綠色和平2016年12月在福建寧德大黃魚養殖場的調研表明,當地大黃魚的魚投入魚產出係數(FIFO係數)達到7.15,即每養殖1公斤大黃魚,需要7.15公斤的幼雜魚飼料。而國內外普遍認可將FIFO係數控制在1以內,才符合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養殖。除了投餵方式粗放導致的飼料利用率低,幼雜魚直接投餵還容易引發病害,並加劇養殖海域的水體污染。

除了大黃魚以外,在中國63個養殖種類或種類大類中,有48個種類(76%)在養殖過程中都需要直接或間接投入幼雜魚,且對幼雜魚消耗量更大的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在養殖總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水產養殖行業不斷增長的飼料需求,給幼雜魚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如果不改變養殖結構和方式,未來勢必有更多的野生魚類資源被進一步消耗。但由於缺乏系統性規定和管理,目前中國無法保證水產養殖使用的野生魚類飼料來自可持續的來源。

怎樣才能控制越來越高的成本?

如能對幼雜魚捕撈實施可持續的管理,不僅有助於緩解過度捕撈壓力,也能極大地促進中國漁業可持續轉型。

加強對幼雜魚的管理對於治理過度捕撈非常重要:正是對幼雜魚的需求和捕撈,讓「絕戶網」等違法漁具屢禁不止,也給准用和禁用漁具漁法、網目尺寸標準、最小可捕規格等相關政策規的推行和落實增加了難度。

保護幼雜魚,也能保護其蘊含的更大的經濟效益:幼雜魚中的食用經濟魚類在成長為成體後,市場價格是它們作為飼料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幼雜魚中不具有人類食用價值的魚類,往往是更多海洋生物的食物,對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支撐價值」。

自「十三五」規劃和漁業「十三五」規劃頒佈以來,中國的海洋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加強。現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合理開發小型雜魚,杜絕對幼魚資源的破壞,設立更為嚴格的水產養殖生態可持續性要求,在養捕兩端實現聯防聯治。

范仲淹在《江上漁者》寫道:「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希望提醒江上那些喜愛鱸魚美味的「往來人」在享受美味時,不忘捕魚人的辛苦。在開發和利用海洋幾百年之後,現代的我們需要反思,究竟怎樣的海洋開發和海產消費,才是對環境、也是對我們自己更好的方式。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29/98537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