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彼得: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被這樣折騰死去

—北京外遷高校就是瞎折騰

作者:
實際上每所大學都是有它的生命、歷史與傳統的,嚴格來講是不許隨便遷移的。在今日中國政府官員的思維中,一切都可以拆掉再來,長江邊上的白帝城可以移往更高的山上,北京的圓明園毀了可以重建,整個北京城都可以推倒重建。政府可以重建一所大學的軀殼,但已經殺死了它的靈魂。

楊彼得:北京外遷高校就是瞎折騰

把北京的高校外遷,政府看重的是「人口疏解」作用。圖為北京大學。

眼下北京市正在召開地方「兩會」,北京高校是否外遷,成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之一。據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首都高校外遷的總體規劃正在研究,相應的規劃會配合北京產業轉移和人口疏解。但同樣是這個李奕,幾天後在北京市人大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又表示,目前北京還沒有首都高校外遷的總體規劃正在研究。

北京高校要不要外遷,就這樣被一名市教委發言人布成了迷魂陣,人莫知其可否。自2013年習近平提出「京津冀一體化」命題以來,北京市委書記聲稱「令北京市豁然開朗」,各方面立馬加緊規劃和方案論證,其中一個舉措是要將北京高校外遷,名曰「向外疏散」。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透露「首都高校外遷的總體規劃正在研究」,其實早就全國人民都知道,至於他說沒有「首都高校外遷的總體規劃正在研究」,反而顯得「其心可誅」。

把北京的高校外遷,政府看重的是「人口疏解」作用。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151萬多,政府和居民本身都嫌人多。而北京的高校有54所,在校大學生約80萬。通過高校外遷,就可以一下子「人口疏解」80萬,多痛快啊!多找出這麼幾個行業,「人口疏解」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解決了。

但這是一種不動腦子的想法。高校外遷之後,政府總不至於鎖上大門,讓曾經的高校成為「彼黍離離」的地方吧?真實的結果,很可能是土地掛牌拍賣,接連拍出一個個新「地王」,而開發商為了撈回本錢,將房子建得又高又密,人口越聚越多。則北京市不僅沒有「人口疏解」,反而往常住人口3000萬的路子上狂奔起來,到時候恐怕後悔都來不及。

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專家想得就是比普通人更深一些。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對着電視鏡頭說:北京作為首都,把自己定位為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各高校最看這些東西。他的言外之意是,高校不可能願意外遷到北京周邊甚至河南的中小城市。

但這位專家可能忘了,只要政府下決心折騰,它不把你折騰死它就不會收手。政府有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尚方寶劍,有「京津冀一體化」的宏偉目標,「高校外遷」只是一種手段,而中國政府是不太在乎手段本身如何的,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代價多高它都懶得去管。至於高校的意願如何,就更不在政府考慮之列。一切都可以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政治方針掩護下,先幹了再說,而且很多地方不是立法規定,為了改革的目的,犯錯可以不被追究責任。外遷高校,既張改革的大旗,又有總書記擔任護法,還有什麼不敢實施的。

事實上,北京市有一部源遠流長的高校被外遷的歷史。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北大、清華等高校南遷,屬於不得已而為之,不說了。「文革」期間,國家提出搞「三線」建設,北京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電力學院、北京地質學院等十三所高校被政府外遷全國各地。1999年,北京市在河北廊坊搞了個東方大學城,次年9月將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等北京院校遷入。可見,「高校外遷」是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由不得高校本身置喙,個人可以保留不同意見,但行動上還必須服從「集體決定」。

總結北京高校外遷史,算不算成功姑且置而不論,說它是瞎折騰,一點都不言過其實。「文革」那撥外遷,相關高校在各地倒是落地生根了,但到後來又在北京搞復校,到現在不少高校一塊牌子兩地用,人才和資源分散,使學校元氣難復。至於東方大學城,教師經常要坐班車跨省教學,舟車勞頓,自是叫若不迭;上完課收兵回城,東方大學城剩下學生,從某種意義上儼然是一所「孤兒院」,失去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實際上每所大學都是有它的生命、歷史與傳統的,嚴格來講是不許隨便遷移的。在今日中國政府官員的思維中,一切都可以拆掉再來,長江邊上的白帝城可以移往更高的山上,北京的圓明園毀了可以重建,整個北京城都可以推倒重建。但地球上各種文明、文化與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其實一所大學特質如何,其所在城市甚至甚至小區的地理、歷史、文化氛圍等也參與到型塑過程中。比如假如要把北大遷離未明湖畔,對於北大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恐怕是災難性的。政府可以重建一所大學的軀殼,但已經殺死了它的靈魂。北京外國語大學負責人說:「大學外遷,不像把一棵樹刨起來栽到另外一個地方那麼簡單。」的確說到了要害上。

但很難保證北京市的高校領導不會配合政府的外遷計劃,事實上近十年來大陸高校一直忙着跑馬圈地,擴大辦學規模。推動高校跑馬圈地的力量,其實是腐敗。很多高校既建新校區,又設科技產業園、創業園,大學規模一個個由原來的不到1萬學生快速膨脹到幾萬學生。在此過程中,各種工程項目、資金流紛至沓來,高校領導乘機權錢交易。新校區建成,舊校區被用來撈外快,還是校領導人分贓獲利。

中國的高等教育就這樣被折騰死了,不是死於政府折騰,就是死於校長和書記的折騰。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的命運。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130/50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