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如今在中國風口上飛奔的 是一頭驢

雙十二打折的氣息還未散去,阿膠漲價的消息已在四處瀰漫。據北京青年報15日報道,就在元旦前,漲幅估計30%到40%,一斤裝純阿膠塊會接近5000元。而在過去的10年中,阿膠已經漲價了16次。原料驢皮的短缺,是促使阿膠漲價的根本原因,一位東阿阿膠的員工透露,他們真的是「滿世界找驢」……

與幾年前的豬不一樣,現在在風口上飛奔的,是一頭驢。

雙十二打折的氣息還未散去,阿膠漲價的消息已在四處瀰漫。「就在元旦前,漲幅估計30%到40%,一斤裝純阿膠塊會接近5000元。」

這是中國非處方藥市場中的霸主,數據顯示,在2015年的零售藥店銷售額排名中,阿膠以65.82億元穩佔第一。

不論從體量上還是價格上,阿膠從未像今天一樣,成為如此普遍又顯貴的概念。

一邊是日漸增多的阿膠以及孕驢血、驢奶等製品的市場需求,一邊是日漸減少的毛驢數量。根據中國信息產業網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4年,阿膠類產品市場規模增長了將近4倍,但毛驢的存欄量卻下降了百萬頭。

驢養得越來越少,宰驢的速度卻停不下來。

15年間,國內驢皮價格上漲了近100倍。毫無疑問,這是毛驢養殖戶的黃金時代。但對於整個驢皮市場而言,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還未為可知。

瘋漲的阿膠價格

雙十二剛過,不少商家仍然在打折促銷中。然而走進藥店,店員卻會向顧客推銷:買點阿膠吧,再過一段時間阿膠又要漲價了。

12月1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濟南市解放路上的一家阿膠專營店。店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漲價就在元旦前夕,漲幅要高達30%到40%,3700多元的一斤裝純阿膠塊,漲價後逼近5000元。

這不是阿膠價格第一次如此飛漲,在過去的10年中,阿膠就漲價了16次。店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每年6月和元旦前後,是最有漲價可能的時機。

過去10年,阿膠調價至少16次

原料驢皮的短缺,是促使阿膠漲價的根本原因。根據國家畜牧統計年鑑顯示,毛驢存欄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1100萬頭下滑到500多萬頭,並且還在以每年超過3%的速度下降。

驢皮不夠,雜皮來湊。近年來,食藥監屢屢查獲阿膠里含有牛皮源成分,這在阿膠行業里成了公開的秘密。不少小作坊以牛皮替代驢皮生產,有的甚至用馬皮來替代驢皮,俗稱「雜皮膠」。驢皮與馬皮的功效卻完全相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驢皮具有補血的功效,而馬皮則有下血的功效。「人家孕婦吃阿膠是為了補血,你讓人家吃了馬皮,這不是害人嗎!」在濟南開養驢場的徐志奎說。

不僅僅是驢皮供不應求,滿大街的驢肉製品也時有摻假。研究「驢幫菜」的鄭重給北青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如今,一斤生驢肉的價格已經攀升到了35塊,「一個驢肉火燒,假如要加二兩肉,再加個餅,加上人工成本,怎麼都得十來塊。」鄭重說,「低於這個價的,不少都是死豬肉。」

朋友不信,專門跑來找他吃「真驢肉」,吃完感慨:「原來真驢肉這樣兒,以前吃的都是假的。」

每年需400萬張驢皮

為了避免摻假,正規廠家在收購驢皮的時候,都要求帶頭帶尾。

驢皮剝下來之後,要先用鹽醃起來,防止腐敗,然後晾個四五天,才會交給驢皮販子。每到冬天,驢皮商人李躍(化名)就到了最忙的時候,山東河北兩地跑。儘管皮子越來越難收,但努努力,一年還是能收個上萬張。華北農村,是他收購的大本營。

徐志奎也一邊養驢一邊收購驢皮,今年大約能收購一萬來張,但這個數目對於龐大的阿膠生產需求來講,仍然微不足道。東阿阿膠集團活驢掌控部的副部長康鋒華告訴北青報記者,每年,僅東阿阿膠一家,至少需要上百萬張驢皮。

「這個數目,從來就沒有達到過。」東阿阿膠蒙東遼西天龍牧業總經理張向陽告訴北青報記者。早在2000年,東阿阿膠就意識到,雖然當時原料保證無虞,但毛驢數量的下降遲早會影響到生產,並早早佈局,在全國建立起了20個毛驢藥材養殖基地。但如今,自養、國內收購驢皮加上海外收購驢皮,仍不能保證原料充足。「我們做藥企的,只有兩個生死關鍵,不能做假、不能斷原料。」

今年年初,新華網曾在報道中指出:山東阿膠行業協會根據100多家阿膠生產企業的年生產量報表推算,阿膠年總產量至少在5000噸以上。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按中國市場阿膠銷售量估算,需要驢皮400萬張左右,而國內供應總量不足180萬張。

中國在「滿世界找驢」

一位東阿阿膠的員工告訴北青報記者,之前,全公司最難見的就是驢皮收購部門的員工,因為他們需要全國各地跑。雖然驢皮非時令產品,一年四季均有供應,但隨着驢子出欄量的逐年下降,收購的困難也在增加。以前跑一個點就能收購夠的皮量,後來需要跑好幾個收購點才能完成。「跑的地點多了,自然戰線拉長,花費的時間就多。」康鋒華說。

一般來講,毛驢一般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出欄,但短缺的現狀,已經讓商家們無暇苛求毛驢的年齡。「只要能保證是真驢皮,就挺好了。」徐志奎說。

為了保證供應,他們將原料採購的目標瞄向海外。去年,東阿阿膠的總裁秦玉峰在接受採訪時稱,東阿阿膠的驢皮原料進口比例已增至20%。

大量的海外收購驢皮,也讓不少外國人難以理解,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在「滿世界找驢」?中國網友則自嘲:「都是因為火燒啊」。據觀察者網報道,今年,尼日爾銷售給中國的毛驢數量一度激增,今年未到年底,毛驢出售量已高達8萬頭。而西非另一個國家布基納法索原有140萬頭毛驢,6個月內就有45000頭被屠宰。

並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具有進口驢皮的資格,根據規定,生皮不允許用包裹直接郵寄到國內。目前,我國只允許生皮加工企業進口生皮,且每年均有配額限制,因為進口驢皮的手續很難辦,能直接開闢海外貨源渠道的商家並不多。「大部分所謂的進口驢皮,都是通過走私的途徑。」徐志奎說。

北青報記者根據百度貼吧「驢皮吧」隨意撥通了幾家驢皮清關的外貿公司的電話,聯繫人均稱可以辦理清關手續,一趟下來從20來天到兩個月不等,但當北青報記者詢問具體辦理情況時,聯繫人則稱為「商業機密」,含糊不清。

毛驢都去哪兒了

驢皮的供不應求,伴隨着活驢價格的節節攀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對於養驢的農戶來講,是個難得的好消息。

家在河北邢台農村的李家榮(化名),養了三十多年驢,終於迎來了翻身的時候。

「以前一直養,效益不高,到了90年代就不養了。」李家榮說。

曾經,甘肅、新疆內蒙古等養驢大省,常見載人駝物的毛驢,甚至直到十多年前,還有人騎毛驢出行,但隨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汽車越來越多,曾經幹活與交通的主力毛驢,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

與用途越來越少相對的,則是飼料的消耗與驢肉驢皮價格的低廉。90年代起,李家榮也慢慢地放棄了養驢的營生,這一放就是十幾年。

「那會兒,驢肉七八塊錢一斤,人們對阿膠的需求量也不大,養驢子經濟效益太差了。」徐志奎說。毛驢的數量以一種可見的速度下降,就如同無數歷史上因生產力進步而退出舞台的物種一樣。等到人們發現存欄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毛驢的數量已經下降了一半有餘。

伴隨着毛驢產業的萎縮,高校研究人才也出現了斷層。張向陽告訴北青報記者,2006年第一屆中國驢業高峰論壇開幕時,他們曾想邀請幾位專家來講課,一打聽,大部分農業高校已經沒有馬學專業了。好容易請來三位馬學方面的專家,當時,一位在研究養兔子,一位在研究牛的繁殖。

徐志奎是及早發現這個商機的人之一。2008年,徐志奎決定投資500萬在這個當時並不看好的行業里。當時,一張驢皮才不到200塊。

第一年,他養了500頭驢,沒等出欄就死了七八十頭。

「死了的就死了,活下來的驢子,才讓我賠大了。」徐志奎說。由於沒有生產經驗,養了一段時間,驢子反而瘦了。他猛加飼料,將驢子養得胖了一大圈,然後牽着驢子滿中國推銷。到了屠宰場,人家挑肥揀瘦:你這驢太胖了,油多,不出肉。前兩年一年就賠掉幾十萬。

他時常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2010年之後,逐漸迎來轉機。2011年的時候,他還出口毛驢到韓國,因為當時出口比在國內賣價格高。但到了2012年,他就不出口了,毛驢價格連續上漲,還供不應求。2015年,驢皮是50多元錢一斤,到今年已經漲到了70多。一張大一點的驢皮,能賣到3000塊。據統計,15年間,國內驢皮價格上漲了近100倍。

驢養得越來越少,宰驢的速度卻停不下來。徐志奎告訴北青報記者,雖然現在養驢之風又興起了,但是毛驢的繁殖力並不強盛,三年生兩胎,每胎一個,要養一年多才能出欄,「但對阿膠的需求增加差很遠。」徐志奎說。「就算是現在開始大家都養毛驢,可能也得再過兩三年,驢皮緊張的局面才能得到緩解。」

新「圈地運動」開始

徐志奎抓住這個商機,擴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2014年,他甚至在去杜拜度假的時候也不忘考察當地的驢種。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當地的毛驢都皮薄骨架小,沒法跟本地驢相比。他乾脆跟山東、內蒙古和河北的養殖戶進行合作,包圓了他們的驢苗和出欄收購。到了今年,存欄量大約有一萬頭。「就我所知的個人養殖中,應該還沒有超過我的。」他說。

阿膠企業也意識到了存欄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養殖基地。據了解,目前,東阿阿膠發展規模化養殖場230家,存欄10萬頭;福牌阿膠將投資7億元,在呼倫貝爾、呼和浩特、赤峰等城市建設10個毛驢養殖基地;同仁堂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要建立自己的毛驢養殖基地。在今年的驢業高峰論壇上,參會的研究人員已經有100多人。

「只有毛驢存欄量上升了,才能有阿膠生產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秦玉峰在去年的採訪中說。作為兩會代表,他還在山東兩會召開期間,專門提出了擴大養殖的議案。

然而對於散落在農村的個體養殖戶來講,想要依靠「風口上的驢」來致富,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民上了樓,讓更多的毛驢失去了生活的場地。從濟南開往郊區的驢場途中,徐志奎給北青報記者指點,路邊一個村子本來有四五頭驢,因為農民都上了樓,沒法飼養,只好全部賣給了他。

隨着毛驢的價格上漲,想養驢的農戶越來越多,但大多是小打小鬧,難以成氣候。

「在自家院子養沒問題,想再擴大養殖規模就不行了,辦不下來證件。」李家榮告訴北青報記者,就算不佔用基本農田,想要自己搞點養殖也不是容易事。隔壁村一家農戶,自己墊了一個池子養鴨子,但還是被村委會填平了。他本來早與女兒分了家,但現在又住在了同一屋檐下,騰出一個院子用來做養驢的場所。

「就是想要政策支持。」李家榮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一次,他一共挑了22頭驢,掏出身上所有的卡,才湊夠這筆錢。

「一頭淨利潤也就一兩千,養驢的周轉周期太長了。」徐志奎說。

但李家榮不這麼想,村子裏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養驢,就好像這將是一座未掘的寶藏。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216/85230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