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榆林倒礦者成第一批倒下者 十年財富積累瞬間歸零

「十多年前的陝北,人情濃厚,恐怕少有人會想到,後來會有那麼多人因為欠債難還而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去『跑路』。」榆林一名參與民間借貸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煤炭產業是榆林經濟結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在出現危機時,煤老闆也成為「倒下」的第一撥人。

《第一財經日報》在當地多日調查發現,「跑路者」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有明顯的不同特點。煤老闆是第一撥「跑路者」,但並不是所有煤老闆都會「跑路」,最先「跑路」、最多「跑路」的是「倒礦者」,真正開礦採煤的煤老闆,留下來經營還債的居多。

銀行農信社曾爭着給倒礦者「送錢」

神木,全國產煤第一縣,亦是榆林民間債務危機的風暴眼。這個縣曾經到處是煤礦,遍地煤老闆。但如今,浮華退去,喧囂的娛樂場所關門停業,退房潮漸起,爛尾樓高聳,大批煤老闆、開發商不知所終。

「現在神木的煤礦基本都開着,雖然煤價跌得很厲害,但這邊都是優質煤,有生產就還有收入,有現金流。」神木當地律師郭湘(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真正開礦的人開礦的錢也是借款或者貸款,也不敢停,一旦關停,銀行等債主會立刻上門。」

從資金來源上看,倒礦者和開礦者的資金來源結構一般包括:部分銀行貸款、部分民間融資。民間融資又分為股權方式融資和債權方式融資。差別在於,開礦者資金鍊條相對倒礦者要短一些,且開礦者可以有穩定的現金流償還利息。

目前榆林各家銀行對煤炭企業的貸款都很謹慎,特別是對民營煤礦企業基本是「只收不貸」。但是銀行對煤炭企業或者說對倒礦者的態度並非一直如此。

當地一名國有銀行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憶稱,在2008年至2011年這段時間,銀行對煤老闆積極主動。當時由於國有銀行審批流程較長,而農村信用社貸款手續簡單,審批更快,導致當時一段時間國有銀行競爭不過農村信用社。

「當時炒礦的時候,煤礦上午叫價1億,下午就可能漲到2億。」上述銀行業人士分析稱,這時候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到錢,誰就可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賺取巨大的價差。

他說,由於農村信用社在下面縣裏,離礦山更近,當地老百姓更加信任農村信用社,以及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辦理手續較為簡單,這些因素都導致在那場躁動的炒作大潮中,農村信用社捲入得更快、更深。

民間融資更受青睞

但對民營煤礦以及倒礦者而言,銀行貸款手續複雜,他們更多地還是選擇民間融資。

首先,民間融資手續簡單。當地多名投資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2005年前後至2011年這段時間裏,跟朋友拆借一兩個億的資金,連借條都不用寫,打個電話款項就能很快直接到賬。這種資金騰挪多是用作「過橋資金」。

比如一名煤老闆花費1500萬用作購買煤礦的定金,煤礦的相關證件等材料拿到以後,就去銀行辦理貸款手續。銀行貸款批准之後,他就可以拿銀行的相關批准證明去民間融資,等貸款發下來之後再還給民間資金方。雖然民間資金的利息很貴,但是在炒礦潮正熱時,時間才是最貴的。

其次,民間出藉資金意願強烈。陝北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人情濃厚,風俗淳樸,親朋好友之間的民間借款古已有之,只不過那時候多為無息借款。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借貸,是隨着21世紀初的煤炭經濟起飛而迅速發展起來的。

有當地人士給《第一財經日報》舉了一個例子,他所在村里一名老太太在2000年初借給一個年輕人1萬元,這名年輕人與幾位朋友一起去陝北挖邊角小煤礦,幾年之後回來分給老太太200萬元。這樣的例子在當地人口中,比比皆是。

高分紅成為人們往外借錢的一個原始動力。隨着上述暴利案例越來越多,大家向外借錢時也逐漸都加入了利息。因為如果不是借給親戚朋友而借給外人會得到較高的利息回報,所以親戚朋友借款的時候也只能隨行就市。

於是民間借貸漸成產業,龐大的「金字塔」結構的借貸模式慢慢形成。比如:十名有資金實力或者資金渠道的人合夥出資1億元定金購買一個市價10億元的煤礦(可能開採,也可能純粹是倒礦),他們都是這個煤礦的股東,每人出資1000萬。交付完定金,拿到煤礦的相關證件資料之後,他們就分別去「找錢」。

就民間融資渠道來說,他們與下一級出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股權關係,也可能是債權關係。這一方面取決於雙方之間簽署的資金憑據,另一方面取決於雙方談判過程中的「氣

氛」。「如果是股權關係,一般就寫一張條子『今收到×××股金×××萬元』;如果是借款,就寫『今收到×××資金×××萬元』。」神木一名煤礦企業中層管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越接近煤礦第一層股東的人,越會選擇股權投資,反之多是債權投資,因為煤礦的工商資料股東名單中只會出現最初的股東名單,「金字塔」下層的出資方無法體現。

就資金成本而言,月息一般在2分到3分,炒礦潮最熱的時候,民間借貸利息可以達到4分到5分,甚至月息6分。對於這麼高的資金成本,經營一般的實業都不如把資金拿出去放貸款。當地一種說法是,20%收益率的生意對神木人來說都認為是不賺錢的。

倒礦掙快錢

對於真正買礦進行開採的煤老闆而言,他們融到資金買下礦之後會看好時機組織生產。雖然受到煤價下跌的影響,很多老闆欠下巨額債務,但是仍有部分人選擇留下來經營,沒有選擇「跑路」。但是這類從事實際營運的煤老闆只是少數,更多的人都只是倒賣礦山。

「這個鏈條上有的人掙快錢,有的人掙慢錢。上游就是倒礦山,拿到一個礦山然後賣掉,並不會開採。這部分人要有很強的官方關係。」一名親身參與過煤礦拍賣的西安律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說,他參與的一個競拍項目花了500多萬元拍下一個煤礦,很快就以4000萬元價格出手。完成這筆交易啟動資金只需要不到200萬元,因為500萬以上可以分期付款,付完首付之後就把礦轉給下家,拿到4000萬之後再付清300萬尾款即可。

「礦權轉讓程序很麻煩,名義上可以流轉,但有行政限制。探礦證上有公司名稱和法定代表人名稱,一般不允許變更或不允許變更兩次,主要是為了限制礦權倒賣。但是可以轉讓公司股權,股權變更在工商局變更登記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倒礦表現出來的就是轉讓公司股權。」上述西安律師稱,礦權交易一般都有政府官員參與,「只有領導坐在那裏,掏錢的人才會掏得安心」。

他還記得,曾經有一家上市公司來買礦,拿到資料去做評估,然後拿評估報告到股市融資,但是陝北煤礦儲量很大,所以儲量評估價值很大,但是沒有多少人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可以真正地開採。

「巨人」倒下

榆林當地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從1990年代末到2011年,在煤炭經濟帶動下,榆林地區特別是神木、府谷兩個煤炭大縣,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民間借貸的龍捲風,從煤企到銀行,從農民到公務員,幾乎全民參與其中。

但誰都沒有料到,2012年危機悄然而至。「上半年鄂爾多斯(7.38,0.00,0.00%)出現危機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想到危機也會蔓延至我們這裏。」一名榆林當地銀行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2012年下半年經濟整體出現斷崖式下跌,資金鍊出現了裂痕並最終有環節繃斷,僅一年多的時間,很多人過去十年積累的財富瞬間歸零。

倒礦者成為第一批倒下的「巨人」。這類人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因為壓根沒想過要開採,所以沒有技術、人力、渠道儲備,就算開採也開不起來,礦一旦賣不出去就相當於砸在手裏。第二,倒礦獲利的關鍵就是煤礦的價格要一直上漲,一旦市場價低於先前的買入價就虧了。

當地一名經營礦產交易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自己的一名朋友在幾年前花12億元買下一個煤礦,去年有人出7億元買,他朋友沒有賣,現在5億元都沒有人要了。「不敢賣了。12億元買礦的錢都是借的,賣了還不夠還賬的。很多債權人盯着,也不敢賣。現在煤價也不行,開採也沒有錢。就這麼死扛着,我看已經快扛不住了。債權人也不敢逼他太急,逼太急可能就『跑路』或者跳樓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人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912/44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