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古代五大音樂家,你知道幾位

古代五大音樂家之一: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伯牙絕弦(資料圖圖源網絡)

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中國古代五大音樂家之二:師曠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主樂大師(今-)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平年間。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為世人所共仰。

《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誌》云:「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晉平公曾鑄大鐘,眾樂工都以為音律和諧,惟師曠言「不調」,師曠的判斷後來果然為齊國樂師師涓所證實。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徵,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

師曠像(資料圖圖源網絡)

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令人盪氣迴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裏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密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卜吉凶,備諮詢。師曠不閒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藉其滿腹經綸和善辮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

誠如韓垧所言:師曠「跡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文獻記載,師曠往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論「天下五墨墨」,論「人君之道」,這些忠言讜論包含着極為深刻的政治見解,表明師曠作為政治活動家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胸懷。

古代五大音樂家之三:嵇康

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嵇康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英俊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史稱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某次他去森林裏採藥,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嵇康(資料圖圖源網絡)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裏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後,不苟合於其統治,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後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古代五大音樂家之四:「歌聖」李龜年

李龜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樂曲兼演唱家。

唐玄宗時樂工,當時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賦,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們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於他們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常請他們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他們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公侯府第。

落花時節又逢君(資料圖圖源網絡)

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就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李龜年後來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採訪使舉辦的宴會上唱了王維的五言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又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願。但此時玄宗已是風燭殘年。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完後他突然昏倒,只有耳朵還有是熱氣,其妻不忍心殯殮他。四天後李龜年又甦醒過來,最終鬱郁而死。

後人稱李龜年為「歌聖」。

古代五大音樂家之五:詞人音樂家姜夔

姜夔(約1155~約1221)南宋詞人、詩人。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

姜夔像(資料圖圖源網絡)

姜夔自幼隨父宦居漢陽,成年後曾出遊揚州,旅食江淮,來往湘、鄂等地。30多歲時,在長沙結識詩人蕭德藻,蕭氏很賞識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給了他。隨後姜夔依蕭德藻寓居湖州(今屬浙江),卜居弁山白石洞下。經蕭德藻介紹,姜夔袖詩謁見楊萬里,楊稱其於文無所不工,並介紹他拜會范成大。姜夔自此同一些名重一時的詩人結成翰墨交誼,不斷往來於湖州、杭州、蘇州、金陵、合肥等地。紹熙二年(1191),他冒雪赴蘇州石湖別墅訪范成大,應約寫成《暗香》、《疏影》兩首傳世名作。40歲左右與世家貴胄張鑒結識交好。此後他長期寓居杭州,浪遊浙東、無錫諸處,主要依靠張鑒資助。姜夔後來回憶說:十年相處,情甚骨肉。

姜夔多才多藝,詩詞而外,還擅長書法,精通音律。他懷有用世之志,但困躓場屋,不能一展其才。曾於慶元三年(1197)向朝廷上《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建議整理國樂,未得重視。其後兩年,又上《聖宋鐃歌鼓吹》,獲詔免解參加禮部進士考試,未中。嘉泰年間辛棄疾被當局起用籌措北伐,姜夔寫詞表示激勵,兩個唱酬甚歡,姜夔詞作深得辛氏讚賞。姜夔雖文名籍籍,卻終身沉淪,晚年朋輩凋零,生活益加悽苦,死後竟不能殯殮,賴有友人張羅,才把他葬於錢塘門外。

古代十大音樂家之五:姜夔

《白石道人歌曲》書影(資料圖圖源網絡)

姜夔生活在宋金對峙、南北妥協時期。南宋王朝忘懷國恥,一味歌舞湖山。在這種政治氣候下,姜夔一生過着湖海漂零、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既未淪入底層,更廣泛地接觸社會,也缺乏奮力匡時濟世的雄心,於是不免在酒祓清愁,花消英氣中消磨年華,因而他的創作視野較狹。不過,姜夔布衣終身,為人狷潔清高,襟懷灑落如晉宋間人(陳郁《藏一話腴》)。他的作品不傍他人門戶的氣韻,當和這種身世個性和修養有關。

姜夔詞有的詠嘆時事,如〔揚州慢〕反映金兵侵擾後江淮一帶的荒涼,〔永遇樂〕雲隔迷樓激勵愛國志士澄清中原;有的作品感念舊遊、描寫旅況,如〔玲瓏四犯〕、〔探春慢〕真切地反映了作者的襟懷落寞、身世悽苦;有的作品眷懷戀人,如〔長亭怨慢〕、〔踏莎行〕,寫得執著莊重,一往情深;有的作品托物寄情,如《暗香》、《疏影》。這兩首詠梅詞托喻君國,感嘆今昔,時而舊日豪情一氣流走,時而對梅憶舊情意深長。張惠言認為這二首詞以二帝之憤發之。姜夔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偏安、中原殘破的時代課題,但這類作品不太多。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103/46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