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真相:只要3萬歐誰唱都行

好便宜是人之天性,在贈票最開始流行的時候,當地華人、沒去過金色大廳的遊客,甚至周末沒事幹的當地人都去湊過熱鬧。然而贈票滿天飛之後,就算是個「便宜」,也常常找不到人來占。

曾在維也納留學的別先生告訴騰訊娛樂記者,10年前維也納的留學生就知道,中餐館、火鍋店都會主動送演出票給去就餐的人,「基本都是去金色大廳演出的」。但是後來這種演出實在太頻繁了,別說留學生了,連中餐館廚師都「怕了」,不願去捧場。

小胡的媽媽是奧地利華人婦女會的積極分子,當地華人婦女會是除中餐館、旅行社之外的又一個贈票集散地。據小胡透露,媽媽手裏經常會有中國演出團體發送的贈票。談起近幾年演出扎堆的狀況,小胡說現在贈票太多,搞得媽媽也有點煩。「十幾年前演出還比較少,當時大家會比較激動,現在基本看累了,也懶得去。」

像溫州女企業家這樣的演出,願意捧場的人並不多。(圖為《溫州日報》對其的報道)

曾經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多年的音樂愛好者川君(化名)給記者講了個笑話,「有一次朋友給了我一堆贈票,我給身邊其他朋友每人發了6、7張,都還沒有把票完全送出去,就來到金色大廳門口轉轉,準備隨便送人得了。」川君說剛好在門口遇着兩老外,「我正準備開口問對方要不要票呢,沒想到對方見了我就把手一揚,原來他們手裏也攥了幾張票。」

上座不到3成,錄像時招呼大家靠前坐

「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在以前還是有人喜歡的,對於我這樣在奧地利出生的華裔,沒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媽媽帶着我去聽一些中國民樂也成為學習的一種」,小胡這樣對騰訊娛樂記者表示。但是對於奧地利當地人來說,他們有什麼理由去聽中國樂團的演出呢?

據小胡介紹,「一開始還是有些奧地利當地人會抱着新鮮好奇的態度去看一下中國人的演出,但也只會選一些有國際知名度的人」。但隨着中國人赴維也納演出逐漸被做成了一個泛旅遊產業,水平參差不齊,當地人就更少會去看中國團體的演出了。

金色大廳有1800個座位,川君說自己去過最冷清的一次演出,只坐了不到3成觀眾。「因為人數少,演出團的工作人員還不斷讓我們往前坐,我還坐過第一排。要放在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這麼好的位置起碼得2000歐元,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票。」而小胡告訴記者,「如果碰到有錄像需求的演出團體,就會讓外國人靠前坐。」

有的演出觀眾太少,演出方會讓大家往前坐。

由於歐洲不流行贈票,所以一般拿了贈票到現場看了免費演出的奧地利人,在演出結束後都會象徵性地鼓掌以示禮貌。「其實明顯就能感覺出是禮貌,但有的演出者把禮貌當熱情,別人一鼓掌就返場,返場完了再鼓掌,場面看上去簡直就是『某某海外演出大受歡迎熱烈掌聲中多次返場』」。

坐不滿怎麼辦?某民歌天后的演出「必須爆滿」

對於那些「抱着夢想」來到金色大廳的演出團體和個人來說,台下的觀眾僅僅是華人,肯定要失望的。所以如何組織外國觀眾,也成了一些中介和旅行社必備的手段之一。

2003年,某民歌天后在金色大廳的演出,不僅從國內帶來40人的媒體報道團,在當地華人圈子中也引起不小轟動。可就算是民歌天后這種上了級別的人在金色大廳開唱,也免不了要靠贈票來讓場子坐滿。只不過贈票途徑更上檔次,不再是中餐廳、旅行社零星發放,而是由國內文化部跟很多大公司,甚至當地政府機關直接打招呼,不僅有「觀眾必須爆滿」的需求,甚至連「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會有個標準。

對於組織外國觀眾參加音樂會一事,騰訊娛樂記者多次致電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聯絡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近期金色大廳一事太過敏感,不便接受採訪。

宋祖英、譚晶等民歌歌手都曾登上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根本不適合唱歌藝術是假鍍金才是真

如果知道金色大廳在中國人心中象徵着音樂界至高無上的榮譽殿堂,維也納人一定要笑了,因為在當地人心中,金色大廳頂多算一個中等偏上的演出場所。更可笑的是,金色大廳原本的設計結構,其實並不適合用來唱歌。

金色大廳根本就不「高大上」

如果真要給金色大廳定個位,小胡表示:「(金色大廳)就是個演出場地,在維也納最權威的演出場所應該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它不僅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而且是享受國家財政撥款的公立場所,所以不用像金色大廳那樣要考慮靠出租場地維持運轉。」

當地人通常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右)的地位和權威性要略高於金色大廳(左)。

或許因為被魚龍混雜的演出透支了不少美譽度,維也納政府如今也在考慮是否要對金色大廳做一個規劃,只是無奈金色大廳本來就是商業用途,不自謀出路『錢景』就會不樂觀。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總經理安格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吐槽表示,金色大廳與大部分劇院一樣,要自負盈虧,「我們並非國有,也不是市屬,必須通過私人渠道獲得資金,否則怎麼維持?」

相比而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每年僅政府資助就有50萬歐元。也正因為有資金援助,國家歌劇院全年「外賣出租」的時間僅有15天,而且只承接歌劇跟芭蕾演出,這讓國家歌劇院保持了水準和權威性。

金色大廳用來開演唱會?建築師要哭了

國人認識金色大廳,只是知道它被刷成了金色,但在內行眼中,金色大廳作為一個音樂廳,其實是有非常考究的設計——1869年,馮·漢森在修建金色大廳時對共鳴與傳聲進行了潛心研究,不僅在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還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並在天花板和牆壁上採用了防止靜電干擾的建材。雖然金色大廳長得像個鞋盒,但是在聲學以及建築學上的設計十分精心,令聽眾不論坐在廳內哪個位置,都能享受到同樣音質的演奏。

雖然設計考究,但這樣的設計是專門為交響樂演出準備的,「金色大廳裏面的揚聲器構造完全是為古典音樂準備的,並不適合唱歌。」對於很多國內的歌手去金色大廳開個人演唱會,川君覺得很好笑,「有一次我在裏面聽了場演出,居然有唱流行樂的,然後旁邊是古典樂器伴奏,最後居然還上了電結他,整個就一不倫不類。」

金色大廳內部結構更適合演奏古典音樂。

藝術是假鍍金是真業內建議在橫店仿製一個

金色大廳根本不「高大上」,又不適合唱歌,那為什麼中國團體和個人還如此熱衷「唱響金色大廳」?這還要說回1998年,中國民族樂團首次登台金色大廳。回國後,立馬從付不出工資的「屌絲團」變成了出場費達20萬元的民族天團。看看,去一次金色大廳就像鍍了金,回來能有不少好處。

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就表示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無非是想紅,「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太有名,他們就想搞個人行為,搭個順風車。」著名女高音劉媛媛也一針見血地表示很多人去維也納金色大廳都是沖著名氣,並且「藝術水準參差不齊」。

如今金色大廳名氣被搞臭,搞得很多國內真正上檔次的樂團都不願意去金色大廳演出,某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劉蘇(化名)也明確表示了自己不會選擇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會。「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知道螃蟹的鮮,我作為歌手就不嚮往金色大廳,那裏欣賞中國音樂的人少,不是我的菜。」

資深媒體人楊樾在談起金色大廳的扎堆求「鍍金」現象時調侃道,「應該在橫店1:1仿造一個維也納金色大廳,名字就叫『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後國內歌唱家也不用費勁去什麼奧地利了,就去橫店。橫店有的是群眾演員,什麼國家的都有,什麼膚色的都有,想租什麼樣的晚禮服、燕尾服都有,保證比真的去奧地利花錢請人湊數,看着更高端大氣上檔次。」

總結陳詞:

也許因為曾落後過很多年,重回國際大家庭後,我們總希望得到外國人的肯定。似乎,收穫了外國人的掌聲,就獲得了專業的肯定。但是經過幾十年,我們終於明白,老外鼓掌是打小教育出來的禮貌,其實根本不代表什麼。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程,在一個刷成金色的大廳自HIGH卡拉OK,實在是沒什麼意義。更何況,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就在眼前,連「海龜」、「海帶」都要回來賺錢,去國外鍍一層一刮就破的金,着實沒什麼意義。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騰訊娛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324/38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