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南方男人為什麼覺得聽老婆話幸福 大米惹的禍?

中國南方人、北方人;水稻田、小麥場;白米飯,麵疙瘩;南邊的小家碧玉,北方的彪形大漢,原來都是有關係的。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封面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大米理論」。他們認為:農業差異,是中國南北方人群性格心理差異的根本原因。發表這篇文章的是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

這是不是說,南方妹子柔情似水、北方姑娘爽朗直接;南方男人覺得聽老婆話幸福,北方漢子就得是家裏大丈夫……這些都有了科學解釋:性格是大米和小麥造就的?記者結合論文原文,請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福俤教授,為大家解讀這項研究成果。「從實驗結果來看,確實很有利地驗證了作者的觀點,得到了一條很完美的『南北方人耕作習慣—文化性格』相匹配的曲線。」王福俤教授告訴記者。

國內學者們都認為,這篇論文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提出了「南北方人耕作習慣—文化性格相匹配」創新的觀點。

他的奇思妙想

源於來中國交流的經歷

文章的第一作者托馬斯·托爾漢姆(Thomas Talhelm),是一位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博士,美國人。小伙子不研究人類學,也不搞田間地頭的農業種植研究,是一位新晉心理學研究者。

2007年,托爾漢姆作為交流訪問學者來中國,他曾在廣州的一所高中教書。跟《江城》作者、《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彼得·海斯勒(何偉)一樣,托爾漢姆也非常善於觀察中國人的生活細節。

比如,他留意到廣州人,非常注意規避衝突。「當我在超市的狹窄過道與他們狹路相逢,他們總是緊張兮兮地看着地板,拖着腳靜靜走過。」

幾個月後,托爾漢姆去北方旅遊。他和美國室友一起參觀博物館。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說話很直接:「哎媽呀,你們的中文真好!」

兩位美國朋友正暗爽的時候,這位大姐又指着其中一位說:「但你的中文,比他的好。」

「從那時起,我開始假設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我想要知道它們為什麼不同。」

他想,如果用中國傳統的手工木椅打比方,中國的南方人可能像是靠背、扶手整個呈現圓圈狀的圈椅;而更加直率的北方人,比較像整個背脊、手臂部分都四四方方、有稜有角的玫瑰式椅。

後來,托爾漢姆了解到長江一線是水稻和小麥種植的分割線。長江以南通常種植水稻,人們以大米為主食;而長江以北,則種植小麥一類的旱田作物,主食多麵食。

托爾漢姆同時閱讀了人類學家關於現代農村生活的著作,發現水稻種植與小麥種植對應着迥然不同的耕作體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勞動力投入最為突出—

稻田需要持續的供水,農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設灌溉系統,並協調各人的用水與耕作日程,因此稻農傾向於建立基於互惠的緊密聯繫並避免衝突。

相比之下,小麥的種植更簡單:小麥基本不需精細灌溉,麥農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給自足。

「大米理論」指出:水稻種植的歷史,可能使文化更傾向於相互依賴;而小麥種植的歷史則使文化變得更加獨立。

北方人強調自我

南方人願意維持婚姻

為了檢驗大米理論的可行性,研究者在北京、福建、廣東、雲南、四川和遼寧六個地域對1162名漢族大學生進行被試調查(被試又稱推斷理論,心理學實驗中接受實驗或測驗的對象,可產生或顯示被觀察的心理現象或行為特質)。托爾漢姆和同事設計了幾項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實驗1:南方人傾向整體思考

為了測試被試的文化思想傾向,研究者提供三個詞語,比如:「狗」、「兔子」、「胡蘿蔔」。被試的任務是,選擇把哪兩個詞語歸為一類。

結論:來自種植稻子比例更高省份的人群,更可能進行關係性的配對。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提示了他們更傾向整體性思考。

實驗2:北方人更自我些

為了檢驗大米理論是否會超越認知水平,在行為層面上造成影響,研究者對被試進行了社會關係測試:他們讓被試畫出自己的社會網絡,用圓圈表明自己和他人。

研究者測量代表自己的圈和代表朋友的圈的大小,從而得到對自我的隱性測量。

在托爾漢姆的研究中,來自水稻種植區的人更可能把自己畫得比他人小。

結論:小麥種植區的人自我膨脹了1.5毫米(接近歐洲人),水稻種植區的人則自我縮小了0.03毫米(類似日本人)。

實驗3:南方人更願意維持婚姻

為檢測文化差異是否會推廣到更大人群,研究者還收集了不同省份的離婚率和創新專利數量。

作者對1996、2000、2010年的中國離婚率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主要種植水稻的省份,有着更低的離婚率。「這可能是由於大米文化強調避免衝突和維持關係的結果。」

而在研究了人均GDP之後,研究者指出種植大米省份比種植小麥省份擁有的創新要少。

結論:南方人做人做事比較溫婉一點,相對衝勁就會弱一些,創造力可能也會打折扣。不過,大米理論還需要接受進一步檢驗。

參與實驗的學生,並不從事農耕工作呀

不過從學術角度講,也有學者表示疑惑:比如,接受試驗的1000多名被試,幾乎都已經不再從事農耕工作,那麼難道是耕作基因根植在他們身上,產生了心理暗示?並且隨着城市化的深入,包括年青一代學生上學的南北「走動」,吃的食物也不分「姓米」「姓麥」了呀。

就是說食物的事,有研究者也認為,食物營養結構本身,也可能會影響人的身體系統,進而改變人的心理特質。

「從營養來講,小麥高於精加工的水稻,小麥製作的食物,蛋白質含量更高。」水稻所的專家介紹,已經有研究結論表明,體內蛋白質含量更高的人,性格更加果斷;蛋白質攝入少的人,比如以素食為主的人,相對性格比較猶豫。

這一點從動物身上,也可以明顯看到區別—一食肉動物在獵食的時候,是瞬間反應,沖向獵物捕食;而食草的牛、羊,通常都是慢慢來,你牽着它們走了,大不了換個地兒吃飯。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531/40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