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俊鋒:富士山竟然也是私有的

作者:

張千帆教授訪日期間,曾驚訝地發現,作為日本民族象徵的富士山,竟然也是私有的!其實富士山自被發現起,大部分時間都是私有的。據說,這座山最早屬於德川幕府,後德川家康於106年將富士山捐贈給淺間神社。只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於1871年—1945年期間,曾被國有化。

二戰後,日本全國曾被國有化的土地,紛紛又被歸還給民間,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富士山——只是山頂部分並沒有很快歸還。最後,到了1974年,日本最高法院判決淺間神社重新得到山頂的所有權。至此富士山完全回歸私有(上述情況參見張千帆:訪游日本見聞(十一):誰擁有富士山?)。

這個事實,一定會出乎很多中國人的意料。如果就這個問題,去問我國百姓,相信大多數人一定會無需思索地回答:這麼重要的國家地標性土地,怎麼可以私有?那豈不要亂套?它必須變成國有、讓政府管理才對啊。然而,事實是富士山不僅回歸了私有,而且也並沒有影響富士山的美景和人們的觀光。

這正是國人心目中固有、盛行的錯覺。在傳統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浸染下,許多國人在潛意識中,「公」、「國家」被想當然地當作是「好的」、正面、積極的代名詞,而「私」、「個人」則往往被等同於「自私自利」、反面和落後的。

這種觀念,也許正是當年選擇了一大二公的高度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模式的重要原因。為此,中國付出極其巨大和慘痛的代價。這些歷史教訓,其實我們並不陌生。

同樣的,土地私有事實上不僅不會像中國長期以來流行的那套說辭所宣稱的那樣,會帶來土地兼併,從導致天下大亂,反而能夠避免所謂的「公地悲劇」。「公地悲劇」這個說法,源自美國學者哈定一篇同名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舉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案例:在英國史上,封建主曾在自己的領地中劃出一片土地作為公共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表面上看,這本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養儘可能多的牛羊。隨着牛羊數量無節制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過度「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終全部餓死。

這樣的案例其實比比皆是。國企和當年的人民公社為何搞不好?最根本的原因無非就是產權是公家的,人們都想儘量損公肥私和磨洋工。

相反,產權私有是避免「公地悲劇」最為有效的出路。道理很簡單,只有將產權明確歸屬於私人,人們才會有充分的動力和壓力去維護和管理好財產。去年,我去了一趟久負盛名的廬山。儘管廬山本來就是風景名山、歷史文化名山,但真正使其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的,卻是因為它是政治名山。

那麼,是什麼成就了廬山政治名山的地位?毫無疑問,是因為有了廬山牯嶺避暑地。這才使得後來,廬山有可能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才會有後來影響巨大的兩次廬山會議,才會有如此眾多的重大政治事件與名人,和廬山結緣……

廬山牯嶺避暑地的建立,源自於當年英國人李德立利用英國的強勢地位租借牯嶺。也許從民族情感或者國家主權來講,這當然不是件好事。然而,這卻也為廬山成為避暑勝地奠定了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即明確的私人產權。

當時李德立對於牯嶺土地租期,後來被確定為999年,實質上即永租,這已和私人所有沒什麼區別。這客觀上保證了李德立和後來從他手中租地者,能夠放心、認真地去對土地進行投入、建設和經營。如此一來,竟然在幾十年間,廬山山坳里一片不大的荒涼之地,一躍成為優美宜居、蜚聲中外的避暑勝地。

當然,土地是基礎性、稀缺性資源,而且土地的相鄰效應非常之強。如果土地私有,私人在土地上亂搭亂建,影響土地整體上或相鄰土地的合理利用怎麼辦?另外,土地的利用,也可能會有礙於土地所承載的環保、文物與景觀價值。

這些問題,並不全是假問題。但並不能因此而否定私人產權。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通過土地用途管制來有效地解決。歐美尤其是西歐保留着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堡等古建築,成為當地的一大獨特景觀。但其產權卻往往都是屬於私人的。私人業主維持這些古建築的本來風貌不變,往往不僅不是最好的用途,反而還需要為此付出很大的成本。但是為什麼這些業主還要維持古建築的風貌不變呢?就是因為土地用途規劃的限制。當然,如果私人為此承擔的成本過大,政府要為此提供補償。

然而,在我國,尤其在土地問題上,不少人仍想當然地認為,私有似乎就意味着混亂、動盪;對此,舉國上下保持着很高的「共識」。而土地公有則是一個不證自明、不容置疑的根本性底線之一。其理由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就是所謂歷史上,土地私有導致了土地兼併(其實更專業和準確的概念應該是叫土地壟斷),從而造成大量流民,引發社會動盪。

然而,事實上歷史上的土地兼併或壟斷,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土地私有,而是公權力不受制約。因為大規模的土地兼併或壟斷,都是由於私人藉助公權力強制兼併。再者,土地兼併或壟斷,完全可以通過反壟斷制度來防止和化解。所以,以土地兼併和壟斷來否定私人土地產權,建立並維持土地公有,完全打錯了板子。而且,殊不知,土地公有其實是最大的土地兼併和壟斷,因為政府成了唯一和最大的地主——中國當下許多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其根源其實恰恰即在於此。

看來,破除對國家的迷信和對私人產權的敵視,表面上看似乎已不成問題,但事實上卻仍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而這正是破解中國當下公平和發展困局的重要密碼。

2013年4月3日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21/39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