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韓媒:習當局對朝政策或有變化 中共智庫有四種意見

—中國在對朝制裁上遲疑不前,對待朝鮮問題有四種意見

「行動速度太慢了。」

這是韓國外交部當局人士1月25日針對朝鮮第四輪核試驗之後中國的行動向記者們做出的評論。他還表示,與前三次核試驗相比,這次中國的行動速度尤其緩慢。

中國緣何如此行動緩慢呢?韓國國內的中國問題專家們解釋稱,這是因為中國對待朝鮮的態度極為複雜。

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表示「進入習近平主席時代後,中國在對朝政策上的輿論維度變得更寬了,學術界等領域的聲音以中國共產黨和外交部等為中心,逐漸反映到政策決策中去,因而導致決策時間變長的現象」。

另有專家指出,習近平時代外交框架的變化也是一大原因。亞洲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長金興圭(音)表示「不同於胡錦濤主席時期將中國定位於『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並着重『維持現狀』的方針,現在的中國正嘗試以『強國』身份對待朝核問題,設法在韓半島政策上做出轉變」。

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中國不同於以往的做法,開始積極聽取學術界的意見,並將其反映到決策中去,因此導致決策速度大大放緩。

金所長說「中國共產黨和外交部正直接收集智庫等學術界的意見」,並表示中國正由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屬的中央辦公廳等部門負責收集相關意見。

問題在於,中國學術界看待朝鮮的視角非常多樣化。李所長說「多個不同的學術集團似乎正圍繞對朝政策的方向展開競爭」。他說,學術界的看法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①強=一是主張應該強化對朝制裁的強硬派,他們甚至主張應該完全中斷對朝貿易。代表人物有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璉瑰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等。

中央黨校負責中國共產黨精英群體的培育,張教授從1989年開始在中央黨校擔任教授,是朝鮮問題專家。

他在1月8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朝鮮作為緩衝地帶的戰略價值已經遠不如從前,必須採取明確措施,使朝鮮認識到國際社會的堅定決心」。

②溫=二是主張中國對朝政策沒有失敗的「維持現狀派」。曾在中國駐美國和駐英國大使館工作的外交官出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等人均屬於這一派系。

阮副院長曾在朝鮮第四輪核試驗之後於1月6日參演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表示「朝鮮共進行了四次核試驗,其中三次都是在朝鮮退出六方會談之後進行的,急需重啟六方會談」。

也就是說,他認為中國無需對六方會談框架下的對朝政策進行修改。

③軟=三是主張在對朝進行有限度制裁的同時不能失去中國特有彈性的中庸派,代表人物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和南京大學教授朱鋒等人。

他們1月7日接受英國日報《衛報》等外媒採訪時表示「如果朝中關係變成敵對關係,朝鮮將成為中國的威脅」(時殷弘),主張「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弱化」(朱鋒)。

時教授從2011年開始兼任中國國務院參事,朱教授是中共外交部顧問。

④冷=四是現實主義派,主張應冷靜面對中國沒有可以阻止朝鮮核開發的根本方法這一現實。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是該派別的代表人物。

兼任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的閻院長曾在朝鮮第三輪和試驗之後的2013年2月表示「中國與國際社會沒有可以阻止朝鮮的方法,只有損失相對較小、可實踐性較強的政策才真正有用」。

在中國的苦惱日益加深期間,韓美正逐漸加大施壓力度。1月27日~28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將訪問中國,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等人見面。

1月26日,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接受韓聯社採訪時就對朝制裁表示「正與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中的部分國家探討雙邊制裁問題,進行雙邊制裁的國家很可能會引進『次級抵制』等措施」。

所謂「次級抵制」(secondary boycott),包含有同時針對與核武器無關的經濟活動進行制裁的含義,意味着與朝鮮進行貿易的第三國政府、企業和銀行也將受到制裁。由於該措施主要針對中國,實際實施後預計將產生巨大影響。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中央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128/68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