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傅桓 :尼泊爾地震的公益外交

在大陸的公益界中,前幾年有過一陣向外輸出公益,以作為「公益外交」的呼聲,並且也有零星的行動。尼泊爾地震,挽救了這一行將就木的以民間公益促成民間外交的藍圖。

尼泊爾大地震,在大陸的影響,主要分兩個層面:一是公眾層面的圍觀情緒比較濃重,在巨災面前找不到情緒上的共鳴;二是救災型基金會以競合的態勢投入對鄰國的救援行動。這兩種反應有着許多不想契合的地方,反映了大陸這些年在震災影響下的社會及心理皆有變遷。

之所以說公眾對尼泊爾地震的冷漠,是因為這一圍觀心態的養成,其來有自。自從汶川大地震以後,大陸接連發生了玉樹地震、雅安地震、魯甸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災害事件。政府利用這些事件,強化了對社會的管控,造成震災與社會情緒不匹配。

比如,當人們想要為汶川地震的巨量傷亡做出哀悼時,因為震災中暴露出的校舍豆腐渣工程,哀悼受到壓制和打擊,民眾的情緒沒有渠道得到順利發泄,以致於鬱結寡歡。汶川地震此後的歷次震災,都在這一政府—社會的反應上重複遏制的模式。

可以這麽說,大陸人對震災的後果早早已經麻木不仁,川震逾十萬人傷亡失蹤,尼泊爾地震最高遇難者估計在四五千人。若以同樣級別的地震比較,即使考慮到震源深淺與人口密度問題,尼泊爾地震都展現了建築物比大陸更為抗震的一面,大陸人找不到投射同情心的理據。

從大眾捐贈情況看,24小時的善款募集顯示,壹基金等民間組織依舊是捐贈者的首選,以中國扶貧基金會為代表的官辦基金會緊隨其後,但因為後者有企業大額捐贈,社會捐助量也很少。即使這樣。大眾的捐贈熱情也很低,這是地震的情緒遏制在捐贈數據上的體現。

與民眾冷對尼泊爾地震相比,公益基金會的行動較為積極。不僅在第一時間向西藏震區派出救援小隊,而且在最短時間越過過境進入尼泊爾施救。這是大陸公益組織第一次大規模地響應國外災害事件。這得益於大陸近年來頻發災害對公益組織的鍛煉,但也自帶缺陷。

自從雅安地震之後,大陸官辦基金會與民營基金會之間就有了非常激烈的競爭關係,甚至在某些時候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現在,大陸基金會之間,逐漸發展出以壹基金為代表的民辦商辦公益與扶貧基金會領頭的官辦公益,兩下的明爭暗鬥幾乎在全方面展開。

在大陸的公益界中,前幾年有過一陣向外輸出公益,以作為「公益外交」的呼聲,並且也有零星的行動。尼泊爾地震,挽救了這一行將就木的以民間公益促成民間外交的藍圖。相信這一次國際救援,會在很大程度上強化這一思路,但前景如何,只怕不甚明朗。

在大陸的輿論環境中,始終有一種比較,民間的公益外交要想走得順暢,就不得不克服民間對這一行動類型的排斥──在民眾的看法裏,家門口的災害都不能好好救援,為何還去撒錢救助國外?可以想見,民眾在國內災害援助上積累的不忿與情緒,會對民間的公益外交造成障礙。

從尼泊爾地震在大陸的影響看,眾多關鍵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比如震災中的人權問題、救災機構專業作為與國家工具的關係等等。正因為大型災難中的內政沒有得到恰當處理,當以外交為民輸出公益時,難免受到非議與掣肘,大陸公益再次陷入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舊路。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427/54817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