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互聯網科技公司突然發現:中美兩地IPO之路都死了

互聯網科技公司赫然發現,上市之路當前走不通了。

據Dealogic,今年一季度,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在美國成功IPO,上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在2009年一季度。

這和兩年前的火爆上市景象截然不同。僅在2014年第二季度,就有24家科技公司成功上市,總募資額高達85億美元。隨後一個季度,又有10家科技企業IPO,最知名就是創下科技類IPO最高紀錄的阿里巴巴。

但從去年開始,科技類創業公司IPO開始降溫,即使其中很多企業持續以高估值在融資。被稱為獨角獸的規模達10億美元的科技類創業公司已經超過了140家,近90家都是美國企業。Uber估值最高,為625億美元。小米緊隨其後,為460億美元。Airbnb估值達255億美元。

隨着IPO降溫,矽谷科技初創公司的融資活動也遇到了「寒冬」。創業融資去年一季度下滑了30%,至277億美元。由於不像過去那麼容易獲得投資,很多初創公司都開始量入為出,比如減少浪費,壓縮辦公成本,裁員。一些公司甚至開始重新考慮他們的商業模式。如果難以找到融資,就會迫使資金短缺的創業公司轉向IPO,以作為新的融資渠道。

IPO不再活躍不僅僅發生在科技類創業公司,美國整個IPO市場的腳步都在一季度放慢了。

文藝復興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本周表示,一季度美國僅八家企業成功發行新股,IPO腳步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為緩慢,第一季度IPO市場融資規模創20多年以來最小。

文藝復興資本稱,企業放緩在美IPO腳步可歸結為幾個因素,包括私營公司估值水平,市場波動和能源價格下跌。第一季度在美IPO公司主要以生物科技企業為主。事實上,包括一些非生物科技企業在內的公司本可以完成公開募股計劃,但他們擔心估值過低會對融資額度造成影響。「我們認為,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本可以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計劃,如果他們願意承受低於企業擬議估值的折價發行。」

當前,中國科技類企業的IPO也遭遇了挫折。最重要的一點是,戰略新興板擱淺了。

多家國內媒體在3月15日報道稱,國家「十三五」規劃擬刪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財新網援引「權威人士」的話稱,這意味着戰略新興產業板不再設立。不過,截至目前官方尚未表態。

戰略新興板當初定位的目標之一就是吸引海外互聯網公司回歸A股市場。

「很多互聯網公司很鬱悶,(戰略新興板不再推出)對那些私有化的公司影響很大。」一位要求匿名的投行人士這樣告訴澎湃新聞。

在上述消息公佈之前,大批中概股忙於私有化,準備回國。高潮發生在去年二季度,當時有20家中概股收到了私有化要約。

「如果戰略新興板胎死腹中,將直接令整個中概股的回歸方向明確指向新三板,2000家VIE架構的初創公司整體倒向新三板。」澎湃新聞援引上述投行人士的話稱。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02/71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