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萬軍:「失敗」的張國燾是勝利者 晚年絕非凍死

—張國燾是失敗者,又是勝利者

作者:

張國燾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

中共落腳陝北之後,政治上失意,軍事上失權,並與毛澤東有嚴重隔閡的張國燾「靈機一動」,在1938年4月借祭拜黃帝陵之機,經西安來到當時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漢,登報公開宣佈退出共產黨。

之後,蔣中正視其為「對延安的致命打擊」交給軍統領導人戴笠「妥善運用」,此後張國燾對中共,特別是以紅四方面軍為班底組成的八路軍一二九師進行策反工作,但收效甚微。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張國燾在上海出版《創進》周刊,把造成國家危機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歸罪於中共,指責中共「為了奪取政權」,「毫無道德倫理和國家存亡的顧忌」。「中國共產黨無論標尚何種理想目的,他們改採取的手段則是有害而可怕的」,「假定共黨『武裝革命』成功,繼軍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種獨裁政治無疑」(《1948年張國燾污衊中共:革命成功必獨裁統治》人民網.2013年2月20日)。國民黨退居大陸後,張國燾居住香港,後來感覺形勢逼人,這裏非久留之地,便遠渡重洋移居加拿大了。

張國燾在人生的幾道關口都遛得挺快,但其最終結局怎樣呢?誰背叛黨,誰就沒有好下場。根據大陸媒體報道,背叛中共組織的張國燾晚年十分悽慘,他於1976年中風後無錢就醫,又無定所,過着野狗一般的乞討生活,最後於1979年凍死在一家老人院。

改革開放給了中國人了解世界的機會。今天再讀當年的報紙,我們就覺得張國燾「凍死」的消息實屬江青之流策劃的劇本,大有黑色幽默之感。在上世紀40年代至1971年,加拿大就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見陳林華主編《加拿大探索》,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9頁)這一制度,至今讓「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社會精英、商賈巨富乃至用「共產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公僕」津津樂道,他們處心積慮,使用各種手段選擇把自己的「夢」寄存加國——財富轉移於此,移民於此。加拿大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民主法治國家。在這樣的國家,倘若一位老人真的凍死於老人院,那麼這座老人院早就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這樣的老人院還能否辦下去?無須言贅。編寫劇本的人很好笑,他們把人家的老人院當成了自己的秦城監獄。

加拿大不但是一個具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民主法治國家,而且還是一個敬老的國家。老人坐車優先,已成為幾十年來不可更改的道德法則;即使在餐桌上,年長的人也最為尊貴。(見邵火焰《親歷加拿大敬老》,載《老人世界》2014年第4期)這樣的國度充滿人間關愛,這是宗教精神的力量。它絕非我們,形形色色的人都懷着各種媚態,時時處處替「大人」着想,哪能把老人放在心上?因此,這樣的國家能把一位老人凍死、餓死,簡直是對人類良知的誣衊。

根據維基百科「張國燾」詞條,我們知道張國燾的三個兒子都有像模像樣的事業,他們分別從事大學教授、醫生和工程師的工作,這在北美也算是中產階級。即使拋開加拿大的社會保障制度不管,這樣的家庭付得起一位中風病人的醫藥費也不算多大的事吧,何況,1965年張國燾寫出了100萬字的《我的回憶》,雖然堪薩斯大學每月僅給他2000港幣作為研究費用,但後來香港《明報月刊》向張國燾取得中文版權時他得到一筆數量可觀的報酬。張國燾中風後,她的妻子楊子烈還收到過蔣經國先生寄來的1萬美金支票(見《張國燾何以淪落到凍死異國》,青島新聞網)。從這種情況看,不足以將張國燾凍死,而「凍死論」者不過是想像豐富,把他看成是中國大街上一個神志恍惚的老光棍罷了。

張國燾兒孫滿堂,晚年盡享天倫之樂,這從他留下來的家庭合影可以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濫用感情的人,他與自己的愛人楊子烈相濡以沫,恩愛一生。由於張國燾的傳奇經歷,在華人圈子中他的名聲很響,因而頗受當地社會的特殊尊重,1976年時任加國總理的特魯多特意探望過他。晚年他信奉基督教,一部《聖經》從不釋手,這裏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爭鬥;這裏多了一份仁慈,少了一份仇恨;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份憂慮;他的精神生活十分飽滿,決非有人說的「孤寂」二字所能掩飾。倒是早年與他在一個戰壕里戰鬥過的同志晚年都非常悽慘,高崗在權鬥中失敗,欽彈自盡;彭德懷肋骨被紅衛兵打斷,死前得直腸癌,痛哭萬分;劉少奇死狀更慘,火化時連名字都要隱去;林彪是接班人,與妻子兒子一同命喪異域,屍首無存……。手持莫斯科的上方寶劍,頭上戴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光環的王明還算幸運,「延安整風」時險些將他毒死,好歹後來跑到主子那裏守到了一副棺材。

假如張國燾沒有1938年的選擇,他的結局會怎樣呢?他的許多同志的遭遇已經給他揭開了迷底。張國燾與毛澤東的資歷一樣老,都是參加過黨的一大會議的人;紅軍時代的他,實力曾超過了毛澤東,按照黨史的說法,他組織「第二中央」,開除毛澤東黨籍並想致其於死地。1960年10月,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在北京中南海採訪毛澤東時問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毛澤東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內面臨着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卜的內戰。」(見維基百科:張國燾)這樣的人即使像王明一樣能挺過「延安整風」,也不會在奪得天下後比高崗、彭德懷、劉少奇等人多享一天清福。然而,他活了83歲,沒有人對他施暴,這難道不是當初的選擇所成就的嗎?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共產革命的特質就是鮮血,所以我們說紅旗是用革命者的血染成的。毛澤東一生革命,他家的烈士就特別的多,妻子、弟弟、妹妹與兒子,一個接着一個。剩下的一個兒子神志不清,或許毛澤東從來沒有把他當兒子。延安時娶了江青同志,他屍骨未寒,愛妻就被他指定的接班人抓進了大牢,一塊去的還有毛家的希望之星毛遠新。這樣破碎的家庭,與張國燾健全融洽的家庭相比,真叫人感慨萬端,這或許就是不斷革命的代價吧!

在勝王敗寇意識下的中國人眼裏,張國燾無疑是一個失敗者,史學家的洋洋灑灑的筆墨將他早已埋藏,他不值得讓人一顧;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說,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勝利者呢?歷史就是這樣,顛三倒四,讓我們讀得血脈噴張啊!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20/39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