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黨校智囊"勇敢"說出經濟低迷最深層原因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日前表示,中國經濟陷入低迷的深層原因中,有一半是人口問題,而造成這一惡果的是中共的計劃生育制度。

據鳳凰財經11月12日報導,周天勇在文章中表示,造成中國經濟自2014年起增長速度下行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人口少子化、老齡化和人口增長速度快速放慢,這占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55%左右;第二,與國民經濟高稅費、高社保、高借貸成本、高房地價格及租金、高運輸費用等有關,這占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15%左右;第三,與對外經濟關係中的教育、旅遊服務貿易逆差,以及移民和資金外流有關,這方面佔15%左右。

周天勇認為,從數據可以看出這次形成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主要內在成因,以人口的急劇變動為主。

人口增速的放慢和加快會導致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等因素變動,最終帶來經濟增長速度的相應變動;從結構上看,當期勞動力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減會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下降,也會造成產品養老金成本的增加和減少,在一個開放經濟中,還會影響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學界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是少子化和老齡化。而20到45歲區間的經濟主力人口在就業創業創新、投資和消費等方面都是最富有能力的人口資源和人力資本。這部分人口的增加或者減少,也就意味着勞動力供給,住宅、耐用消費品、汽車、奢侈品購買和消費,創業投資,發明專利和技術產業化等方面的增加或者減少變化。因而,這部分人口規模的收縮或者擴張,對國民經濟繁榮和蕭條的影響較大。

周天勇表示,中共實施計劃生育制度只能使人口總量有計劃,但是對人口結構不能通過計劃使其按比例平衡。與對產業運行和發展進行政府集中管理不同的是,對人口計劃生育,只能對新生人口實行計劃,而不能對已經出生各年齡人口進行計劃和再平衡,特別是不能計劃減少老年人口數量,使其與青少年人口數量相平衡。其經濟後果是:勞動力的快速減少導致成本上升,特別是養老金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發生突然的轉折,並長期可能陷於不利位勢;由於不同年齡人口的邊際消費率不同,對消費增長和需求結構發生較強烈的影響(比如青年人多和老年人少會使房地產業繁榮,而青年人少而老年人多則會使房地產業蕭條——住宅需求增長緩慢甚至停止,因老年人死亡而住宅供應量增加),以至於產業結構也進入快速的轉折期。

而對自然生育的政府干預,如果程度過高和時間太長,還導致了人口男女結構的失衡,以及主體民族比例相對萎縮、規模化的少數民族比例快速擴張,造成一系列的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負面後果。

此外,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和集中是一個國家高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人口流動,特別是城市化,既是流動過程中通過學習形成人力資本的過程,也是剩餘勞動力得到利用、收入提高和相關土地等資源重新配置,推動經濟強勁增長的階段。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經過計算,發現美國20世紀初的經濟增長動力有1/4來自於人口流動。

周天勇認為,中國與其它國家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不同在於:由於戶籍限制、房地價格太高、無土地等財產收益基礎、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公平,人口向城市的流程是「青出老回」和城鎮中漂泊;農民使用的耕地、宅地和林地等,由於所有權結構的複雜性,其到城市務工後,農村資源的再配置存在障礙,規模經濟和現代農業舉步維艱;政府強制徵用和寡頭壟斷賣地的方式,盲目擴大城區和開發區,項目用地高算多報,使土地的再配置浪費很大;城市中的資金不能通過交易和股份等長期共盈的方式,進入農場、林場和其他農村項目;大部分兒童、婦女和老人留守農村,包括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由於不平等的歧視)在公共和准公共產品方面的消費水平也較低,對教育、醫療、健康和養老等服務的消費能力和支出有限。

所以,中共在戶籍、流程、公共服務制度和土地體制上的巨大差異。城鄉戶籍不統一,教育等公共服務不平等,社會保障不公平,土地體制僵化等等,使得人口流動、消費和投資、農村土地等資源的再配置,這些其它國家可以強勁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因,在中國銳減一半。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115/83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