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 但大多中國人卻比美國人苗條呢?

點此看大圖片

最近美國農業部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聯合發佈了〝2015年~2020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其中提到〝含膽固醇的食物與血液中的膽固醇並無直接關聯〞,也就是說大家可以放心的吃雞蛋了,推翻了舊版建議的,民眾一天膽固醇攝取應低於300毫克,即每天最多只能吃兩個小號雞蛋的說法。

關注飲食健康的人可能會發現,現在的所謂健康飲食標準老是變,除了上面說的雞蛋,咖啡、紅肉、碳水化合物等等食物也是被一會兒說好,一會兒說壞,一夕之間就可能看到一個完全相反的說法。其實這類問題早在1977年就發生了。

1977年,卡特當政的時代,美國國會警告愛吃牛肉的人遠離紅肉,全美進入了〝畏懼脂肪〞的時代。可是後來,碳水化合物又變成了罪魁禍首,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開始支持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認為讓人發胖的是碳水化合物,只要遠離麵包與麵食,不管吃再多肉都能減輕體重。

報告一出,幾個月內,超級市場架上的商品重新陳列,餐廳的菜單也改了。牛排的罪名被洗清,而麵包與麵食則名聲掃地;數十家烘焙坊與制麵廠接連倒閉,受到糟蹋的好食物更是不可勝數。

但是對於〝食肉減肥法〞的科學性,也有不少醫學專家持有異議。美國理查德・弗萊明教授(Richard M.Fleming)在提倡〝食肉減肥法〞的阿特金斯醫師去世後,向紐約的醫學鑑定中心索要了他的死亡鑑定書複印件。這份鑑定書顯示:阿特金斯醫師有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史,他死亡時的體重為258磅(約116公斤)。美國疾控中心參考他的身高(1.80米)後得出結論:阿特金斯死於肥胖引發的綜合徵,〝食肉減肥法〞受到質疑。而且人們也發現,亞洲地區很多人都食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他們的體重普遍比美國人輕。許多專家很快指出碳水化合物是人類膳食的必要組成部分。

美國人乃至全世界不少人的飲食方式就這樣隨着科學研究搖擺不定,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新發現把某項食物捧成〝仙丹〞或是打成〝妖魔〞。

與之相反的是,在擁有紮實飲食文化的社會,比如意大利、法國以及很多亞洲國家,是以古老傳統,而不是科學研究結果來決定飲食的內容。這一點讓美國人百思不得其解,法國人吃了那麼多鵝肝、高脂乳酪等〝有害〞的食物,中國菜那麼油,可為什麼他們卻比很多美國人苗條?

其實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留下了許多飲食的智慧,包括飲食的禁忌、儀式、烹調方式、規則等等,歷史悠久的國家都保留有這樣的智慧。

英國鑽研中國飲食的專家葛莉梭德(Lorraine Clissold)曾在《為什麼中國人不計算卡路里?》(Why the Chinese Don't Count Calories)一書中指出,雖然很多西方人覺得中華飲食過於油膩,不利健康,但事實上,真正的中華飲食不僅健康養生,更可能具備延年益壽的效果。另外兩位西方營養學家派翠克.侯弗德(Patrick Holford)和馬伯(Ian Marber)也為中華飲食做了一番解析,評估了中華飲食對人體健康有助益的幾項特點,比如:

1、重視蔬菜的攝取:西方社會經常把蔬菜作為一種配料,但在中華飲食中,蔬菜本身經常是獨立的一道主菜。侯弗德認為完美的一餐要具備豐富纖維質的蔬菜,並平衡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才是最健康的飲食原則,而這正是典型的中華飲食。

2、食用熟食:西方餐點中大部份蔬菜都是生食,但這在傳統中華飲食中並不是很多。研究也發現:生食蔬菜雖然能保有較多的維生素,但同時細菌的留存也會較多。

葛莉梭德指出:食物稍微烹煮一下,會使營養素更容易吸收,因為人的胃部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太多生食。

3、注重天然食療的功效:在中華傳統醫學​​理論中有許多食物都可以做為藥材;並且注重食療,例如辣椒能幫助消化和驅寒、大蒜能解毒、黑木耳清血,使血液不黏稠、蕃茄能抗自由基等等。

4、講究陰陽平衡:中華飲食講究陰陽平衡。陰性食物如:苦瓜冬瓜空心菜等能降火氣,而陽性食物如肉、辛辣食物和酒等,會使體質燥熱,易上火氣。

侯弗德說:〝大部份的蛋白質食品都是陽性,而碳水化合物屬陰性。因此中國餐飲中所含的多道配菜,都會使陰陽平衡,更可以使血糖穩定並增加活力。〞

所以,與其跟風隨時會變的現代飲食研究,不如遵從傳統的飲食習慣,那才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最健康的方法。如果你對於中華飲食的傳統和食療方法不是很了解,請關注《新唐人電視台》的中醫及美食節目,在這些節目中,我們將邀請著名中醫師和有經驗的廚師,為大家講解中華傳統飲食的奧妙!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221/69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