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 第4章 第三部分


第4節導致治療失敗的思維模式


     1,癌症是不治之症。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2,治療就是徹底消滅癌細胞。我與腫瘤不共戴天,你死我活。
     
     3,醫生比我懂。我必須聽醫生的。
     
     4,越大牌的醫生越可靠。
     
     5,我很堅強,我很勇敢。治療帶來的痛苦再大我也能扛。
     
     6,有一種特效藥,有一種特效治療手段,有一種特效祖傳秘籍,有一種特效食物。
     
     7,越新奇越昂貴的藥就越好。
     
     8,高營養的食物越多越好。

第5節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在康復之路上走過每一天,都是從一小杯咖啡開始的。不是指望咖啡治療腫瘤,只是因為它已成為一個標誌,引導我換了一種生活方式。
     
     儘管咖啡從來沒能代替喝茶的習慣,但是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生活中的必需。我一直覺得,手工研磨才能達到咖啡的最佳境界。每天清晨起床之後,穿衣洗漱的時間只要5分鐘就夠了,卻要用20分鐘來為自己燒制這杯咖啡。我坐在早晨的陽光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淺酌細品,任由咖啡在舌尖停留許久,慢慢讓咖啡伴隨着新鮮空氣一同進入體內。
     
     這種閒情逸緻在我生病之前是不可能擁有的。早晨總是一天當中最為緊張的時刻,有時候清晨醒來會冒出一個強烈的念頭:要是今天我想不起來該做什麼事情、就這麼無所事事地待上一天,該有多好!可是這想法卻從來沒有實現過。如今,我忽然發現,我渴望很久的悠閒寧靜和無欲無求,居然來到身邊,而我多年以來一直糾纏其中的那些東西——緊張、焦慮、忙碌、不知疲倦地追求更高目標的心理狀態,也全都離我遠去。
     
     每次朋友來看我時,都會問我還寫不寫東西。
     
     我總是回答:「不」。
     
     「那你每天做什麼呢?」他們的聲音帶着明顯的失望。
     
     「不做什麼。」
     
     過去忙的時候,我們總希望能夠閒下來,等到真的閒了,卻發現,閒比忙更讓人難以忍受,於是又開始懷念那些忙碌的日子。這是常人之情,也是癌症患者的最具誘惑力的精神陷阱。
     
     一般來說,當疾病剛剛襲來時,你很難擺脫對於疾病的憂慮和恐懼。等到一輪治療過後,病情通常會進入一個穩定時期,這時候你會因為無所事事而心神不寧。於是你那被壓抑了很久的野心和欲望又蠢蠢欲動,你試圖讓你的戛然而止的事業捲土重來。
     
     還好,我沒有掉進這個陷阱。這要感謝一個人,畢淑敏。那一天,在靜靜地聽完曉東敘述我的發病經過之後,她說:
     
     「這是他自己的身體以一種最強烈的方式發出警告,必須有一個徹底的改變。」
     
     她的話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我第一次用批評的眼光打量自己過去這些年裏「每天12小時,每周7天」的工作節奏。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我開始考慮:也許,徹底改變自己比求醫問藥更重要!
     
     可是,什麼叫「徹底改變」?又改變什麼呢?
     
     大多數癌症患者的注意力,都是在尋訪名醫,還有那些讓他們生不如死的藥物。他們以為,只有醫院、醫生、種種現代醫學手段和所謂「特效藥」,才是癌症患者的唯一生路,卻從來沒有想一想,實際的情形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
     
     我雖然看不到癌細胞的生長,但我能夠看到田野上雜草叢生的情形。你拿刀割,用火燒,用除草劑殺,它一時沒了,卻還是會再長出來。為什麼呢?因為讓它生長的環境——陽光、土壤、雨露,都還存在。我猜想癌細胞的情形也是一樣。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癌症的治療會那麼困難?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多數癌細胞的生成和蔓延,並非直接源自病毒或者病菌,而是由於自身正常細胞的退化和變異。換句話說,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就好像人類剛剛出生時都是同樣健康可愛的嬰兒,但是其中一些人後來學壞了,變成危害社會的人。這些人如果不加控制,再加上諸多社會因素的催化,就會越來越壞,直到擴大為有組織的幫派,乃至造成更大規模的危害。我想,我們體內的癌細胞,大體也是這種情形。
     
     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一個好細胞變壞?
     
     為了能夠對這些情況多少有一些了解,我請教了一些醫學專家,還查閱了一些書刊資料。可惜我的期待沒有得到清晰的結論。導致癌症的原因極為複雜,而且因人而異,因地而異,醫學界至今都還沒有徹底搞明白。即使那些最有經驗的專家們,說到這個問題也是見仁見智。我把他們的看法歸納起來,並且用一句外行人的話來概括,那就是,癌症的發生,是因為你身體裏多了一些不該多的東西,少了一些不該少的東西。而這種情形,主要是伴隨着人類的進步、富裕和他們對於享受的追求而發生的。
     
     下面幾方面的原因是專家們公認的:
     
     1,遺傳;
     
     2,環境污染;
     
     3,包括飲食在內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4,精神壓力。
     
     好了。我們已經知道,癌症的治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追根溯源」;我們也知道了,癌症的發生源自幾個最基本的因素。那麼,我們現在應當如何追根溯源呢?
     
     首先是遺傳,比如我的父母都有癌症病史,而我的家族長輩中還有好幾位癌症患者。毫無疑問,從遺傳角度看,我得這種病的概率會高於常人,而遺傳基因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決定,對於什麼也做不了的事情就不再去想它。
     
     其次,來看環境。我們生活其中的環境每天都在惡化,其中一些因素,有可能誘使我身上的癌細胞活躍起來,還有可能讓所有的治療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沒用。有些患者也許是看懂了這個局面,所以他們搬到寧靜悠閒山清水秀的鄉村。在我看來,這是癌症患者度過危機的最健康、最有效的辦法之一。但是做到這一點有很多困難,所以只能量力而行。
     
     最後是「生活習慣」和「精神壓力」。把這兩項合二為一,其實也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意識到,在這方面,我的確有很多事可以做。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游偉程教授有個理論,促使細胞癌變的原因,有先天遺傳因素,但主要是後天綜合作用的結果。確切地說,癌症80%以上與環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關。這種說法意味着,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僅可以做,而且不會白做。因為,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讓體內的癌細胞失去滋生蔓延的溫床,就如同失去了陽光雨露和空氣的野草。
     
     我的日常起居被徹底改變了。我每天花上半小時喝一小杯咖啡,再花上一小時吃一頓早飯。早餐通常吃雜豆煲湯、現磨豆漿雞蛋、新鮮薯類和玉米、全麥麵包和蔬菜水果。
     
     憑着從窗戶透進來的陽光,我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至於到底幾點,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也不重要。對我來說,時間不再是金錢,手錶早已不知丟到何處,手機也不再如影隨形,電腦里的工作日程表已經空白很久。沒有了西服革履、燈紅酒綠的場面,也沒有了不咸不淡的應酬。正裝全都壓在箱底,一雙布鞋和一雙涼鞋就足以讓我度過四季時光。
     
     我每天用很多時間在戶外度過的。在湖邊踏青,在林中漫步,深深地吸進野草和泥土的味道,或者坐在陽台上,閱讀一本40年前讀過的老書。我習慣了安安靜靜地坐在音樂里閉目養神,習慣了眺望遠山近水和藍天白雲,習慣了悠閒自在地吃一頓午飯,再美美地睡上一個午覺,然後等待黃昏的降臨。

   第6節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朋友們見我起死回生,臉上又有了紅潤,不免驚喜萬分。他們曾無數次地登門看望,以一種儘可能隨意的方式表達好意。
     
     這樣過了一年,又過了一年,朋友們的眼睛裏流露出奇怪和徵詢的神色。他們覺得我應當做點什麼事情才好,又聽見我總是回答「什麼也不做」,不免疑惑起來。
     
     其實,所謂「什麼也不做」,也只適用於社會生活的方面。說到個人,我每天的生活中仍有很多重要的事,需要認真對待。於是我換了一種方式來回答那些關心我的朋友:
     
     「每天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吃」。
     
     「只要能吃,就死不了」。「劉太醫」第一次給我看病時曾這樣說。
     
     我一直相信,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癌症病人的治療途徑五花八門,醫生們也是見仁見智。不過,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飲食對於病人康復的影響。不過,說到吃什麼和怎麼吃,又是說什麼的都有。
     
     我不懂營養學,在飲食方面也是個外行,但是我以普通人的邏輯來度量,總覺得,任何一種食品,不論是果蔬還是肉魚,也不論紅薯綠豆,還是蹄筋或者泥鰍,都包含着人體需要的成分,但你如果把它們的好處推向極端,說成可以取代一切,還能圍剿殺死癌細胞,那就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常識,還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定所謂「抗癌食品」全是痴人說夢。
     
     所以,我給自己制定的食物原則是「足夠」,不是「絕對」。所謂「足夠」,也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多吃那些有益的食品,同時在各種食物之間維持一個均衡點,而不是百分之百地偏向某一種飲食。
     
     具體來說,有「四足夠」:
     
     足夠雜。
     
     我每天吃的東西不會少於25種,包括5~8種穀類、3~5種豆類、1~2種薯類、至少6種蔬菜、1~2種魚和肉(以魚和禽肉為主)、3~5種乾果、2~3種水果。
     
     足夠粗。
     
     這是指粗糧或者富含粗纖維的薯類、蔬菜、水果。事實上,我很少吃精加工的米和面。每天吃的穀類,有超過三分之二是糙米、全麥面,以及紅米、黑米薏米、大麥、蕎麥、玉米、小米之類的雜糧。紅薯是我每天早餐必有的食物。我在上午和下午的加餐,也不再吃任何精美細膩的糕點,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乾果和鮮果。
     
     足夠素。
     
     素食主義者不斷闡述吃肉的害處,但我直到今天仍然不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我知道有一些研究表明,過量食用動物蛋白可能加速癌細胞的生長,可是這些研究並沒有否認適量的動物蛋白仍是人體必須。另一方面,在我周圍,有的癌症患者什麼都吃也能長期存活。我只是憑藉直覺認定,葷與素各自都有好處,也都有不足。營養(蛋白質)過剩與營養(蛋白質)不良,都不是好事。
     
     所以我給自己規定的原則是:「足夠素」,但不「絕對素」。
     
     我一方面大大減少了肉類的攝入量,一方面也始終讓自己的飯桌上保持一定比例的肉食。具體來說,肉食(以魚和禽類為主)占每天食物總量不超過10%,其餘全部是穀類、薯類、豆類、蔬菜和水果。重要的是,由於減少了肉食,所以有必要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以彌補動物蛋白的不足。這也是我大量食用大豆和穀類的原因。
     
     足夠天然。
     
     我儘量去買各種原生態的食物,不買過分加工的食品。我已戒絕任何油炸食物,也幾乎不去餐館吃飯。我在家裏採用的烹調方法主要是:煮、蒸、焯,以及少量的炒。無論素菜還是葷菜,除了鹽之外不加任何調味品。
     
     這種飲食方式在開始時讓我覺得不那麼美味,但是習慣之後,品出各種食物的最原始的味道,那就別有一番滋味。
     
     ——「喝」
     
     水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價值,我是通過閱讀《水是最好的藥》這本書才在腦子裏大大強化起來的。作者是巴特曼,醫學博士,還是盤尼西林的發現者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亞歷山大·佛萊明的學生。
     
     鑑於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是一個複雜的儲水系統——水佔有體重的75%,水的數量和質量對於人體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大量喝水加快了體內廢物的排泄,而排泄正是我們祛除體內毒素的最主要的途徑。
     
     明白了這一點,我便把「喝」看得與「吃」一樣重要。我每天要喝大約2400毫升水,其中大約兩成在早晨起床後喝,四成在午睡後喝,一成晚飯後喝,其餘部分則分散在上午和下午。雖然我並不相信巴特曼博士所謂「水是最好的藥」,更不相信水的萬能療效。但我的確把「喝水」看作是我對付疾病的一個步驟。我不是在感覺「口渴」時才喝水,而是定時定量地安排我的「喝水」,就像吃藥一樣。
     
     ——「拉」和「撒」。
     
     我去看病時,醫生通常會問我「大便如何」。我知道,「問診」是醫生對病人做出診斷前的必經步驟。所以,通過醫生問什麼和不問什麼,我大致可以估摸出醫生關注的焦點所在。醫生關注病人的「大小便」——西醫和中醫都是如此,這說明無論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都會把「拉」和「撒」作為診斷的一個標誌。
     
     每當醫生問我「大便怎樣」時,我總是回答:「正常。保質保量。」
     
     所謂「保質保量」,首先是儘量讓每天的排泄有規律。比如說大便次數、時間、每次大便的多少、小便間隔的時間、一晝夜小便的總量……此外還有,大便的形狀和顏色,小便的顏色。這些都是越穩定越有規律就越好。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的確能夠做到「保質保量」。即使出現短暫的不正常,也能很快調整過來。
     
     ——「睡」。
     
     我把良好的睡眠看作康復之路上的力量之源,這首先是出於一種直覺。
     
     在我發病早期,總是昏昏欲睡的狀態(後來我才知道,嗜睡是腦瘤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我很快發現,每當我睡上一個好覺,頭痛和眩暈的感覺就會減輕,精神也好起來。所以,我儘可能地讓自己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能睡就睡。
     
     藉助於「腦瘤」帶來的「嗜睡感」,我很容易地改變了幾十年來晚睡晚起的習慣,形成「早睡早起」再加一個「午覺」的作息規律。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少於8小時。
     
     不久後我經歷肺切除手術,腦袋裏的「腫瘤」仍然頑固不化地待在那裏,所以,身體更加虛弱。這種情況讓我對睡眠質量也更加敏感。每天清晨和午後醒來時,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剛剛睡醒的這一覺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如果睡好了,我會覺得精神好些,就像那種久違了的健康時期的感覺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果這一覺睡得不夠深不夠實,那麼這一天的整個下午和晚上都會無精打采,陷入一種病態的疲倦。
     
     對於大多數癌症患者來說,一天兩天「睡個好覺」並不難,最大的困難在於「每天」。我們閉門在家,無所事事,又有疾病的困苦和恐懼聚集在心。這樣一年兩年,三年五年,讓自己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狀態,而且不依靠任何藥物,的確不容易。所以,在我看來,「睡」的關鍵不是生理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凌志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306/37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