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美國教授開出最好的死亡處方 每個人都適用

5

經濟學人發佈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

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排名第71。

何謂死亡質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後生活質量。

英國為什麼會這麼高呢?

當面對不可逆轉、藥石無效的絕症時,

英國醫生一般建議和採取的是緩和治療。

何謂緩和治療?

「就是當一個人身患絕症,

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時,

便採取緩和療法來減緩病痛症狀,

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緩和醫療有三條核心原則:

1、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

3、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英國建立了不少緩和醫療機構或病房,

當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經無法治癒時,

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人權。

這時,醫生除了「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辦法」外,還會向患者家屬提出多項建議和要求:

1、要多抽時間陪病人度過最後時刻。

2、要讓病人說出希望在什麼地方離世。

3、聽病人談人生,記錄他們的音容笑貌。

4、協助病人彌補人生的種種遺憾。

5、幫他們回顧人生,肯定他們過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維多利亞問:「我可以去旅遊嗎?」

醫生亨利回答:「當然可以啊!」

於是維多利亞便去了嚮往已久的地方。

6

中國的死亡質量為什麼這麼低呢?

一是治療不足。

「生病了缺錢就醫,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過度治療。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治療。

尤其是後者,最讓人遭罪。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腫瘤科主任劉端祺,

從醫40年至少經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會遭遇這樣的請求。

他點着頭,但心裏卻在感嘆:

「這樣的搶救其實有什麼意義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後時刻,

劉端祺經常聽到各種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現在才琢磨過來,

原來這說明書上的有效率不是治癒率。

為治病賣了房,現在還是住原來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給人家交房租……」

還有病人說:「就像電視劇,

每一集演完,都告訴我們,

不要走開,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

儘管主角很想活,但還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盡了罪,還花了很多冤枉錢。

數據顯示,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花在了最後的無效治療上。

有時,劉端祺會直接對癌症晚期病人說:

「買張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結果病人家屬投訴他。

沒多久,病人賣了房來住院了。

又沒多久,病床換上新床單,人離世了。

整個醫院,劉端祺最不願去的就是ICU,

儘管那裏陳設着最先進的設備。

「在那裏,我分不清『那是人,還是實驗動物』。」

花那麼多錢、受那麼多罪,

難道就是為了插滿管子死在ICU病房嗎?

7

穆尤睿做夢都沒想到,

自己的文章會在美國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這篇文章讓許多美國人開始反思:

「我該選擇怎樣的死亡方式?」

美國人約翰遜看完這篇文章後,

立即給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電話:

「現在才知道,對於臨終者,

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適當的過度治療。

不要再搶救了,讓老人家安靜離開吧!」

太太最終同意了這個建議。

第二天,老人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這件事,也讓約翰遜自己深受啟發:

「我先把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寫下來。

將來若是神智清楚,就算這是座右銘;

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這個算作遺囑。」

於是,約翰遜寫下了三條「生前預囑」:

1、如果遇上絕症,生活品質遠遠高於延長生命。我更願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親人,多回憶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儘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災人禍,而醫生回天乏術時,不要再進行無謂的搶救。

3、沒有生病時,珍惜健康,珍惜親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隨後,約翰遜撥通電話,向穆尤睿徵求意見。

穆尤睿回答:「這是最好的死亡處方。」

當我們無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時,

是像約翰遜一樣追求死亡質量,

還是用機器來維持毫無質量的植物狀態?

英國人大多選擇了前者,

中國人大多選擇了後者。

8

如果你是絕症患者家屬,

你期待家人以什麼樣的方式告別人世?

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陳作兵,

得知父親身患惡性腫瘤晚期後,

沒有選擇讓父親在醫院進行放療化療,

而是決定讓父親安享最後的人生——

和親友告別,回到出生、長大的地方,

和做豆腐的、種地的鄉親聊天。

他度過了最後一個幸福的新年,

吃了最後一次團圓飯,7菜1湯。

他給孩子們包的紅包從50元變成了200元,

還拍了一張又一張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後,父親帶着安詳的微笑走了。

父親走了,陳作兵手機卻被打爆了,

「很多人指責和謾罵我不孝。」

面對謾罵、質疑,陳作兵說:

「如果時光重來,我還會這麼做。」

尼采說:「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我們,至今還沒學會如何「謝幕」!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大話美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127/84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