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張鳴:張學良大節有虧

—張作霖父子頭上的光環

作者:

如果張學良此人在歷史上曾經做過好事,比如易幟,辦東北大學,但無論如何都屬於大節有虧之人。身為東北地方的守土長官,張學良坐擁20萬東北軍,飛機、戰車、火炮齊備,面對日本1萬多關東軍的侵略,下令不抵抗,無論如何掩飾,都說不過去。這樣的軍人,我們說他什麼好呢?本文摘自《歷史學家茶座》第7輯,作者張鳴,原題為《張作霖父子頭上的光環》。

大節有虧的張學良

張學良算是個民國史上的頭面人物,總做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每每出人意料。1928年,一改從前奉系凡是失敗出關就宣佈「獨立」跟中央政府對着幹的慣例,出人意料地宣佈「易幟」,歸順國民政府。1930年,當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來,宣佈調停,導致馮閻一敗塗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人們都認為家仇在身的他能抵抗的時候,他卻一槍不發,拱手讓出了東北。1936年,他辜負了蔣介石對他的信任,出人意料地發動兵變,扣押了來到西北剿共前線督戰的蔣介石,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傳說中的四公子有好幾個版本,但每個版本都有他。他沒讀過多少書,卻不滿20歲就當上了少將旅長,未及26歲,已經是奉軍的上將方面軍司令。他好網球,好走馬,好劍術,還好駕駛飛機冒險,尤其愛美女,跟當時的名媛嬌娃、歌星影星都有交往。晚年曾對人說道,他平生無憾事,唯一好女人。實際上,我們的張大公子由於長期的優裕生活,過早擁有權勢,養成了率性而為的脾氣,不拘禮法,放浪形骸,興之所至可以無法無天。民國的四大公子,多少都有點這樣的毛病,率性而為,膽子大,天都可以捅個窟窿,很容易把事弄砸了,一砸就砸大個大的。

此人在歷史上曾經做過好事,比如易幟,比如辦東北大學,但無論如何都屬於大節有虧之人。身為東北地方的守土長官,居然在日本人發動侵略的時候,下令不抵抗,無論如何掩飾,都說不過去。當時,東北軍雖說在關內有10餘萬人,但根據地東北依然有20餘萬,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事先並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萬多兵力。事變後統計,東北一共損失飛機300餘架,戰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有這樣強大的武力,無論如何都堪一戰,居然拱手把大片國土讓人,實在是不可思議。縱使不論家仇國恨、生靈塗炭,經此事變,作為軍閥的他,老家沒了,家底沒了,就算沒有父親被人炸死之仇,為了自己的根據地,為了自己的財產也該一戰,可是他卻沒有。(有材料說,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家產損失金條80000餘條,超過了當時東三省的官銀行的全部損失,一方面可見損失之慘重,一方面則表明張氏父子在東北搜刮之烈)這樣的軍人,我們說他什麼好呢?

「九一八」的過失,過去我們的史書一直是算在蔣介石身上的,(現在很多書依舊這樣說)說是蔣介石下令讓他不抵抗,甚至還煞有介事地說什麼不抵抗的電報一直藏在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身上。其實,張學良本人一直都承認,蔣介石要求他抵抗,不抵抗是他自己的決策,現在的檔案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早就有學者指出,即便是蔣介石讓他不抵抗,以當時他實質上屬於獨立軍閥的身份,在涉及國家和自身利益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所以,九一八的不抵抗,只能是他的責任,賴不到別人頭上去。對於一個人來說,尤其是負有重大責任的人,某些錯誤是不能犯的,一犯就是千古罪人,百身莫贖。

其實,這個錯誤固然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錯誤判斷形勢、盲目相信國聯等等,但都不足以令人採信。一個軍人,在守土有責的大節上犯錯,無論如何都是不可原諒的,跟他同時期的許多軍閥,甚至後來投降日本的那些人稱雜牌軍的將領,也都在日本侵略之初做過抵抗,後來投降往往有情勢所迫的原因。當時的張學良確實不像個軍人,相當頹廢,大煙抽抽,嗎啡扎扎,整天在歌廳、酒樓、戲院、胡同鬼混,委靡到了部下都看不過去的地步。九一八事變當晚,他正帶着夫人于鳳至和趙四在前門外中和戲院看梅蘭芳的新戲《宇宙鋒》,以至於參謀副官半天找不到他。

顯然,當時的人們和輿論,並不像中共建政後人們那樣看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之後,聲討聲鋪天蓋地而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罵他賣國,罵他無恥。最有名的是馬君武的兩首仿李義山的《北齊》詩:「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趙四是指趙一荻,朱五是指朱啟鈐的女公子朱湄筠,常陪張學良跳舞。蝴蝶是著名電影演員胡蝶,當時確在北平拍電影,但是否跟張學良有如此密切的關係,不得而知)上海的報界還傳說,德國有報紙提議把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張學良,獎勵他維護東亞以及世界和平的貢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因此,在那個武力決定一切的年代,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張學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國,可見當時他的不得人心。後來的歷史書寫,把這個經歷也說成是蔣介石找來張學良,要他替自己頂罪,張學良出於義氣答應了,無疑荒唐透頂——既然當時人們並沒有像後來一樣,認為丟失東北是蔣介石的過錯,蔣介石又何必要張學良來頂罪?

實際上,後來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為張學良開脫的歷史解釋,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安事變。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成了中共眼裏的英雄,所以中共建政後,他之前的所有作為,哪怕是非常不堪的作為,似乎都可以被原諒。

不僅如此,小張的功勞,還澤及老張,張作霖也因此父藉子貴,變得十分光鮮。大概有很長時間了,大陸出的幾乎所有有關張作霖的歷史傳記、小說、戲劇、影視作品,裏面張作霖的形象都相當的高大,幾乎接近樣板戲三突出的標準。連他當鬍子的歷史,都變得非常具有正面價值,別家的土匪是打家劫舍的買賣,他這個土匪則是仗義疏財、救人危難的俠義道。張作霖接受招安的時候,出賣朋友的事情沒有人提了,如果提的話,也是對方不講道義。招安時,新民知府問他為什麼招安,他回答說,為了升官發財。當然,這個話茬也不能提了,人家為土匪也好,做官兵也好,都是為了老百姓。辛亥革命時,對抗新軍、捕殺革命黨人的事,也不能提了,至於捕殺李大釗,後來基本上也沒有人提了。最可笑的是,為了給張作霖臉上貼金,這些作品還不惜製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張作霖如何對付日本人、反抗日本侵略的傳奇故事,傳得跟真的一樣。當然,張作霖是沒有簽多少賣國條約,但也沒有為中國挽回多少權益,而且在口頭上,答應過日本人許多不該答應的東西(否則日本關東軍為什麼會在郭松齡反奉的關鍵時刻幫他)。

張氏父子在東北的統治,就是在諸多軍閥中,其實只能算中等偏上,雖然搞了一些建設,但留下來的像樣的東西不多,最宏偉的建築,大概要算大帥府和將軍林(張作霖的墓地),比起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雲南的龍雲,都還差點意思。更要命的是,他們父子在關外,幾乎一點好功績都沒有留下,只有戰亂、破壞和由此造成的哀鴻遍野。顯然,我們現在的歷史敘述和文藝作品,對這對父子的頌揚,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本來應該有的地位,在他們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神話,這父子倆已經完全罩在閃亮的光環里。固然,對於影視作品為代表的文藝創作而言,張氏父子的經歷如此具有傳奇色彩,的確提供了很多的「說事兒」空間,但一味的美化,也實在不正常。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大陸這邊對張學良深情款款,讚美有加,但晚年的張學良卻並不買賬,寧肯客死萬里之遙的他鄉,也不肯葉落歸根,回到自己的父母之鄉。大概,其中最大的障礙,令張學良最擔心的,恰是這種鋪天蓋地的不虞之譽。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歷史學家茶座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207/68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