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多地省委書記抵達重慶 傳將發佈重大內容

4日,習近平抵渝進行考察。這是2012年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首次到重慶考察。繼習近平之後,雲南、江蘇、湖南等地省委書記也在新年後抵達重慶。陸媒透露,8日中新重慶項目將會有重大內容發佈。有分析稱,重慶以11%的經濟增速高居全國榜首,是習考察重慶的原因。何清漣表示,中國統計信息嚴重失真,讓政府的決策層失去了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4日,習近平抵渝進行考察。這是2012年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首次到重慶考察。繼習近平之後,雲南、江蘇、湖南等地省委書記也在新年後抵達重慶。陸媒透露,8日中新重慶項目將會有重大內容發佈。有分析稱,重慶以11%的經濟增速高居全國榜首,是習考察重慶的原因。何清漣表示,中國統計信息嚴重失真,讓政府的決策層失去了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1月4日,習近平抵渝進行考察。(網絡圖片)

多地省委書記抵達重慶傳將發佈重大內容

據中國經營報7日報道,習近平考察重慶之時,雲南、江蘇、湖南等地省委書記也在新年後抵達重慶。相關省市負責人抵渝後的考察行程,並未像往常一樣被報道。雲南省委書記李紀恆在1月4日下午曾前往重慶當地的豬八戒網進行考察。而在1月5日上午,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相繼到豬八戒網總部進行考擦。

報道表示,作為國內領先的眾包服務平台,豬八戒網已經成為近年來省市和中央領導人赴渝後的重點考察企業。但是,三位省委書記密集前往豬八戒網的情況並不多見。

報道還透露,1月8日中新重慶項目將會有重大內容發佈。中新重慶項目定位上,是以重慶為運營中心,加速中西部發展,契合「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此次來渝的雲南省委李紀恆和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均系中西部地區的重要省份負責人,而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則是中新第一個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所在省份的負責人。

11%的經濟增速?學者披露數據造假

為何習近平會在2016年將考察的首站選在敏感之地「重慶」?據編輯部在北京的海外多維網分析:在經濟放緩的大勢下,重慶的表現可謂是一枝獨秀,極為亮眼。2015年上半年,在31個省市區GDP增速「排行榜」中,重慶以11%的經濟增速高居榜首。這與中國政府近年來推進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係密切,重慶是西部各省市中離東部地區最近的一個,較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兩地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此外,重慶偏輕型化的產業結構也降低了對資源的依賴度,從而降低了在本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受到的衝擊。

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9月30日發表文章,認為中國的官方經濟數據不可信已是西方經濟學家、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接受的共識。這一共識的問題在於,除了備受關注、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其他官方數據生動地描繪出了懷疑論者堅稱被隱瞞的中國經濟放緩。

早在2014年5月,著名經濟學者何清漣就發文對中國的經濟數據做過分析。

何清漣認為,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來測算一國經濟規模的GDP數據都是由該國相關部門提供,在中國就是國家統計局。世行對各國送來的數據,按統一標準分析,因此,問題並不是出在世行,而出在中國國家統計局。

何清漣透露,國家統計局有幾種「內部」出版物,其中保密級別最低的是《統計資料》,它屬於「機密」級,發送至中央政府各部和各省政府。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是少數幾家能夠看到《統計資料》並摘抄刊登有關中國經濟情況數據的媒體。國家統計局內部出版物當中保密級別最高的是《統計報告》(「絕密級」),通常只送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黨內副委員長(非中共黨員的副委員長不在此列)等高級領導人閱讀。由於《統計報告》的功能是向政府高層報告真實的經濟動向,所以會涉及最敏感的數據和判斷,其中的真話要多一些。但在中國能看到《統計報告》的人數不多,據說不超過一百人。

中國統計信息嚴重失真,讓政府的決策層失去了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因為各類統計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政府與相關行業了解情況,以便政府做出相應的政策決定或者供行業作為投資參考。

何清漣總結道:從毛時代以來,中共政府就以經濟上超英趕美為目標;江胡兩任總書記任上,媒體上關於中國何時趕超美國的討論都有了具體日期,從2020年到2030年實現的預測一應俱全。對中國經濟的批評與懷疑往往被北京及愛黨愛國者看作是反華勢力在「唱衰中國」。如今中國求仁得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夢想提前實現,但骨子裏未脫計劃經濟思維的中共政府,對這提前實現非常不滿,儘管這是世界銀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測算出來的結果,中國還是堅決拒絕接受,並為此進行了一年頑強的國際抗爭——問題出在哪裏,相信腦子不糊塗的讀者自有判斷。

阿波羅網白梅報道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阿波羅網白梅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107/67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