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原副總編:沒有江澤民封殺導報 就沒有六四屠城

〝很多人甚至說如果沒有導報事件,六四就不會發生。當然歷史不能預設也沒有如果。〞原《世界經濟導報》副總編輯朱杏清接受港媒採訪時如是說。此前媒體報道,江澤民封殺導報,導致上海北京大示威,是激發黨內矛盾、促成六四屠城的導火索。

6月2日,〝六四事件〞27周年即將到來之際,香港蘋果日報》獨家採訪了朱杏清。他憶述了1989年點燃八九民運之火的〝導報事件〞,披露了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封殺《世界經濟導報》(簡稱《導報》)激化矛盾的內幕。

點此看大圖片

據報導,1989年學運如火如荼之際,《世界經濟導報》曾以五個版面詳述悼念胡耀邦座談會內容,包括批評中共高層的敏感言論。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聞悉,迫使《導報》總編欽本立刪除數百字敏感內容。然而部分未刪改的版本已流傳至民間,把最尖銳的觀點表達出來,使當時中國政治氣氛驟然溫度升高。

江澤民隨後在《426社論》刊出當日,將總編欽本立停職。由上海市委派出工作組接管編輯部,剝奪《導報》的編輯自主。

〝我簽字已經不起作用,必須要有工作組簽字才能印刷,而工作組決心要扭轉《導報》方向。〞時任《導報》副總編輯的朱杏清不願屈服於工作組的高壓,違逆工作組的意思,半夜偷偷將下一期的頭版標題改為〝我們需要自由地講真話的環境!〞

江氏對《導報》的打壓,激起全國各地新聞界人士上街聲援《導報》,在中共建政以來前所未見。這時,原來相對單純的學生運動擴大為全社會各階層都參與的民主運動,新聞自由成了爭取的焦點。

為避免《導報》最終淪為中共官方的喉舌,《導報》報社在5月中旬決定停刊。朱說:〝如果存活而需要用假話,這樣的生存就違背了媒體的存在價值,媒體的生命就不存在了。當時我們說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據報導,六四當天,朱杏清與同事們不能到現場採訪,只能坐在辦公室觀察事態發展,一邊作最壞打算,當時設想一個鏡頭,就是軍隊進來〝把我們全部軍管,甚至一梭子子彈全部解決,因為在北京開槍和上海開槍不是同一回事嗎?〞

六四事件後,中共拘捕了四個《導報》記者。欽本立在軟禁中病逝,朱杏清也被開除公職。後來朱杏清輾轉來到香港,繼續做新聞,曾在《自由亞洲電台》工作,堅持報導中國大陸的民生和人權現況。

報導最後寫道:〝這個老報人相信,專制政權也不可能打壓所有聲音,只要堅持認識歷史,勇敢說真話,終能搖撼中共專制高牆的根基。〞

江澤民封殺導報,促發上海北京大示威

新唐人報道,1989年4月26日,江澤民宣佈停止導報總編欽本立的領導職務,並決定對導報進行整頓。4月27日,江澤民派劉吉、陳至立負責的〝上海市委整頓領導小組〞進駐〝導報〞。她遣散了〝導報〞員工,還特別下禁令,不許〝導報〞的編輯再做記者。

江澤民及其親信對於導報的粗暴處理,引發了一場席捲上海乃至全國新聞界的抗議。上海市委整頓導報引發的風暴來臨了。

第二天上海街頭就發生了大規模遊行,公開打出了〝還我導報〞並要求恢復欽本立職務以及言論自由的旗幟和橫幅,上海各界部分名人紛紛參加了遊行。在市政府門口席地而坐的學生們不時呼喊口號。當時在外灘的大學生約有八千餘人。這是在這次學潮中上海學生遊行規模最大的一次。

江澤民害怕了。對於整肅〝導報〞引發的抗議聲浪,江澤民承認,後果比我們預料的要嚴重得多。

有人指責他的行為引發了上海大規模的示威。事實上不止是引發了上海大規模的示威,而且促發了北京的大規模示威。

在北京,兩名記者把來自三十多家首都新聞單位1013名首都新聞工作者簽名的請願書,遞交給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請願書要求與中央主管宣傳工作的領導人對話,並列舉了三項對話內容。其中的第一條就是:關於引起海內外強烈反響的上海《世界經濟導報》總編輯欽本立停職,報社實行總編負責制的說法與事實不符,這恰恰是新聞改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600名主要來自北京大學的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絕食抗議,各國記者漸漸把鏡頭和注意力對準這裏。在上海,4000名學生聚集在市委門前,要求市委書記表態,幾千名學生在市府外齊聲大喊:江澤民混蛋!

在5月中旬的政治局會議上,黨內鬥爭明顯升溫,趙紫陽乾脆宣佈既然導報事件是上海市委挑起的,就應當由上海市委來結束。趙公然點名陳雲李先念中意的江澤民,這讓幾位黨內大老怒火中燒。

5月19日晚上10點鐘,李鵬發表了講話,重申了中央的立場採取「嚴厲措施結束騷亂」。隨後,江澤民接到鄧小平的指令,要求他脅迫萬里發表了公開聲明同意中央頒佈的戒嚴令。5月27日,鄧小平召來八位元老開會,決定總書記人選是江澤民。大局已定,6月1日有了屠城的新部署,最後實施的日子定在6月3日夜裏,震驚中外的血腥屠城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阿波羅網曾報道:幾千名學生曾聚集上海市府齊聲大喊:江澤民混蛋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603/74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