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戈壁驚現毛的影子 文革遺蹟震驚北京導演

—文革遺蹟:新疆戈壁上的巨型毛時代標語

一架無人機全速低空掠過中國西部的新疆哈密市附近的戈壁灘。這片荒涼的廣袤地域看不出有人居住的跡象。但無人機不斷升高,逐漸發現堆積成特定形狀的碎石堆,明顯可以看出人為干預的跡象,以及毛澤東的影子。

1968年在中國新疆地區東部一所軍事航空學院附近,人們清理泥土和碎石,形成作為航標的毛式口號字樣,「為人民服務」是五個口號航標之一。

1968年在中國新疆地區東部一所軍事航空學院附近,人們清理泥土和碎石,形成作為航標的毛式口號字樣,「為人民服務」是五個口號航標之一。

在光禿禿的大地上,碎石堆積成巨大的漢字,呈現「毛主席萬萬歲」、「為人民服務」、「只爭朝夕」、「向鬥爭中學習」、「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字樣。這些毛時代口號現在成為北京獨立導演雎安奇的新電影《大字》的核心內容。

《大字》導演雎安奇。

《大字》導演雎安奇。

這些口號是在1968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兩年後堆砌而成的,被軍事航空學校當作航標。它們這麼多年來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因為只有通過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公眾基本上對此毫不知情。

雎安奇表示,他早就想製作一部關於文化大革命的電影。他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段歷史一直在影響着我們,扭曲着我們,也在重塑着我們。」

但他表示,他還想加入當時世界各地左翼運動的場景,以此探索革命熱情逐漸平息後很多人的空虛感。他表示,他在這些被遺忘的石頭中,看到了「烏托邦的幻滅」。雖然從高空中看,這些碎石展示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口號,但對於地面上的人來說,這似乎僅僅是一堆堆廢墟。

「這些大字成為一個烏托邦的奇蹟,讓人感到瘋狂,」雎安奇說。「可是當我到了現場看到了構成這些大字的碎石,卻感到了很深的傷感。」

在電影中,雎安奇除了展示無人機拍攝的碎石堆鏡頭,還穿插了人們高喊「毛主席萬歲」、1968年5月巴黎示威活動、林登·B·約翰遜(Lyndon B.Johnson)總統就越南戰爭發表演講、蘇聯坦克鎮壓布拉格之春的場景。他表示,周五晚上在北京舉行首次公演時,他計劃將電影分割開來,通過兩塊並排放置的屏幕呈現,一塊屏幕展示世界的騷動,另一塊展示碎石。

2002年,雎安奇第一次從哈密的朋友口中聽說航標的事情,但他以為是在開玩笑。直到2014年末,當他碰巧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為另一個電影項目做研究時,他自己找到了這些標記。

他說,「這些字很清晰,我非常震撼。」

他表示,在得知這些碎石堆是在1968年形成的之後,他決定製作一部電影。這一年世界各地爆發政治震動,早就引起了他的興趣。而且他的父母——兩人都是「知青」——也是在1968年離開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家鄉的,當時他們是為了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城市學生向農民學習,消除資產階級思想。雎安奇於1975年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出生。

去年6月,他與八名工作人員帶着兩架無人機從北京前往哈密,花了八天時間拍攝這些大字。他說,「連當地人都不知道這些字。」

設計這些標記的是現年80歲的季臣業,他於1966年前往哈密,當時軍隊計劃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該學校於1967年啟用,季臣業當時在哈密東南部的駱駝圈軍用機場擔任導航主任。

1968年,季臣業決定在機場周圍設定五個導航標誌,以引導飛行員在這片毫無特徵的沙漠飛行。他表示,他選擇這五個口號,不僅僅是出於政治原因,還因為他相信它們會增強飛行員的決心。

「這些字都是鼓勵推動他們更好地加強訓練,將來好飛向天空,保衛祖國,」季臣業在中國東北部吉林省通化市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從1982年開始在當地一所公安幹校擔任校長,直到退休。

季臣業表示,他首先在沙漠地面上畫線標出了這些大字。後來,幾十名士兵和學員耗費將近半年時間,移除石頭,以便在光禿禿的地面呈現這些字樣。他表示,每個字佔地50平方米。這五條標語總共佔地7.5萬平方米。

季臣業表示,該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初與另一所軍事航空學校合併,此後駱駝圈機場被棄用。該校校友包括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

季臣業顯然為自己設計的大字感到驕傲,他稱自己從未聽說過中國其他地方有這種航標。

「我現在感覺這也是咱們中國的文化遺產,」他說。「要在世界上比,我覺得也是世界之最。」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322/71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