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世界文化 > 正文

美國人的花錢文化:不存錢 也不怕失業

我和女兒在電話中談到已「融入」美國社會的外孫女安的情況。她説,安還是那樣,年收入已達五萬美元,屬於「中產階級」,獨居過「月光族」的生活——一個月的工資,必當月用完,從不想到儲蓄。她説,美國這一代的年輕人都這樣,他們認為「存錢幹什麼?」這種思想方法已是美國文化(American culture)的一部分。安十年前收入二萬時如此,現在三十歲,應該懂事了,卻依然故我。

她又提到,另外一種我們看不慣的「文化」現象是,年輕人隨着自己的興致、而不想到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以謀生存。

有一個畢業於名校加州伯克利大學生物工程系的華裔女孩,畢業後在加州一家著名的製藥公司任職,參加抗癌藥的研製;工作穩定、待遇很好,也開始在這個房價極高的加州,以按揭貸款買了一個單間公寓,可以説是走上了生活的正軌。卻忽發奇想,説工作太單調,自己對藝術有興趣,於是辭了職,在父母的幫助下,居然到巴黎去學畫兩年。回來,當然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幹過攝影師、做藝術方面的兼職教員。入不敷出,付不出按揭,無奈,只好放棄那套公寓的抵押權。好在她有技術知識,那家製藥公司同意她復職;算是「折騰」了一番,還可以走回頭路。這種現象和上述的花錢文化異轍同軌,都屬於不「算着過日子」的思路。

還有屬同一思路的第三種現象:我在超市或大賣場付款時,看到排在前面的顧客中,恐怕至少有四分之一付現金。我猜想這些人都沒有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要不然,付現金、找零,多不方便呀。女兒説,確實有些美國人並不覺得有銀行帳戶或者信用卡的必要。況且因為信用卡公司會對接受信用卡的商店支取費用,這些商店對十五美元以下的買賣就不收受信用卡支付。反正是有錢就花完,還是現金方便,用完了等下次發工資再説。

這些都不是個別人的行為習慣,確實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這些現象的背景是,「從不擔心失業」,所以毫無「未雨綢繆」的思想準備。

在次貸危機之前,美國低失業率已維持多年。百分之三至四左右的失業率,表示沒有真正的失業者,只是對現職不滿意、對居住的城市感到厭煩,在跳槽過程中有幾個星期不工作。我們在阿拉斯加屈指可數的幾個白人朋友中,其中有兩人原先在其他州有很穩定的職位。十多年前聽説阿拉斯加很有特色,就放棄原職,把個人物品裝上汽車,一路開過來了。到了這個地方,先在汽車旅店住起來,看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很快就分別在市圖書館和州立大學上班了。這證明他們的思想方法,也是可行的。後來他們年紀大了一點,近年經濟也不好,才不再折騰。

我們這些第一代的移民,初來時打工謀生求學,當然兢兢業業、有點錙銖必爭,怕連飯也吃不上,擔心的就是失業。老伴説美國花錢的習性和我們不同,原因是東西方文化有差異。我意不盡然。我們的一位美國退休教授朋友曾説,他在退休前幾乎從不上館子,這和我們沒有區別。再看中國的富二代近年到美國上學的,有些人到了美國就以現款買了住房和名貴的車子,甚至還有母親來「陪讀」的。他們的這種習性,是不需要到國外學得的。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大公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22/53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