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趣味發明集錦

風箏

  『公輸子削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魯問篇》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又叫紙鳶、紙鷂,利用風力使之上升至空中,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風箏的始祖應該是魯班(約前507—約前444),又稱公輸班,據說他會『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他也首開了將風箏用於軍事偵查的先例,史書記載,『公輸班為木鳶以窺宋城』。西元549年,南梁武帝時侯景發動叛亂,包圍了皇宮,宮女『做紙鳶,飛空告急於外』,是風箏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開始。風箏這個名字的確定,應當歸功於漢隱帝時的大臣李鄴,他在宮中曾以線放紙鳶為戲,又在紙鳶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笛,即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得名風箏。明代有一種鴉形風箏,內裝火藥投放於敵營爆炸,謂之『神火飛鴉』,這是用於軍事;明代還有利用風箏測量風速的記載,這是用於科學。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有一塊牌子上也醒目地寫着: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燕』風箏
 


  『蜻蜓』風箏


  風箏的功能由軍事轉向娛樂是從唐代中期開始的,一位詩人的《小兒詩五十韻》中就提到兒童遊戲『放紙鳶』。宋代放風箏的風氣大盛,皇帝宋徽宗(1082—1135)不但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還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風箏很早就傳入亞洲各國、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爭購的工藝品和玩具,在歐洲,1589年,科學家德拉·波爾塔(Della Porta)才首次在《自然魔力》這本書中提到風箏。現在一年一度的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愛好者。


  楊柳青年畫《童戲風箏圖》

算盤

  『算盤珠,言撥之則動。』——《南村輟耕錄》

  算盤是在古老的籌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籌算是在春秋時期就有的一種計算方法,是將表示不同數值的、不同顏色的算籌擺成縱橫不同的數列,進行大小不等數值的加減乘除運算。籌算在中國古代使用了2000年,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隨着社會生活的發展,對計算技術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籌算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需要,於是算盤就應運而生了。算盤的原理、基本方法和籌算大致相同,吸收了籌算的大部分合理因素,但是更先進、更方便、運算更簡潔、速度更快。利用算盤運算叫做珠算,珠算的名稱最早見於西元2世紀東漢數學家徐岳(?—220)的《數術記遺》。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藥店的櫃枱上就放着一隻算盤。元代作家陶宗儀(1316—?)在他的隨筆《南村輟耕錄》中最早提到『算盤珠』一詞,並說它『撥之則動』。明代的關於木器製作的《魯班木經》中就有很多算盤製作的規格標準,由此看見,算盤在那時候已經非常普及。流行最廣的一本珠算著作是程大位(1533—1606)的《演算法統宗》,對珠算的規則和運算規律進行了全面論述。珠算口訣則以吳敬的《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最為有名。算盤這種運算工具,特別適合文化程度比較低的百姓,甚至文盲也可以運用自如。



  程大位像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許多國家都出現過算盤,但是中國的算盤是繼承了籌算的基本成就而來,而且具有籌算的三個特徵:九個數字符號和零的概念,位置制和十進位制,而且表示九個數字符號和零號的方法也相同。中國的珠算逐漸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美國和東南亞各國,直到現在,它仍然是日常運算的輔助工具,在加減法運算方面有超過電腦的優勢。

 

圍棋

  『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世本·作篇》

  圍棋的故鄉在中國,古稱弈。傳說中古代著名帝王堯或者是舜為了教育兒子、啟發智慧製造了圍棋。早在春秋時代圍棋已經流行,戰國時代就更為盛行。圍棋最早是作為天文工具製造出來的:棋盤每邊為19格,共361路,除去中間一點,為360路,合乎周天之數;棋盤分為四隔,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隔90路恰好是每一季的天數;周路72路正好應對24節氣中的72候。棋子分為黑白兩色,代表陰陽概念。棋盤有四個角,四邊有四個中點,加上棋盤中心點,這九個點和九宮相應。這361路棋路,如滿天星斗,古人說:『能數盡天星,才遍知棋勢。』可見棋局像宇宙一樣變化無窮。圍棋的出現,還和戰爭有關,《左傳》說:『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東漢馬融在他的一首長詩《圍棋賦》中說:『略觀圍棋,法用於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拙者無功兮,弱者先亡,怯者無功兮,貪者先亡。』詩人極其簡潔地概括了圍棋的戰鬥格局和戰略戰術,總結出既不能膽怯保守又不可貪功冒進的制勝指導方針。古代的帝王將相多從圍棋吸收並鍛煉智慧,三國時代的曹操、孫策、諸葛謹、陸遜,南朝的宋文帝、齊武帝、梁武帝,唐朝唐玄宗等都是圍棋愛好者。


  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女子下圍棋的場景。
 


  唐代絹畫《弈棋仕女圖》,表現了一位女人精心布子的專注神情。


  圍棋的規則和棋子棋盤從古至今變化不大,但是圍繞圍棋的進攻和防禦的棋譜和戰術著作卻數不勝數,其最著名者如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南宋時代的圍棋理論和圍棋經驗著作《忘憂情樂集》以及清代的《弈理指歸》。圍棋大約從東漢時期就向印度、尼泊爾一帶傳播,後來又向日本、朝鮮傳播,然後是歐洲。近年來圍棋逐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01/38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