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祝振強:外國政要該不該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

作者:

最近幾天,一臉敦厚、樸拙的印度總理莫迪在中國訪問的消息,很是颳起了一陣中印友好的煦風。

莫迪在中國的訪問,第一站選在了西安。與其他外國政要到訪西安一樣,莫迪到訪西安,兵馬俑必是其重點造訪之處。甚或說,正是兵馬俑的魅力,吸引着包括莫迪總理在內的一波又一波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到訪西安。

筆者猜測,與其他外國政要一樣,莫迪總理在兵馬俑博物館,一定會下到俑坑中,或在文物修復區,與兵馬俑進行零距離接觸——果不其然,的確如此。

看着一臉驚詫、一臉率真的莫迪總理在與兵馬俑「對話」,一個疑問湧入筆者的腦海:外國政要參觀兵馬俑,或下到俑坑中,或來到文物修復區,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這似乎已成為慣例。試問,這樣的慣例合適嗎?應該嗎?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可謂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乃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據稱,從1976年至今,兵馬俑博物館共接待了近兩百位外國政要。

1976年5月14日,剛被發現兩年的兵馬俑,迎來了第一位外國領導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光耀說:「兵馬俑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1985年,李光耀再次訪問了兵馬俑。

自李光耀之後,每位到訪的外國政要,一定都會發表各具特色的、新穎的褒讚語。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說的最「狠」——「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希拉克也是兩次到訪兵馬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更是前後五次到訪秦陵博物館。

而所有這些外國政要,基本上都會下到兵馬俑俑坑,或在文物修復中心,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氣息。

有資料顯示,1979年9月,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到訪兵馬俑時,提出要「下坑」參觀。當時,沒等工作人員搬來梯子,女王便已迫不及待地縱身跳入兵馬俑1.5米的深坑中。她是第一個「入坑」參觀的外國政要。

此後,博物館工作人員報上級研究批准,作出一條規定:可以安排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下坑參觀。

1984年4月,美國總統羅奈爾得·雷根率領一眾300多人的龐大隊伍,由北京至西安,專程參觀兵馬俑,並下坑參觀。雷根站在秦俑和陶馬前問:「我可以摸摸馬嗎?」徵得同意後,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馬背上,一邊由前向後地摸着,一邊上下打量着馬,「它不會踢我吧?」翌日,一位外國記者撰文稱,雷根這是在「拍中國的馬屁」。

1998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和夫人希拉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克林頓的「馬屁」拍得更響:「真希望到這裏來當館長。」

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蜜雪兒2014年3月24日抵達西安,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後留言:「令我着迷的中國古代奇蹟」,稱她和家人「會永遠珍視這次訪問」。

而今,盤點這些外國政要略帶誇張與逢場作戲的恭維,仔細品味,內中其實包含着對中國方面能夠應允其下到俑坑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之「慷慨」的感激,甚或不乏幾分出乎意料與受寵若驚的意味。只因為,這種應允,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實際上從一個側面,佐證了筆者的判斷——零距離接觸兵馬俑,無論是國家元首,還是政府首腦,皆不合適,皆不應該。

據報導,進入兵馬俑俑坑或文物修復區的貴賓,一般需事先提出要求,經過審批即可。而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訪,會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長、翻譯、講解人員、外交部官員等陪同,其他隨行人員不能進入。進入俑坑的人,全程都有警衛和管理人員跟隨,「確保文物不會產生意外的損害」。

至於貴賓們提出觸摸的要求,為避免手上的汗漬、有害物質等給陶俑彩繪帶來損害,博物館會選擇一號坑修復區幾個沒有彩繪的陶俑讓遊客觸摸,接觸者須戴手套,觸摸力度要輕,不能有過重、過多的動作。

如此,我們不難看出延續至今的此「慣例」的諸多經不住推敲之處。

其一,下坑或進入文物修復區進行參觀,除了徒增參觀者個人冒險、刺激的人生體驗外,與參觀、了解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與國家間的友好交往、外交關係並無太大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要求有十分過分的成分,這種應允同樣也有令人不可思議之處。

中國外交,一向有熱情、好客的傳統。這種熱情、好客,有時實在有些過梭——對於外國元首、政府首腦,更是有求必應、求一足十。即如要求進入兵馬俑坑,甚或觸摸兵馬俑,即為一例。

筆者相信,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莫說幾千年的文物,就是一兩百年的文物,包括元首、首腦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允許進行零距離接觸,更別提去觸摸了。在其本國,面對選民,這種「特權」,給他們一千個膽兒,他們也不敢行使。

外交是外交,文物是文物;外交有尺碼,文物有法度,這完全是兩碼事。並且,元首、首腦代表其各自國家的外交與文化參觀,也不會支持如此過分的要求——這裏面,更多體現的是政要們個人的獵奇、好奇心,更多滿足的是其個人的願望、要求。

這種情況下,委婉地拒絕,根本就不構成不禮貌與外交上的失分。相反,更能凸顯要求的過分與唐突。

其二,下坑或進入文物修復區進行參觀,顯然不利於文物保護,存在着極大的毀損文物的隱患與危險。

從前述報導的情形看,所謂提出要求經過「審批」云云,現今已完全淪為一種形式——恐怕沒有未被通過的例子吧!

讓人擔心的是,外國政要下坑或在文物修復區參觀,「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長、翻譯、講解人員、外交部個別官員等陪同……全程都有警衛和管理人員跟隨」,浩浩蕩蕩的一干人,前呼後擁、警戒護衛,這對於珍貴的兵馬俑,會存在多大的隱患,構成多大的威脅!

隨從人員的閃失甚或打個噴嚏,政要們舟車勞頓的一個暈眩、一個公眾場合的pose,有可能轉瞬就是珍貴文物兵馬俑的毀損,轉瞬就是稀里嘩啦一地陶土。如此,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又如何收場?

所謂「為避免手上的汗漬、有害物質等給陶俑彩繪帶來損害」而進行的「選擇」,還有「觸摸力度要輕」云云,同樣站不住腳。至少從公開報導美國前總統雷根的所為看,我們看不出所說的這些屬實。

其三,起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這個「慣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這樣的「慣例」,是否早就該與時俱進地進行變革?

40年前的中國現實與中國外交,與40年後的中國中國現實與中國外交,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理解,40年前的中國外交為了打開局面、招攬人氣而做出的一些規定之存在的現實合理性,不管那些規定與國際慣例如何相忤、脫節,如何不符合外交慣例與法規、道義。

但是,時過境遷,老規矩不能總是用、一直用,不合適、不合理甚或有屈辱意味的規定,就應該以當今的眼光進行一番打量,進而改進。

從該不該進入兵馬俑坑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這類小事,到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大事,我們都應該體現自信、自尊、自愛,體現有禮、有節、有度,體現大國外交與國家新常態,體現依法治國以及積極、健康、不卑不亢的對外開放。

但願莫迪總理是最後一個與兵馬俑零距離接觸的外國政要,但願我們能由此邁進一小步、進步一大步。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517/55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