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 第1章 序章

作者:

第1節重生手記內容簡介

     《重生手記》是一個癌症患者從身陷絕境到逐步康復的親歷記,也是一位著名記者對當今中國癌症醫療體系種種利弊的觀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勇氣和樂觀精神的人生勵志書。
     
     2007年,凌志軍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活不過三個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中。真的沒有生路了嗎?
     
     外科、內科、中醫、「太醫」,分別給出了大相逕庭的治療方案。要不要手術?要不要做化療?應該相信什麼樣的醫生?該不該使用特效藥?該把性命託付給誰?
     
     他調整心態,積極搜集診療信息,甄別真偽。他仔細觀察醫生的得失,也觀察病友的成敗,最終選擇了最佳的治療方案,走出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五年了,他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越來越健康。
     
     他真切地認識到,癌症不是絕症,只要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機會。

   第2節作者凌志軍簡介

    作者簡介:
     
     凌志軍: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長在北京。現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也是暢銷書作家。
     
     他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當代中國記者的「標杆」。2003年《南風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書都引起巨大反響,擁有廣泛的讀者。他在過去十多年間陸續出版9部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他的著作還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思路應對治療,逐步康復,並以親身經歷寫下《重生手記》。
     
     2000年出版的《追隨智慧》,被媒體評為當年「最佳紀實文學」。 
     
     2003年出版的《變化》,被中國大陸媒體評為「年度圖書」。同時在台灣獲得「開卷好書獎」。
     
     2003年出版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長》),9年來先後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讀者喜愛。
     
     2005年出版的《聯想風雲》,入選當年「最佳風雲榜」。並獲得「2005年度北京地區最佳版權輸出圖書獎」。  2007年出版的《中國的新革命》,被境內外媒體和研究機構評為當年「值得記憶的好書」「年度商業書」「最佳商業圖書」。

   
第3節專業評論

     專業評論:
     
     ▲著名作家、心理醫生畢淑敏:
     
     凌志軍先生的這本書,讀來驚心動魄。他以自己死裏逃生的人生劫難,為所有人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生命體驗。你不但能得到關於疾病與痛楚的翔實資料,更能夠從苦海滄桑掙扎奮鬥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難中的清醒與智慧,看到骨肉情誼與赤誠愛情,是如何薈集起來共同創造了奇蹟。
     
     尤其建議醫生們閱讀此書,它將對救死扶傷的職業生涯產生深刻影響,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個病人的生命之旅。
     
     ▲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何裕民: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如何理性對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軍先生做出了好榜樣。他親歷的磨難、走出沼澤的坎坷及其中的瀝血體驗,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因此,本書開卷有益,且不可多得!
     
     ▲凌志軍妻子趙曉東:
     
     志軍的康復,當然首先歸功於醫學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堅信,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樣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蹟。即使它無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寧。
     
     生命的無常與突發災難,會使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可能遇到志軍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驗。所以,這本書也是寫給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困境時,渴望對自己的命運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們的。像志軍一樣,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讀它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發和慰藉。


第5節前 言

     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並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錯誤的治療。
     
     我這樣說,很多人一定不信。事實上我過去也不會這樣想,直到自己也成了一個癌症病人,有了一些切身體驗,又有很多癌症患者的經驗教訓做參照,才得出這樣的結論。
     
     2007年2月,我病倒了。醫生在我的顱內發現兩處病灶,疑為「腦瘤」。兩天後又在我的左肺發現腫瘤,由此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也可以說是「肺癌晚期」。醫生當時認為,我已經活不過三個月了。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我和我的家人都蒙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與死亡如此接近,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癌症患者的恐懼和絕望。
     
     我一向敬仰視死如歸的人。那些勇敢從容地走向死亡的癌症患者,曾深深打動了我。有一段時間,我努力說服自己,像他們那樣平靜地迎接死神的降臨。可是說老實話,我當時想得最多的不是死,而是生。因為死畢竟不是我們的追求。
     
     我不斷地追問自己:
     
     難道癌症真的就是絕症?
     
     難道癌症病人真的就沒有生路?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尋找康復之路。我在一次手術中切除了左肺的惡性腫瘤,但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腦瘤的治療方案。我拒絕了一些「抗癌特效藥」,也拒絕了化療和放療。術後出院時,我甚至連一片藥也沒帶回家。當我意識到腫瘤治療領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後,我開始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而不是急於用藥物圍剿自己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這些方法也許在醫生看來什麼都不是,至少算不上醫學意義上的治療,卻寄託着我生的希望。
     
     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像醫生預見的那樣迅速走向死亡。事實上,我能感覺到死神離我越來越遠。如今已經五年過去了,我仍然活着,而且越來越像個健康人。我甚至有餘力去關注癌症治療領域裏的是非成敗,結果竟發現了一些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癌症的了解,卻能印證我個人的體驗。
     
     儘管大多數人都相信只有早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治癒,我卻始終期待有一種途徑能給所有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治療前景感到很絕望,因為我了解到一些令人沮喪的情況。過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着。「癌症就是絕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已是民眾中普遍的看法。專家們不斷地警告我們,「癌症成為人類第一位的致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於癌症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癌症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將大幅度增加。
     
     這局面對於我的信心是個相當大的打擊。但也就在我最絕望的日子裏,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癌症不是絕症,而只是一種慢性病。他們說,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來看待癌症的。
     
     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於是試圖考證它是否有根據。結果發現,美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裏第一次被遏制,轉而呈現下降趨勢。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醫學上所謂「治癒率」,提高到81%。如今美國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已經達到11年,並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換一種方式來設想,癌症患者的感覺,可能真的類似於得了心臟病或者是糖尿病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才能公開宣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一些研究機構還進一步證明,癌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夠不治而愈。
     
     即便我們對「不治而愈」的觀點持有最謹慎的態度,僅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也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麼根本就不會患上癌症,要麼可以治癒,要麼可以長時間地與癌共處。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302/376449.html