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共銀監會與央行「內鬥」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中國正當債務纏身的金融體系陷入緊繃的危機時,兩個最高金融監管機構間卻也展開了激烈的權勢之爭,阻礙政策的協調與改革。

英國《金融時報》駐北京記者吉密歐(Jamil Anderlini)發表一篇名為《中國銀行監管機構陷入地盤爭奪戰》(China bank regulators caught in turf war),指稱中國龐雜官僚體系間的惡意爭鬥常常延誤政策,由此引出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BRC,簡稱銀監會)與中國央行人民銀行間的「內鬥」。

報導先舉了兩者分歧的例證:去年8月成立、由央行牽頭和主要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組成有關金融穩定的聯席會(Financial Stability Council),至今只開過一次會。

該報導說:該聯席會議之所以開不成會,是由於中國銀監會強烈不滿央行越權行為。而該負起整體金融穩定責任的中國央行,近幾周也責難銀監會不願意或沒有能力管束銀行表外資產(即影子銀行)的蔓延,也未能控制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

文中引述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現在金融改革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中國央行不認為銀監會有意願或有能力處理改革相關的風險,像是存戶保險、利率自由化、影子銀行等改革。而這些改革議題又都遭到國有銀行的強烈反對。

而銀監會認為,這些風險是由央行製造出來的,他們近幾年來一直提出警告。被指責沒管理好風險很不公平。

中國央行可以通過「視窗指導」告訴銀行發放貸款的規模,告訴它們每年、每季度可以發放多少貸款。

銀監會在2008年金融危機曾警告其中的風險。他們認為央行要求銀行大舉放貸,然後鼓勵金融創新導致影子銀行泛濫。那時經濟刺激政策中央行透過各大商銀放出了四萬億(兆)人民幣。

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在短短五年間,就從2008年的130%飆升至220%。中國第一例公司債違約出現後,部份行業的信貸風險暴露出來。

大型國有銀行從中作梗

《華爾街日報》此前也報導,由於銀監會不願意對影子銀行進行過於嚴格的監管,央行努力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表外業務受到阻力。

銀監會原計劃於11月出台9號文,旨在對影子銀行進行嚴厲監管,限制銀行的表外借貸行為。但在10月底銀監會總部的會議之後,銀監會大幅縮減了原定計劃。

原因是在此次會議上,與會的大型國有金融機構代表抱怨新規則將大幅降低其資本水平和利潤。

央行官員擔心,銀監會過度保護銀行,從而導致最終缺乏對銀行足夠的監管。所以,央行尋求收回下放給銀監會的部份監管權力。於是就有了上面提到的聯席會議。但很顯然,這一嘗試並未達到最初的目的。

錢荒的引爆點

中國央行並沒有直接控制影子銀行的手段。相反,從去年6月開始,央行坐觀銀行間利率升高,希望以此警告表外借貸行為。中國央行本想藉由銀行間市場製造一場「錢荒」,以切斷高風險產品的資金來源。

但錢荒的發生卻破壞了市場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央行很快被迫恢復流動性。事後,中共領導人告誡央行不要危及金融穩定。兩家監管機構關係更趨惡化。

最早就中國影子銀行業風險發出警告的前惠譽(Fitch)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2010年估計,那時中國經濟新增信貸可能有多達一半來自表外的影子銀行操作。她那時表示;市場正在利用監管機構在認知現實方面動作遲緩的特點牟利。當時中國多達一半的信貸流量是不受監管的。

有業內人士說,銀監會2003年脫離央行開始,就可預見這種對立。部份問題在於管轄權重疊。央行負責確保金融穩定,而銀監會的職責是監管銀行運作。

花旗銀行分析師樊榮超早在2005年即提到,兩機構都會按照對己方有利的方向來解釋相關的監管法律;另一方面,一旦確定為風險,將面臨採取特別措施以及動用大量資源,兩機構可能會出現嚴重分歧,甚至迴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依現有的中共體制的運作,似乎怎麼做都如困獸之鬥,都面臨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的《華爾街日報》齊名,該篇報導已引起國際廣泛關注,迫使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發文反駁,稱對他們的聲譽造成惡劣影響。大紀元


分析:央行與銀監會分歧危及市場信心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11/38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